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濕氣重脾虛,濕疹、蕁麻疹找上門?4個中藥,祛濕健脾,百病消!

阅读(426)

北京中醫藥大學 徐茵教授

俗話常說:一濕不除,百病難愈!很多人在生活中有很多癥狀,在預示著體內濕氣重,但多數人對此都不夠重視。生活中很常見的皮膚病濕疹,就是因為患者體內的濕氣太重而引起的。

濕疹、蕁麻疹也是濕氣重脾虛而引起的,所以想要治療這些頑固的皮膚病,祛濕健脾是必須要做的第一步。那麼又該如何健脾祛濕呢?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濕氣重的人會出現4個皮膚問題

1. 皮膚粗糙

濕氣重則脾胃的運化功能較差,水濕在體內停滯會影響皮膚代謝,容易使皮膚出現乾燥瘙癢等癥狀。

2. 肌膚暗沉

體內濕氣重,外濕困阻脾胃陽氣,引起人體氣血運行不暢,而臉部是人體血管最密集的部位,氣血不足會直接影響臉色,讓你失去紅潤氣色,變得晦暗無華。

3. 水腫

濕氣重的人還可能在短期內體重明顯增加,而且表現為虛胖的體征,更嚴重的人會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4. 雀斑加重

濕氣太重會影響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廢物無法排除,黑色素積澱,同樣會加速雀斑形成。

有祛濕功效的中藥

1. 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種健脾祛濕中藥,還是生活中運用廣泛的一種香料。砂仁昧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能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該品辛散溫通,氣味芬芳,其化濕醒脾,行氣溫中之效均佳,古人視其為醒脾調胃的、要葯。故凡濕阻或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等脾胃不和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濕氣滯者最為適宜。該品善能溫中暖胃以達止嘔止瀉之功,但重在溫脾。

2. 薺菜

薺菜帶根全草入葯,其幼嫩葉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採食薺菜記載。薺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補虛健脾、涼血止血、清熱利水等功效。宜於濕熱胃痛、血熱吐血、濕熱泄瀉、便血等症。

3. 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當作養生益壽的要葯,不但自己常食用,還將茯苓製成茯苓餅,賞賜給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八珍」之一。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濕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濕中藥。

4. 木瓜

一說到木瓜,人們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雖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但是入葯的還是皺皮木瓜或者木瓜。木瓜味酸,性溫,歸肝、脾經,有較好的舒筋活絡作用,且能化濕,為治風濕痹痛所常用,筋脈拘攣者尤為要葯。木瓜還能使濕濁得化,中焦得以調和。此外,木瓜還有消食作用,可用於消化不良症。

濕疹、蕁麻疹的最佳治療方法

濕疹、蕁麻疹是一種頑固性的皮膚病,僅僅只靠食療和護理方法,很難達到治癒目的。且濕疹、蕁麻疹皮膚最怕刺激,需要更為科學的方法,藉助藥物來進行治療。治療濕疹、蕁麻疹的西藥,都含有激素,長時間使用,患者容易對藥物產生依賴,不建議使用。相對來說,中藥就更具優勢。中醫療法歷史悠久、安全無害、使用簡單、標本兼治。

不過患者在選擇中醫療法時,也需謹慎,為了保證療效和安全性。可以選擇國家認可、資歷較佳、具有權威性的名方——八卦夫寧,此方是2011年,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張八卦中醫外科」,第六代傳人李中玉教授,50餘年優秀方劑之一。

此方在葯監局評為一等獎,榮膺「2017年品牌百強」。李老先生嚴格篩選符合國家規定的藥廠后,親自從原料上把控,精選大量天然中藥材生物萃取提煉,最終才允流通市場。因其清熱解毒、祛火、治療濕疹、蕁麻疹、皮炎等皮膚病的功效,患者們自主傳播其口碑。因為此方是國家重點扶持的傳統中醫文化,所以上網也是可以找到的。但是對於一些國外患者來說,郵寄是有些困難的。

張八卦中醫外科始於清代乾隆年間,至今已近三百年歷史,歷經八代傳承,在全國享有盛譽。李老先生曾於60年代末,拜師於全國著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八卦中醫外科」第五代傳人李道州先生,得其真傳。其主編的書曾獲得”1999年國家中醫藥基礎研究”二等獎。

季節性濕疹注意事項

1. 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是本類病的一誘發因素,儘可能避免感冒扁桃腺炎咽炎的發生。一旦發生應積極對症治療,以免加重病情。經常因扁桃腺化膿而誘發本病或加重本病的建議行扁桃腺摘除術。

2. 忌辛辣、忌海鮮、忌狗肉、忌牛羊肉。關於忌口,也有不同說法,也有人認為,忌口應該視個體差異而定,一味忌口,將使人體喪失大量營養,不利病情好轉。我認為適當的忌口還是必要的,尤其在服用治療性藥物期間,總體來看是利大於弊。

