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內容服務產品設計思考總結:今日頭條、UC大魚號、簡書、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為了便於閱讀,本文將分為上、下兩篇。 上篇將分析筆者對於內容服務產品的理解,用戶和創作者訴求分析,下篇分析平台分發策略和創作者成長體系運維,思考如何優化創作者操作後台,刺激創作者持續輸出優質內容。

2017年3月至今,筆者共編輯文字23萬字,在頭條號、百家號、企鵝號、大魚號、微信公眾平台、簡書、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平台發布文章近60篇,嘗試 過鬥魚視頻直播,語音直播,視頻課程錄製,短視頻剪輯等形式的內容創作,也算是把內容類產品玩了個遍。 本文是筆者對於 內容服務產品的思考總結 ,嘗試分析內容服務產品的設計思路。

全文共分為三個章節:

1. 概述

2. 內容服務產品分析框架: 用戶-平台-創作者

3. 內容服務平台優化思考

1. 概述

在分析文字類內容產品之前,我們先來思考一下:內容產品的本質是什麼?

筆者認為,所有滿足用戶需求的信息服務都屬於內容服務,內容的本質是信息,而眼睛和耳朵是人類感知信息的主要工具,所以信息主要以 文字,圖片,聲音,影像 等形式展現。

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承載信息的媒介在持續改變:

  • 文字的承載媒介:從甲骨 →  竹簡 →  絲綢 →  紙張 →  液晶顯示屏;
  • 畫面的承載媒介:從現實舞台 → 黑白電視 →  彩色電視 →  液晶電視 →  手機屏幕 →  VR。

下圖為一條街道前後100年的對比照片,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1916年,人們在路邊通過報紙獲取信息;而2016年,人們通過智能手機處理和獲取信息,變的只是工具和 內容的表現形式,而人們獲取信息的需求是沒有變的。 筆者認為,人們對於內容產品的需求是永恆剛需。

本文分析的平台均是筆者使用過的內容服務平台,綜合型平台包括頭條號,百家號,UC大魚號,企鵝號,搜狐號,簡書,微信公眾平台等,垂直化內容服務平台有人 人都是產品經理等。

筆者嘗試從產品經理的視角進行用戶分析和平台策略分析,同時從內容創作者視角展開創作者訴求分析。 相信各大內容服務產品公司已經做了大量的用戶畫像和需求分析,文中分析不全面的地方希望留言區交流討論,有分析不准確的地方也歡迎指正。

2. 內容服務產品分析框架: 用戶-平台-創作者

2.1 分析框架

分析文字類內容產品之前,我們需要確定分析框架,也就是本文的分析主體結構。

全文以內容服務產品為中心,圍繞著內容的消費者,生產者和連接者展開,也就是內容服務產品的 用戶、平台和創作者 展開分析。

以報紙產品為例:

  • 創作者 是專業的記者和編輯;
  • 平台 就是報社(承載媒介是報紙),通過銷售報紙和廣告賺取收入,養活編輯和記者,為用戶提供他們需要的信息;
  • 用戶 是願意花錢購買報紙的人。

今天的內容服務類產品因為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微信公眾平檯面向用戶提供了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和小程序,面向創作者則提供微信公眾平台後台,可以編輯圖文(由此還衍生出了類似於135編輯器,秀米編輯器 等大量在線文本編輯美化工具),視頻,音頻等,但是微信公眾平台需要創作者自行運營和傳播,這無疑增加了個人創作者的運營難度。

而更多的平台即提供內容編輯工具,也提供內容分發平台,同時引入廣告商分成,讓創作者專心創作就好,無需操心內容傳播,如何變現等問題。

以今日頭條為例,作為一個新聞資訊類內容服務平台,其面向用戶的產品是今日頭條,為用戶提供新聞資訊,短視頻,微頭條,文章,圖集,問答等內容服務,號稱2017年營 收達150億;而面向創作者的產品是頭條號,整合傳統媒體,新媒體和自媒體資源,為創作者提供一個通過內容創造便可以輕鬆賺錢的服務平台。

天天快報(用戶使用微信、QQ、QQ空間、騰訊新聞、天天快報、QQ瀏覽器、應用寶、騰訊視頻、NOW直播、全民K歌等十大平台,創作者使用騰訊內容開放平台),百度feed流 產品(用戶使用手機百度,網頁百度約束和搜索信息,創作者使用百家號創作和發佈內容),UC內容服務(用戶使用UC瀏覽器,創作者使用UC大魚號)。

而簡書(用戶使用簡書的發現和首頁功能,創作和使用文字編輯和投稿後台)和片刻雖然是綜合型內容服務平台,但可能因為體量原因,整合了前台分發和後台創作與一個產品 中。

垂直類內容服務產品一般與簡書類似,整合內容編​​輯和內容閱讀,通常內容編輯做的比較簡單,可以查看審核結果和意見就好,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 因為平台身兼多職,即服務於創作者,讓創作者筆耕不輟,積極生產優質內容;同時也要通過推薦策略優化,為用戶提供其感興趣的內容,就像今日頭條的slogan:你 關注的才是頭條,為用戶個性化的推薦用戶想看的信息。

