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2017焦慮與舒適的互聯網人

專為互聯網人打造的365天成長計劃,500門視頻課程隨便看,構建你的產品、運營知識體系。 查看詳情

在互聯網圈裡摸爬滾打好幾年後,讓我危機感最強的,就是怕自己信息渠道堵塞,成為一個自嗨的井底之蛙,最後突然某一天,一個更高維度思維的人,出現在我 面前,把我虐的體無完膚。

1. 焦慮

縱觀國內近十餘年的精英人才,大部分都匯聚在了互聯網、金融、房地產三大行業。

前幾年特別火的的互聯網思維,在我看來,其實更是互聯網人進入其他所謂的傳統產業,進行了降維打擊,最終不斷發生各種顛覆,諸多場景就像《三體》一書 裡場景的複現。

在互聯網圈裡摸爬滾打好幾年後,讓我危機感最強的,就是怕自己信息渠道堵塞,成為一個自嗨的井底之蛙,最後突然某一天,一個更高維度思維的人,出現在我 面前,把我虐的體無完膚。

而正是由於大量如我一般的人存在,最近三年知識付費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知乎、在行、得到、喜馬拉雅、混沌等等產品來不斷緩解我們的知識焦慮。

2. 舒適

讓一個人陷入舒適區,主要是由於現狀太舒服,以及周圍人均是如此。

不僅個人,企業也是如此,前幾年的百度,就是典型的因為躺著賺錢太過容易,於是錯失一個個機會,同時不斷觸碰道德的底線。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四五線小城市的思維落後,這是現狀但不是全部,因為互聯網很好的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只是由於環境,導致場景的缺失。

一個小城市的居民,一樣可以知道共享單車,雖然沒有真實見過ofo、摩拜,而我上面提到的《三體》一書,作者劉慈欣就是在一座小城裡默默寫出的。

關於陷入舒適區的人,讓我感到最遺憾的,其實是那些來到大城市的奮鬥者,通過努力進入大公司後,最後沉浸其中。

2018年1月,從朋友圈得知,UC進行了一大波的裁員;這讓我想起了2017年招人的時候,遇到了大量樂視體係出來的員工;而我在2016年底招校園渠道的人 時,遇到大量高度一致的簡歷,趣分期-支付寶校園-離職。

在職場裡,跳槽換工作,一定是在自己處於高點時,而不是落於低谷。

3. 賽道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句話並不是呼籲大家不要努力,只是凸顯賽道的重要性。

2017年4月我從美團離開,前兩天跟原來的同事聊天時,大家都很慶幸選擇了在何時的時間點離開,因為我們所在外賣部門,已經度過了高速發展期。

我曾分享成長的三大方式:讀書、旅行、跟牛人交流,但這都是主觀性的,其實被動的成長驅動遠超前面三種方式。

我一直最感激的公司是超級課程表,在這家我經歷了用戶量從百萬到千萬,一直到突破兩千萬,日活達到三百萬,成為大學生市場裡用戶量最大的一款APP ;線下從一個城市到四個城市一直到十七個城市,這些事情都發生在兩年的時間裡。

這兩年,我感覺到自己一直都是被無形的力量推著走,每天都是不知疲倦的快速向前奔跑。

美團外賣早期也是一樣,城市佈點快速擴張,交易額飛速上升,整個團隊人員都得到極大的鍛煉,跟不上節奏的,只能無奈的被淘汰掉。

一個好的行業,一家好的公司,就是合適的賽道,由於快速前行,我們感到的是不安,而不是舒服,同時周圍人都在快速奔跑,對我們也是正促進,從而難以陷入舒適區 。

4. 選擇

關於如何選擇賽道,其實很多企業家都跟我們指出了明路,比如王興談的互聯網的下半場。

上半場,均是基於各種連接,比如人與人連接的騰訊,人與貨連接的阿里等等;而下半場則是上天、入地、全球化。

這三個詞,我想很多從業者都看過,但在覺得確有道理後,將此拋之腦後。

人們做事總喜歡如此,覺得一個道理很正確,還按耐不住轉發下朋友圈,結果日常行為並為任何改變。

像芒格分享的成功之道,其實很簡單,重複去做那些正確的事。

下面回到互聯網的下半場:

(1)上天是各種技術突破 ,比如人工智能,比如區塊鏈,比如航空航天,過去的2017年已經充分證明,這些技術的商用離我們並不遙遠。

我此前跟大學生的分享裡,也有提到,2017年應屆生起薪最高的為算法工程師,平均為每月25000元,這是各大公司對大數據技術人才的看重,也是對於個人很好的機會 。

(2)入地是用戶下沉以及對傳統產業的升級 ,今日頭條、快手、拼多多的崛起,都是很好的抓住了三四五線城市的網民紅利,這也是最後一塊人口紅利;而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升級則體現在各方面,尤其是 BtoB。

比如通過美團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一二線城市的線下餐飲店,年倒閉佔比為40%左右,主要由於租金上漲、人工上漲、線上流量費上漲等原因,而活下來的那些 餐飲店,大部分都做了供應鏈的改造,甚至如西貝之類的連鎖餐飲,如今都模仿日韓,用的是半成品的食材。

其實可以很清晰的遇見,餐飲供應鏈的改造,未來幾年,大部分的連鎖餐飲店不再需要廚師,各店均為統一口感的標品,整體食材採購管理的成本也將大大降低。

(3)關於全球化 ,為我2017年關注的重點,在美國矽谷、華爾街分別呆了半月時間,還去了趟日本交流。

國內各种红利消失之時,全球市場其實有大量機會,不說太遠的地方,我國周邊的印度及東南亞等地就是沃土,比如小米在印度銷量的節節攀登,獵豹、今日頭條在海外的 一系列動作等。

去了一些國家後,我深刻地感受到,我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裡已經做到足夠超前。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創業者把國內的項目如外賣、新聞等複製到泰國、新加波等地。

同時,如緬甸有5000多萬的人口,但人員薪資,目前只有我國的十分之一,這是極好的價值窪地;而整個東南亞地區,在未來三年預計有2.3億的新增互聯網用戶 ,這無疑也是紅利。

 

作者:孫凌(微信公眾號:創業者孫凌),多年互聯網從業者,曾自主創業,後服務於美團、智聯招聘。

本文由 @孫凌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StockSnap.io,基於 CC0 協議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2017焦慮與舒適的互聯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