3. 消除精神緊張因素,避免過於疲勞,注意休息。

4. 在日常用藥中,抗瘧葯、β-受體阻滯劑均可誘發或加重病情。

5. 居住條件要乾爽、通風、便於洗浴。

6. 內分泌變化、妊娠均可誘發本病並使其加重。

7. 清洗患處時,動作要輕揉,不要強行剝離皮屑,以免造成局部感染,如紅、腫、熱、痛,影響治療,使病程延長。

8. 多食富含維生素類食品,如新鮮水果蔬菜等。​

埃隆·馬斯克送人上天已不遠,請收下這份太空生活指南

阅读(325)

移除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尊敬旅客您好,這裡是諾輝航空。

在前往星際旅遊前,我們將和您科普太空的吃喝拉撒睡細節,一切將以宇航員為參照物,希望您聽了之後還想上天。

移除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1.吃不好

首先,您不需要擔心餓肚子的問題。

雖然有失重的存在,但人在倒立的情況下也能正常進食,因為食道不走回頭路,它整體上是被幾根肌肉纖維螺旋式包裹住的,能一鼓一鼓、波浪式地推動食物向前蠕動。

跳街舞的把這個動作叫做傳電,醫學專業術語則稱之為推進性蠕動。為了避免食物在胃部倒流,食道的底部還有一圈環形括約肌把門(賁門)。

但是,失重的狀態會使您很容易患航天運動病,這在宇航員中的發病率達40%。主要癥狀包括沒胃口,老覺得胃堵著,想吐等。

遺憾的是,科學家到現在也沒找出解決方法,好在這些情況只在進入太空的頭幾天發作,挺過去就行了。

移除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不過,考驗這時才剛剛開始,因為發射飛船的動力是有限的,必須減少食品的重量和體積,通常一名宇航員上天一年,只能帶5噸的氧氣、水和食品。

旅客請注意!

失重的太空艙目前不支持炒菜,因為哪怕是煎個荷包蛋都會導致熱油與蛋液齊飛,鐵鍋共調味料傷人。

愛喝可樂的歪果旅客也請克制,因為太空艙的氣壓僅有大氣壓的1/3,碳酸飲料容器內外壓力差很多,開蓋時飲料就會噴個精光,造成污染

目前,宇航員們只能通過鋁管吃一點復水食品(乾燥后注水復原),比如壓縮磚,牙膏管什麼的。

特製食物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為了減少您的胃脹氣,減少您的放屁。因為屁在宇宙飛船艙里易燃易爆炸。

移除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2.還不許抱怨不許哭

當然,為保障您的營養供應充足,地面營養學家會要求您天天報告四餐情況,以建議您及時調整飲食。

如果您對食物不滿,歡迎在旅行結束後向我們投訴,模板請參考學術報告《性能衰減風險及工作人員因不適當的飲食系統所引發的疾病》

但我們不建議您罵髒話,因為宇航員的麥克風會受到密切的關注,地面指揮中心的人和觀看直播的父老鄉親都看著呢。

也不能哭,如果持續流淚的話,眼淚將會堆積,最後在眼睛中形成一個越來越大的水球,很多宇航員在結束任務后都出現了視力下降的情況。

說完吃的問題,我們來聊聊拉的難題。

3.不好拉

專業的宇航員會被訓練成習慣性地每 2 個小時上次廁所,因為在失重狀態下,膀胱無法感知到液體的壓力,就算要尿出來了也不知道。

請熟悉下面這個像漏斗一樣的東西,這個軟管適配器將幫助您排尿,千萬別當成氧氣面罩使用。

移除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國際空間站中,液體排泄物會重新利用,專業的宇航員們通常都是擁有博士碩士學位的科技精英,喝經過多次處理的尿,並不在意,為了生存,請您克服心理不適。

另外,上太空梭的真空廁所比您以往壓水花更難,因為太空中的廁所直徑僅為4英寸(10厘米)的開口,相當於一個吸塵器。

在這拉屎需要毫無偏差對準馬桶的正中央,請確保您此前在太空梭廁所的實物模型以及內置進行正規訓練,否則將被遣返。

畢竟下面這個國際空間站中的俄制廁所,價值1900萬美元,如果再算上運費的話(火箭),達到2.5億美元左右。

移除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還呆在飛船上的旅客請放心,這些冰凍糞便不會被再生食用,而是會從飛船中彈出繼續繞地球軌道飛行,飛行久了屎就會墮入大氣層,化作「流星」而燒掉。

這麼一比,帶你去看流星雨什麼的簡直弱爆了。

不過,一些留在月球上的便便也是有科學價值的。舉個栗子,天體生物學家希望未來有一天能對這些半個世紀的糞便進行化驗,看看太空環境下的屎有沒有基因突變。

移除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4.不好出遠門

但是以上的排泄方案不太能解決您的太空漫步需求。

NASA宇航員目前在空間行走和發射返回過程中,解決廢物的方法包括使用尿布等方法,這些方法僅能維持大約一天的時間。

去年,NASA發起了太空便便挑戰賽,尋求在最長可達6天的時間內讓宇航員可以在宇航服內排尿排便排經的解決方案,並收到了超過5000個方案(20000個挑戰者)。

獲得太空便便挑戰勝利並拿走1.5萬美元獎金是Thatcher Cardon,他的發明名為 「MACES Perineal Access & Toileting System」(M-PATS)。該系統的詳細信息並沒有立即公布出來。

