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說的都是同一種語言,住在同一塊土地上,為了通向天堂,與天公爭個高低,齊心合力修建了一座巴比倫通天塔,最後由於上帝的憤怒而失敗,巴比倫 通天塔也半途而廢。 而這座塔在歷史上有著真實的記載,當然這一切和上帝無關。
巴比倫通天塔,通向天堂的捷徑
巴比倫通天塔是《聖經》中的一則故事,據《聖經·舊約·創世記》第11章記載,是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被稱之為巴比倫 通天塔。 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計劃因此失敗,人類自此各散東西。 此基督教故事通過聖經的記載為世上出現不同語言和種族提供解釋。
巴比倫通天塔的故事
大洪水劫後,天下人都講一樣的語言,都有一樣的口音。 諾亞的子孫越來越多,遍布地面,於是向東遷移。 在示拿地(古巴比倫附近),他們遇見一片平原,定居下來。 由於平原上用作建築的石料很不易得到,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於是他們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 他們又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由於大家語言相通,同心協力,建成的巴比倫城繁華而美麗,巴比倫通天塔直插雲霄,似乎要與天公一比高低。 沒想到此舉驚動了上帝!上帝深為人類的虛榮和傲慢而震怒,不能容忍人類冒犯他的尊嚴,決定懲罰這些狂妄的人們,就像懲罰偷吃了禁果的亞當和夏娃一樣。
於是他悄悄地離開天國來到人間,變亂了人類的語言,使他們分散在各處,那座塔於是半途而廢了。 那共同的語言被稱為亞當語,歷史上曾有學者提出某種語言是原始語言,例如希伯來語、巴斯克語等。 巴比倫通天塔中途停工的畫面在宗教藝術中有像徵意義,表示人類狂妄自大最終只會落得混亂的結局。
歷史中的巴比倫通天塔
在希伯來語中,“巴別”是“變亂”的意思,於是這座塔就稱作“巴別塔”。 也有人將“變亂”一詞解釋為“巴比倫”,稱那座城叫“巴比倫城”,稱那座塔叫“巴比倫塔”。 而在巴比倫語中,“巴別”或“巴比倫”都是“神之門”的意思。 同一詞彙(“巴別”)在兩種語言裡竟會意思截然相反,著實令人費解。 其實這是有緣由的。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滅掉猶太王國,拆毀猶太人的聖城耶路撒冷,燒掉神廟,將國王連同近萬名臣民擄掠到巴比倫,只留下少數最窮的 人。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巴比倫之囚”。
猶太人在巴比倫多半淪為奴隸,為尼布甲尼撒修建巴比倫城,直到70年後波斯帝王居魯士到來才拯救了他們。 亡國為奴的仇恨使得猶太人刻骨銘心,他們雖無力回天,但卻憑藉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的憤怒。 於是,巴比倫人的“神之門”在猶太人眼裡充滿了罪惡,遭到了詛咒。
他們詛咒道:“沙漠裡的野獸和島上的野獸將住在那裡,貓頭鷹要住在那裡,它將永遠無人居住,世世代代無人居住。”事實上,“巴別”塔早在 尼布甲尼撒及其父親之前就已存在,古巴比倫王國的幾位國王都曾進行過整修工作。 但外來征服者不斷地將之摧毀。 尼布甲尼撒之父那波博來薩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後,也開始重建“巴別”通天塔,他在銘文中寫道:“巴比倫塔年久失修,因此馬爾杜克命我重建。 他要我把塔基牢固地建在地界的胸膛上,而尖頂要直插雲霄。”
但尼布甲尼撒之父只將塔建到15米高,尼布甲尼撒自己則“加高塔身,與天齊肩”。 塔身的絕大部分和塔頂的馬爾杜克神廟是尼布甲尼撒主持修建的。 備受人稱讚的“巴別塔”一般指的就是那波博來薩父子修建而成的那一座。 這座塔的規模十分宏大。 公元前460年,即塔建成150年後,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遊覽巴比倫城時,對這座已經受損的塔仍是青睞有加。 根據他的記載,通天塔建在許多層巨大的高台上,這些高台共有8層,愈高愈小,最上面的高台上建有馬爾杜克神廟。
牆的外沿建有螺旋形的階梯,可以繞塔而上,直達塔頂;塔梯的中腰設有座位,可供歇息。 塔基每邊長大約90米,塔高約90米。 據19世紀末期的考古學家科爾德維實際的測量和推算,塔基邊長約96米,塔和廟的總高度也是約96米,兩者相差無幾。 “巴別”塔是當時巴比倫國內最高的建築,在國內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人們稱它“通天塔”。 也有人稱它是天上諸神前往凡間住所途中的踏腳處,是天路的“驛站”或“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