2.2 用戶

用戶之所以瀏覽信息粗略來看可能有以下12個內在訴求,有的時候可能是多個訴求同時起作用導致用戶點擊閱讀行為,筆者嘗試逐一舉例分析,如果您感覺還有待補充的用戶內在訴求, 可以私信或評論指正完善。

(1)性

性需求是最最原始的需求。 我們經常在各種內容服務類產品中看到大胸、美女、帥哥、肌肉等具有性暗示的圖片。 之所以用這類圖片是因為用戶真的喜歡。

曾經一個做運營的朋友,剛剛入行,把一個首頁新上的電影使用電影海報作為影片展示圖,結果點擊量極其慘淡。 第二天被主管逼著把海報換成電影中“露骨”瞬間的截圖作為展示圖,結果點擊量如期暴漲。 現在依然能看到很多文章使用有性暗示的圖片作為首圖,使用隱晦的標題暗示用戶文章與性相關,讓用戶產生聯想。 有多少男生因為360提示網頁可能有木馬而卸載或關閉了360安全衛士。

(2)暴力和事故

用戶在網上瀏覽文章和視頻時,總能被暴力事件吸引住,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能在各類媒體上看到乘客打司機,大爺因為不給讓座打人,虐打動物等,有些人 點擊進入可能是為了反對暴力而發表評論,還有些人因為不知道什麼原因,就是會點擊查看究竟。 總之,人們對暴力行為總是非常的敏感,並且很容易因此而引發圍觀和討論。

(3)八卦

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八卦各種明星和身邊的同事,不可否認,用戶瀏覽信息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八卦需求。 大家想想新浪微博的熱搜,能瞬間讓新浪微博服務器崩潰的無非就是明星的家事,從馬蓉出軌,到白百合出軌,陳思成出軌,李小璐出軌等,即使我不是他們的粉絲,當所人 都在聊這個話題時,是不是也會點開文章看看到底放生了什麼,新浪微博很大程度是八卦信息集散地。

(4)好奇

世界很大,總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人和事,而人們通常對於未曾接觸過的事物會產生好奇,當我們看到這樣的標題你是否會點進去看個究竟,《諸葛亮之所以失敗竟然 因為他不會用…..》《中國真正崛起的秘密原來是他的一個發明》《一百年前百慕大失踪的飛機重現人間,降落在….》這些標題會讓用戶產生極大的好奇 心,希望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

(5)學習

閱讀信息最基礎的需求之一,文字和造紙術的普及極大提升了人類的學習的效率,同時也極大提升了知識傳播的效率,降低了學習的門檻,因為種種內在的動機或是外 在的壓力,人們會閱讀大量的信息,以適應這個混沌多變的世界。

(6)打發時間

很多人通過追劇,看小說等內容產品來消磨時間,打發無聊的時光,快手和抖音等短視頻平台可謂將碎片化時間利用到極致,蹲個廁所還可以看幾段小視頻,現代人 壓力很大,通過放空和這種內容消費打發時間也成為了主要需求之一。

(7)支撐論點和價值觀

很多人閱讀文章是為了給自己的論點找論據,這點尤其在長輩們的朋友圈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朋友圈中的不轉不是中國人標題可謂經久不衰,各類養生秘方, 各種心靈雞湯,他們通過這些文章和視頻的分享,支撐他們已有的觀點和價值觀,其實並非父母,我們也會在瀏覽器信息時只關注對我們有利的信息,或者說符合我們認知的 信息,而基於智能推薦算法,平台會持續的給你推薦那些你想看的信息,讓你在平台中持續耗費時間。

(8)獲取及時性信息

很多人看新聞諮詢是為了實時了解這個世界都發生了什麼,這種關注不單單限制在身邊,他們關心當下美國發生了什麼,朝鮮核問題有什麼突破,日本是不是又再叫囂,中國航母下水 試航的情況如何,奧運會昨天晚上中國隊得了幾塊金牌。 用戶通過瀏覽信息,希望獲得及時性信息,以增加自己的社交貨幣。

(9)解決問題

有些用戶是帶著問題來到互聯網,期待找到答案的,這也就是百度知道、知乎、悟空問答、分答等內容服務平台產生的原因,人類通過文字傳達思想,同時記錄問題的解決方案, 李笑來老師曾說過,我們一般人遇到的問題歷史上肯定有牛人已經找到了問題的解答方法,並且編輯成書,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它,閱讀它,並嘗試運用它。 而因為搜索引擎,用戶只需要簡單錄入關鍵信息,便可以搜索到問題的解決方案,極大提升效率。