長得挺像造瘺袋的。

移除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不過,您估計也不會有興趣什麼自拍,因為在失重的情況下,流體是往高處運動的,會導致鼻子充血、面部膨脹。

移除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如果以上幾點您都能承受,恭喜您進入太空終極考驗:宇宙射線。

5.宇宙射線引起基因突變

它在貫通人體時會撞擊你身體里的分子並給造成損傷,被地球大氣層削弱的射線,對人體的影響一般來說很弱,我們身體的程序員有修復這種創傷的能力。

但對於處在宇宙空間沒有防備的人來說,也會發生極罕見的遺傳基因被損傷的情況,科學家們認為,正是基因突變的累積導致了癌症和其他異常病變的發生。

為了保護宇航員們的安全,美國航空宇航局的物理學家提出,用雙層月球岩石夾水做成飛船或空間站的防護牆。

如果水牆的厚度為10厘米的話,宇宙空間者患癌症的機會與地球上相比就只增加了2%%,但是這種遮蔽對事先沒有什麼預兆的太陽耀斑也沒辦法。

不過,科學家們更擔心的是長期生活在零重力環境下對人體的影響:骨骼的慢性無機質脫落和肌肉萎縮。比如經過一年半的太空飛行終於抵達火星的旅客們,幾乎無力向前邁步。

另外,因為空間站每90分鐘就會繞地球轉一圈,這意味著,您在軌道中每天要迎接16次日出,生物鐘也會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移除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2015年2月21日,宇航員Terry Virts在空間站執行電纜布線任務,當時太陽正開始從地球的地平線上升起。攝影 / NASA, SIPA, ASSOCIATED PRESS

失重帶來的唯一好處可能是,能讓您的平均身高增長5厘米。相信隨著太空探索技術的進步,無論是宇宙射線還是失重對人體的影響,都能得到解決。

最後,如果您一早醒來,一睜眼就看見一條手臂在飄,請不要驚慌,可能只是您忘記把手固定在睡袋內了。

祝各位旅途愉快。

高血壓是引起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

阅读(356)

我們都知道氧氣和血液對我們的身體非常重要,沒有氧氣人就會死,人體失血過多也會致死。血管與我們的健康也有著密切聯繫。正常的血管能幫助人體運送氧氣血液到全身,如果我們的血管在哪裡堵住了,就會使得某些器官缺氧缺血而壞死,對於生命來說也就非常危險了。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高血壓

1、遺傳因素

大約60%的高血壓患者有家族史。目前認為是多基因遺傳所致,30%~50%的高血壓患者有遺傳背景。

2、精神和環境因素

長期的精神緊張、激動、焦慮,受雜訊或不良視覺刺激等因素也會引起高血壓的發生。

3、年齡因素

發病率有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高的趨勢,40歲以上者發病率高。


4、生活習慣因素

膳食結構不合理,如過多的鈉鹽攝入、低鉀飲食、大量飲酒、攝入過多的飽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壓升高。吸煙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亦為高血壓的危險因素。

高血壓日常飲食應注意:

1.多鹽食物

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鈉滯留可引起細胞外液增加,心排出量增多,血壓上升。因此,高血壓患者應限制鹽量的攝入。很多腌制的食品和熏制食品的含鹽量是超標的,所以高血壓的人最好不要吃。

2.動物蛋白質

高血壓病患者應限制或禁用動物蛋白(如動物肝臟、蛋類)的攝入,因蛋白質代謝產生的有害物質,可引起血壓波動。

每天堅持這樣做,遠離高血壓困擾:

1.玉竹桑葉茶降壓穩壓,是藥王《千金方》裡面的記載。

配料:玉竹和桑葉各5克,青錢柳葉、牛蒡根、槐花每種各3克。

製作方法:將原料洗凈、切碎,裝入紗布袋內,入鍋中清水煎,約50分鐘即可。

主要作用: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平時需要加強對飲食、生活的管理,許多人控制不住血壓,主要是不注意平時的日常生活,其實只要生活方式健康,飲食管理合適,堅持用藥,定期測量血壓,血壓是可以控制的,很多人成功的例子就可以說明,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堅持。

2.苦蕎党參茶

用苦蕎、党參3克,蓮心12克、橘皮、杜仲5克,開水沖泡後代茶飲用,每天早晚各飲1次,除了能降低血壓外,還有清熱、安神、強心之特效。所謂蓮子心是指蓮子中間青綠色的胚芽。其味極苦,但卻具有極好的降壓去脂之效。

3.銀杏葉石決明

銀杏葉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經常飲用此茶可治療高血壓,用10克銀杏葉、石決明5克,薄荷、澤蘭各3克泡水、煎煮至沸后即可。每天數次代茶飲用,是治療高血壓、頭暈目眩、視物不清的良品。

痛風為何從腳起?病因居然是因為這個,注意咯

阅读(338)

痛風的產生與尿酸密切相關,尿酸是嘌呤代謝的產物。人體代謝會產生嘌呤,從食物中也會攝入嘌呤,嘌呤代謝之後產生尿酸。血液中的尿酸20%來自食物,也就是說,通過管住嘴,限制嘌呤的攝入來降尿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可是人們缺乏健康觀念,總是以為沒有癥狀就表示自己的身體沒問題。正常來講,男性的血尿酸值為420μmol/L,女性為360μmol/L。高於這組數值一次就可確診高尿酸血症。但是很多人沒有體檢的習慣,所以尿酸高了都沒發現,還有一部分人雖然查出了高尿酸,但並沒有引起重視,因而導致了痛風的發作。所以有人高尿酸血症高達十年,但是控制得好也沒有形成痛風,而有的人尿酸高了並不重視,痛風馬上緊跟其後。


痛風發作的時候怎麼辦呢?

痛風發作時,可使用冰袋或者冰礦泉水冷敷疼痛關節處20~30分鐘。冷敷能減輕局部炎症和疼痛。注意,千萬別熱敷或用熱水泡腳,溫度上升會使炎症反應、水腫加重,更加疼痛。

如果尿酸高了,要怎麼辦呢?

1、馬齒莧葛根茶降尿酸,出自藥王《千金方》

原料:馬齒莧、葛根、茯苓、菊苣、百合各5g,

用法:將原料混合均勻後分成3份,每次將1份放入杯中,用沸水燜泡5分裝即可飲用,代茶飲用,每日2-3次。

功能:降酸、利尿、清熱解毒、緩解痛風痛症。

2、白芨百合茶

做法:白及3克,百合5克、萊菔子6克、烏梅10克、蜂蜜5克。加500ml水煮沸加水,煮40分鐘。一日分早晚兩次服用

功效:利尿排酸、健脾補肺,泄毒通絡。

3、杜仲玄黃粥

取杜仲20克、天麻10克、馬齒莧8克、党參5克、玄黃3克。加水煎茶。

功效:健脾利濕、利尿、排酸。

此茶有利尿消腫的作用,能夠可以把人體體內的酸性物質,通過尿液排除來,把杜仲和党參磨成小顆粒,一起煮粥吃,可以穩定尿酸,平穩不升高哦。

4、木耳拌黃瓜

材料:水發黑木耳、黃瓜各100克。

調料:醋10克,鹽3克,辣椒油2克。

做法:

(1)水發黑木耳洗凈,焯透,撈出,切絲;黃瓜洗凈,切絲;將醋、鹽和辣椒油拌勻,製成調味汁。

(2)取盤,放入黃瓜絲和黑木耳絲,淋入調味汁拌勻即可。

功效:黑木耳可促進腸道內多餘廢物的排出,黃瓜有利尿作用。兩者搭配,可防治痛風患者併發高血脂症

孕婦春節這麼吃,保你不長胖!

阅读(381)

一、葷素1:3,桌餐的黃金比例

春節期間,每餐飯都比以往豐盛。上桌的菜按照葷素1:3的比例,食量與平時一樣,不增也無需減,是不會有額外增重的。

二、主食加粗糧

粗糧有更好的飽腹效果,將主食適當加粗,如糙米飯、燕麥粥、小米綠豆稀飯、薏仁紅豆湯等,可減少主食攝入,平衡節日期間較多的油脂攝入。

三、非零食愛好者,每餐定點,中間不加

對非零食愛好者來說,每餐飯按時吃,兩餐之間不吃或少吃零食,即使年飯重油也不會造成明顯增重。那零食愛好者怎麼辦?

四、零食愛好者,每餐預留一個蘋果的量

對於零食愛好者來說,什麼都隨便吃點就是一頓飯的熱量。對於這種情況,我只能強迫你們,每頓飯都不能吃飽,要留下還能吃一個蘋果的量。一個蘋果的熱量大概為120KJ,吃零食之前希望你們嚴格算下熱量謝謝。

五、堅果吃了也長胖,每日不可超過一把

對,即使吃堅果,也要算在零食標準里。也就是說,如果你每餐飯都留下一個蘋果的量,那你就可以吃360KJ熱量的零食。堅果也要算在360KJ裡面哦。

按照上面的五條原則飲食,長胖,是絕對不可能長胖的,這輩子都不可能長胖的。相信我!!

中耳炎最好的治療藥物是什麼

阅读(325)

總體來講,中耳炎也並不是什麼嚴重的疾病,只要我們發現的早,採用藥物對其治療就不是什麼問題。專家表示,現在治療中耳炎的藥物確實是比較多的,但是我們如何才能得知哪些藥物比較有效果,這就不好講了。下面,就請專家來就這一問題講解一下吧。

依託紅霉素片 成分:依託紅霉素。 功能主治:本品作為青霉素過敏患者治療下列感染的替代用藥: 1.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炎、鼻竇炎;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猩紅熱、蜂窩織炎;白喉及白喉帶菌者;氣性壞疽、炭疽、破傷風;放線菌病;梅毒;李斯特菌病等。

2.軍團菌病

3.肺炎支原體肺炎。

4.肺炎衣原體肺炎

5.其他衣原體屬、支原體屬所致泌尿生殖系感染。


6.沙眼衣原體結膜炎。

7.厭氧菌所致口腔感染。

8.空腸彎麴菌腸炎

9.百日咳

10.風濕熱複發、感染性心內膜炎(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置換術后)、口腔、上呼吸道醫療操作時的預防用藥(青霉素的替代用藥)。

禁忌症:對紅霉素類藥物過敏者禁用。

羅紅霉素分散片

成分:本品主要成分為羅紅霉素。9-(O-[(2-甲氧基乙氧基)甲基]肟基)紅霉素。

功能主治:適用於化膿性鏈球菌引起的咽炎及扁桃體炎,敏感菌引起的鼻竇炎、中耳炎、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肺炎支原體或肺炎衣原體所致的肺炎;沙眼衣原體引起的尿道炎和宮頸炎;敏感細菌引起的皮膚軟組織感染。

禁忌症:對本品、紅霉素或其它大環內脂類藥物過敏者禁用。

注射用頭孢拉定

成分:本品主要成分為頭孢拉定,其化學名為(6R,7R)-7[(R)-2-氨基-2-(1,4-環己烯基)乙醯氨基]-3-甲基-8-氧代-5-硫雜-1-氮雜雙環[4.2.0]辛-2-烯-14-羧酸。

功能主治:適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急性咽炎、扁桃體炎、中耳炎、支氣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及皮膚軟組織感染等。

禁忌症:對頭孢菌素過敏者及有青霉素過敏性休克或即刻反應史者禁用本品。

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

成分:克林黴素磷酸酯。

功能主治:用於革蘭陽性菌引起的下列各種感染性疾病:

1.扁桃體炎、化膿性中耳炎、鼻竇炎等。

2.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肺炎、肺膿腫和支氣管擴張合併感染等。

3.皮膚和軟組織感染:癤、癰、膿腫、蜂窩組織炎、創傷、燒傷和手術后感染等。

4.泌尿系統感染:急性尿道炎、急性腎盂腎炎、前列腺炎等。

5.其它:骨髓炎、敗血症、腹膜炎和口腔感染等。

用於厭氧菌引起的各種感染性疾病

1.膿胸、肺膿腫、厭氧菌性肺炎。

2.皮膚和軟組織感染、敗血症

3.腹內感染:腹膜炎,腹腔內膿腫。

4.女性盆腔及生殖器感染:子宮內膜炎、非淋球菌性輸卵

禁忌症:本品與林可黴素、克林黴素有交叉耐藥性,對克林黴素林可黴素有過敏史者禁用。

阿奇黴素

成分:本品主要成份為阿奇黴素。

功能主治:本品適用于敏感細菌所引起的下列感染:

1.支氣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2.皮膚和軟組織感染;急性中耳炎;

3.鼻竇炎、咽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青霉素是治療化膿性鏈球菌咽炎的常用藥,也是預防風濕熱的常用藥物。阿奇黴素可有效清除口咽部鏈球菌,但目前尚無阿奇黴素治療和預防風濕熱療效的資料)。

4.阿奇黴素可用於男女性傳播疾病中由沙眼衣原體所致的單純性生殖器感染。

5.阿奇黴素亦可用於由非多重耐葯淋球菌所致的單純性生殖器感染及由杜克嗜血桿菌引起的軟下疳(需排除梅毒螺旋體的合併感染)。

禁忌症:對阿奇黴素或其它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有過敏史的患者,禁忌使用本品。

通過上文關於治療中耳炎的藥物進行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得知,治療中耳炎的藥物確實有不少,但是這每一種藥物的治療作用是不一樣的,而且禁忌症也是有所不同,這一點還希望你能注意,更希望你在選擇藥物的時候,根據自己的病情選出適合的。

胃癌防治貴在「早」

阅读(309)

是一個胃癌大國,根據2017年腫瘤登記年報數據[1]顯示,2013年,胃癌位居惡性腫瘤發病率第二位,死亡率為第三位,且相較於女性,男性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更高。

診治時機對胃癌的預後有著重要意義[1]大部分早期胃癌(癌組織僅局限於胃黏膜層或黏膜下層,不論有無淋巴轉移)在內鏡下即可獲得根治性治療,5年生存率超過90%;而一旦胃癌癌組織侵入胃壁肌層、漿膜層,即使接受了以外科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5年生存率仍低於30%。

在,受限於經濟水平和醫療條件差異,尚未大規模開展胃癌普查和篩查項目,自然人群參與胃癌早期篩查概率很低,多進行門診有癥狀患者的胃鏡篩查[2-3]。然而胃癌早期沒有明顯臨床表現,當出現腹痛、腹水、黃疸、消瘦等癥狀時,病情往往已經發展到較晚的階段[4]


所以,提高警惕,主動進行胃癌的早期篩查特別重要,尤其是高危人群。根據《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2014年,長沙)》[2],以下符合第1條和2~6中任一條者均應列為胃癌高危人群:

1、年齡40歲以上,男女不限;

2、胃癌高發地區人群(多集中於西北地區和東南沿海,多地散在典型高發區,地區差異明顯);

3、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4、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后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

5、胃癌患者一級親屬(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

6、存在胃癌其它高危因素(高鹽飲食、喜愛腌制食物、暴飲暴食、飲食不規律、不吃早飯、吸煙、重度飲酒等)。

如何進行胃癌篩查[2]?

1、侵入性檢查:內鏡和活檢

內鏡和活檢是確診胃癌的唯一金標準,然而人們對內鏡的接受度並不高(成本較高、檢查有一定痛苦),可以採取一些非侵入性檢查進行初步篩查,對於高風險人群再行內鏡精查確診。

2、非侵入性檢查

消化道鋇餐檢查及實驗室血液檢查(如血清胃蛋白酶原與胃泌素等)。消化道鋇餐可以發現可疑病變,如胃腔狹窄、變形、僵硬、形狀缺損、粘膜皺襞變化等,但因其是通過間接顯像,不能直接觀察到粘膜病變,且不能進行活檢,故無法確診病變。

發現早期胃癌,患者也不必恐慌,目前臨床內鏡下早期胃癌病變切除技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和內鏡下黏膜下剝離術)已受到廣泛認可,整體切除率達95%以上[5]。

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著想,一定要定期體檢、有身體不適及早求診,慢性疾病患者要遵從醫囑堅持治療。生活中即使再忙再累,也要好好吃飯,對自己的胃好一點。

參考文獻:

[1]Chen W, Zheng R, Zhang S,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in 2013: an analysis based on urbanization level[J]. 癌症研究(英文版), 2017, 29(1):1.

[2]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專業委員會.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2014年,長沙)[J].中華消化內鏡雜誌,2014,31(7):361-377.

[3]李康.胃癌早期篩查研究新進展[J].醫學綜述.2014,20(17):3125-3128.

[4]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57.

[5]王婕敏,林三仁.胃癌研究及診治新進展[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誌,2012,21(1):3-5.

肝癌發現就是晚期?這3個壞習慣,都會對肝造成持久的傷害

阅读(360)

據數據顯示,每年新發的肝癌患者高達70萬例,位居國內腫瘤發病率第3位,惡性腫瘤死亡率第2位。為什麼肝癌死亡率如此之高呢?這與肝癌的性質有很大關係,肝癌初期並沒有典型的癥狀出現,導致患者不容易察覺,一旦發現時已經到了晚期。

那我們應該怎樣提前預防這種惡性腫瘤的發生?哪類人群屬於肝癌的高發人群呢?

一、年齡在40歲以上的男性:

40-60歲為肝癌的高發年齡段,這類人群中,通常男性的患病率要比女性高很多,這與男性生活、工作壓力大、吸煙、酗酒等多種因素有關。


二、患有慢性肝病史的人群:

如患有慢性乙肝丙型肝炎患者和肝炎病毒攜帶者均屬於肝癌的高危人群,據調查顯示在每十二個人中就會有一個人患有肝臟疾病,而在肝炎病毒中,乙型肝炎病毒的危害性最大,嚴重的還會發展為肝癌,建議這類人群每隔六個月左右,做一次腹部B超及血清甲胎蛋白檢查。

三、飲食習慣、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

1、長期熬夜:我們都知道,夜晚是肝臟修復的最佳時機,如果我們人不睡覺,肝臟也得不到很好的休息,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到肝臟的解毒和代謝能力。而熬夜晚睡還會導致肝臟血流不足,肝臟毒素也就會增多,罹患肝癌的風險也會大大增加。

2、酗酒:肝臟是我們身體最主要的代謝場所,大量酒精進入體內,無疑會給肝臟帶來嚴重的負擔,而肝臟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也會降低肝臟的解毒能力,長此以往,就會導致肝硬化、肝炎的發生。據數據統計,長期嗜酒導致肝癌的比率已僅次於乙肝和丙肝。

3、食用霉變食物:霉變食物指家中的大米、玉米、堅果或是食用油等,受高溫、高濕環境的影響,出現霉變而產生大量的黃曲霉毒素。這種物質是世衛組織確定的第1類致癌物質,具有明確的致癌性,毒性要比砒霜大上68倍。一旦誤食,就會對肝臟造成很大的傷害,同時,它也是誘發肝癌的危險因素之一。

各位朋友,你的肝還好嗎?你知道有哪些辦法可以保護肝臟嗎?不妨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養生經驗。

有4個壞習慣的人,警惕你的胃已經透支了!提早養胃遠離兩個誤區

阅读(471)

常見癌症中,胃癌包攬了全球40%的患病率,而近5年來,19-35歲的胃癌患者逐年增加,數量比30年前翻了一番。

胃癌為什麼越來越趨於年輕化?這與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飲食不節制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那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胃癌最「偏愛」哪些人呢?

1、習慣高鹽、腌制、煙熏類食物的人:

《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我們,每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不得超過6g,而據資料顯示,城市人口的人均食鹽攝入量已經超過10g,可見,大部分人處於食鹽攝入超標狀態。研究發現,經常攝入高鹽飲食,不僅會增加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食鹽中的高滲透液還會對胃黏膜造成很大的損傷,長此以往,就會導致罹患胃癌的發病幾率增加。

而煙熏類食物中,典型代表就是年輕人鍾愛的燒烤。殊不知,肉類經過長時間高溫熏烤,會產生兩種致癌物質,苯並芘和丙烯醯胺,這兩種物質會大大增加胃癌的發生風險。

2、習慣吸煙、飲酒的人:

煙草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成分,吸煙不僅會把尼古丁吸入肺中,同時還會隨著消化道進入胃部,刺激胃黏膜,長期吸煙會導致黏膜下血管收縮、痙攣。加上大量飲用高度數酒,會直接破壞胃黏膜。長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胃潰瘍,同樣也會使罹患胃癌的概率增加。

3、胃部有問題的人:

有些人經常出現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等問題,認為是「小毛病」,吃點葯就好了。實際上,很多胃癌早期癥狀並不典型,等到嚴重時已經到了晚期。所以我建議您,不了解胃病原因之前一定不要掉以輕心,以免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4、有家族遺傳病史的人:

如果直系親屬,如爸爸媽媽有得過胃癌或是腸癌的疾病,一定要提高警惕,杜絕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定期體檢,將胃癌扼殺在「萌芽」之中。

說完胃癌偏愛的四類人群,還有提醒大家兩個養胃的誤區!很多人都有慢性胃病,在養胃這個問題上,就更不能馬虎了!

1、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喝粥養胃:粥比較稀,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喝下去以後容易引起反流,從而造成胃部泛酸,會加重病情。

2、不是吃所有的水果都可以養胃:紅棗的外皮纖維含量很高,紅棗皮雖然薄薄的,但其實又韌又硬,不容易嚼碎。而且很可能對口腔、腸道黏膜薄弱的地方造成損傷。

各位朋友,你是否有慢性腸胃疾病呢?你知道哪些靠譜的養胃辦法嗎?不妨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等你的養生經驗。

新發現:腸癌年輕化,是少了這兩種細菌的篩查

阅读(345)

前幾天,有個專家朋友門診了一名3歲的腸癌患兒,孩子是外地的,外地說治不了,父母就帶著孩子到了北京,因為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名氣大,就先到腫瘤醫院了。

但腫瘤醫院大多不收治14歲以下的兒童患者(考慮到儀器、用藥和專業程度等),所以孩子又被推薦到了兒童醫院,目前無法查詢患兒的具體病情,總體意思也是說沒法治了。

唏噓在看病難之餘,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腸癌會盯上這麼小的孩子呢?

浙江9歲男孩患腸癌晚期,隔離罩里完成期末考試

致癌細菌,狼狽為奸

其實,大約5%的結腸癌是由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引起的,遺傳突變會引發一系列的遺傳變化,主要病理變化是大腸內廣泛出現數十到數百個大小不一的息肉,如果不能早期發現並進行切除,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幾乎100%會發展成結腸癌。

目前利用結腸鏡檢查監測結腸息肉的形成是金標準,不過這種檢測方式並不被推薦用於孩子的篩查(侵入性等因素導致弊大於利),這基本意味著他們的早診早治等於不可能。

好消息是,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遺傳性的結腸癌患者會攜帶有兩種常見的腸道細菌。

研究顯示,脆弱擬桿菌和大腸桿菌可以侵入通常作為保護屏障的結腸黏液層,並相互勾結形成生物膜,誘導結腸炎症以及隨後的DNA損傷,促進腫瘤的形成。而相同的細菌物種也在非遺傳性的偶發性結腸癌患者中發現。

這些新發現基於作者辛西婭·西爾斯博士本人的早期研究,此前她發現,在一半以上患結腸癌但沒有遺傳傾向的人中,特定的菌株可以入侵結腸粘液。

感染廣泛,導致腸癌年輕化

事實上,腸道中的大多數細菌無法通過結腸的保護性粘液層,但研究人員發現的細菌不但能侵入黏液,而且會形成粘稠的生物膜,駐紮在結腸上皮細胞旁邊。這個位置通常是結腸直腸癌發病的起源之一。

因此,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細菌可能最終促進結腸上皮細胞癌變

那麼,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結腸癌的發生中,這些細菌是否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呢?

為了研究細菌引起的生物膜與癌症形成之間的關係,西爾斯和她的同事檢查了6個FAP患者的結腸組織。測試顯示,在70%的患者中,結腸長度分佈的生物膜呈片狀分佈。

研究人員使用基因探針來鑒定特定的細菌種類,發現生物膜主要有兩種類型:擬桿菌和大腸桿菌,這兩個精準的發現讓研究人員很吃驚,因為結腸中含有至少500種不同類型的細菌。

研究人員又檢查了額外25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結腸組織樣本,再次發現這兩種細菌,其中的脆弱擬桿菌菌株是一種亞型,稱為ETBF,其產生的毒素會在結腸上皮細胞中觸發某些致癌或促癌途徑,並導致結腸炎症。

而大腸桿菌菌株產生一種叫做大腸桿菌的物質(由一組名為PKS的細菌基因組的基因合成),毀導致DNA突變。正是這兩種細菌狼狽為奸,推動了結腸癌的發生。

作者表示,這兩種類型的細菌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地感染了兒童,或許是導致結腸癌在了年輕人中發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種破壞性的疾病,最終需要手術切除結腸以防止結腸癌的發生。

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開發新的微創方法,以預防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結腸癌的發生。這種方法或許同樣可用於更常見的非遺傳性的偶發性結腸癌。」

如果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在結腸息肉出現之前細菌生物膜已經形成,那麼,通過細菌生物膜的評估或糞便特定細菌的識別將有助於結腸癌的早期篩查,並通過靶向清除這些細菌的非手術干預方式來預防結腸癌的發生。

專家:細菌攜帶者的篩查應該更積極

研究人員利用小鼠結腸癌模型發現,只有其中一種菌落定值的動物很少會形成腫瘤。然而,當它們的同時被這兩種細菌殖民,就發展出了許多腫瘤,這表明兩種細菌之間的協同作用。

早在2009年,西爾斯實驗室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一種獨特的免疫應答:產生一種稱為IL-17的炎症蛋白是ETBF誘導腫瘤形成的關鍵。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類型的免疫反應與治療性免疫治療藥物誘導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剛好是對著乾的。

為了證明IL-17在細菌組合的促癌作用中的重要性,他們使用了IL-17基因被遺傳缺失的小鼠模型(不能製造IL-17),並用ETBF和PKS+E中對小鼠進行定植。

結果發現,與那些容易製造IL-17的小鼠相比,轉基因小鼠並沒有形成結腸腫瘤,這證實了這種蛋白質在細菌驅動的結腸癌中的重要性。

然而,除了IL-17之外,研究顯示ETBF消化了粘液層,使得PKS +大腸桿菌能夠大量粘附到結腸粘膜,在那裡細菌一起誘導增加的DNA損傷,這種基因突變是誘導結腸腫瘤形成的前奏。

發表在《細胞宿主與微生物》的互補發現證明了ETBF的毒素是如何促使結腸癌發展的。

首先,毒素觸髮結腸免疫細胞產生IL-17。然後這種炎性分子直接作用於結腸上皮細胞,以觸發參與促進進一步炎症的蛋白質複合物NFκB活化。

NFκB反過來誘導結腸上皮細胞產生幾種信號分子,這些信號分子可以在結腸中招募更多的免疫細胞(骨髓細胞)到達結腸。已知這些免疫細胞會參與炎症反應並促進腫瘤生長,這一過程最終導致結腸腫瘤的形成。

另外的實驗表明,以前顯示在調節癌症和炎症基因中起作用的稱為STAT3的蛋白質對於腫瘤形成也是必需的。

了解這些通路對預防腸癌至關重要,未來科學家們將有望用藥物或疫苗來阻止結腸內細菌的殖民化,甚至可能是益生菌來追蹤結腸中的細菌,以作為阻止癌症促進過程的預防措施。

而當下,布隆伯格癌症免疫療法研究所的主任醫學博士Drew Pardoll表示「指南推薦人們每隔10年應進行一次結腸癌的篩查,這些發現意味著,那些攜帶有這兩類腸道細菌的人應該考慮更頻繁的結腸癌篩查。」

參考來源:

Study suggests colon cancer cells carry bacteria with them when they metastasize

2.Liam Chung et al. Bacteroides fragilis Toxin Coordinates a Pro-carcinogenic Inflammatory Cascade via Targeting of Colonic Epithelial Cells, Cell Host & Microbe (2018). DOI: 10.1016/j.chom.2018.01.007

3.C.M. Dejea el al., “Patients with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harbor colonic biofilms containing tumorigenic bacteria,” Science (2018).science.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9/6375/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