(10)社交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其中的情感和歸屬需求也就是一種社交需求,社交可以分為一種是共情社交,一 種是功利社交。 共情社交是指為了獲得情感聯結與情感體驗,打發無聊,或是有共同的興趣等而產生的社交行為。 功利社交是指為了達成某一目的,或是從對方身上獲得利益而產生的社交行為。 這種功利性社交在小孩子一開始挑選玩伴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比如在班級裡面大家都傾向於和零食最多、玩具最多的小孩做朋友;我們都喜歡和不會欺負我們、不會 搶我們東西的人一塊玩;隨著一個人心智的完善和社會地位的提升,他會越來越注重社交的「效益性」。 很多人使用內容服務產品,參與評論留言,與其他讀者互動,找到歸屬感。

(11)印像管理

朋友圈可謂是印像管理的最強舞台,所以人們會將自己認為會將自己閱讀的內容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媒體,讓好友看到自己的閱讀偏好,最終實現網絡環境中的印像管理。

(12)緩解焦慮

中國經歷了40年的高速發展,社會結構和生活節奏都發生了極大改變,而正是這種高速變化,讓身處其中的我們總是有一種逆水行舟的壓迫感,前段時間的中興中層管理 自殺又一次把中年危機推到風口,80後已經面臨這上有四老,下有兩小的高壓生存狀態中,世界五百強企業平均壽命只有40年,職場環境的不確定,科技變化 不可阻擋,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壓力讓當今的中國職場人充滿了焦慮,知識付費2016年異軍突起,通過學習緩解焦慮,通過閱讀緩解焦慮,這也是羅輯思維等知識服務可以迅速佔領市場的一個重要 原因–通過提供內容服務,緩解人們的焦慮。

2.3 創作者

筆者初步分析,創作者之所以創作內容可能有以下9個訴求,我們來逐一簡單舉例分析:

(如果您感覺還有待補充的創作者內在訴求,可以私信或評論告知,筆者及時訂正。)

(1)擴大影響力

很多創作者參與到內容創作中是因為希望通過內容製作擴大其影響力,以前只能通過出書,寫論文等形式擴大專業影響力,而今天的自媒體平台,為這些希望擴大影響力的創作 者提供了多樣的舞台,從文字,到語音,再到視頻,個體崛起的時代,讓人的影響力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持續被放大。

(2)刷存在感

從進化的角度來說,人類的任何感覺,都源於神經系統對其他細胞的調控。 存在其實包含兩個方面,即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 前者表現為人能夠以實體出現,並進行相應的實踐活動;後者表現為人的精神世界豐富,而所謂的存在感,其實只是精神上的需求程度,而並非物質上的填充。 存在感的缺乏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空虛和寂寞,一般人是不會思考此類問題的。 我們常常聽到,“存在感是刷出來的”,也就是說,孤獨的人渴望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或舉動吸引別人的注意,以獲取所謂的存在感。 所以內容的創作,讓盡可能多的人看到,並影響他人,是一種刷存在感的重要方式。

(3)湊熱鬧(從眾)

以前寫過文章,分析人的從眾行為,當身邊很多人都在寫公眾號,頭條號,很多人都在錄抖音和快手時,很多創作者抱著湊熱鬧,隨大流的心態參與到內容 創作的大潮中,成為初級創作者。

(4)賺錢

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話語權,當創作者影響的用戶數量足夠大時,商業變現就成為可能,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直播平台上各類主播可以月薪百萬,得到APP中的 199元課程可以有幾十萬的銷量,頭條號,火山小視頻等平台為創作者提供了大量內容創作變現的渠道,微信中的千聊,荔枝等課程錄製幫助內容創作者可以快速變現和推廣 ,很多獨立內容創作或創作團隊為,他們為了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而加入了內容創作的大潮中。

(5)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需要輸入和輸出結合,單純的一味輸入(學習),而不進行應用輸出,是非常容易遺忘的,筆者發現,編輯讀書筆記非常有助於提升學習效率,當學習者用自己的語言和經驗 將書中的或課程中的內容進行文字複述,那麼便可以極大提升學習效率。 內容創作是為了內化學到的知識,整合理解新接觸的信息,這是筆者寫作的訴求之一。

(6)好奇

人們都會對新鮮實物產生好奇,從小咖秀,到快手和抖音,很多朋友就是感覺朋友圈中看到其他朋友分享,感覺很有趣,自己也好奇如何做到的,因為一份好奇創作了一次 內容。 如果內容真的很棒,平台又將內容分發給了足夠多的用戶,創作者得到各種點贊和互動,就有可能成為長期創作者。

(7)社交需求

上文中提到了,閱讀信息是為了一定程度的社交,而創作者本身就是處於基於內容的社交圈層中心。 所以,很多人是為了擴大圈子,或是與同行多交流的社交需求而成為了內容創作者。

(8)興趣愛好

因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社群經濟十分火爆,各種基於興趣愛好的社群如雨後春筍,如攝影,二次元,讀書會,馬拉松,夜跑,徒步,烘焙等,而很多創作者喜歡通過文字, 相機,手機記錄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到平台上,找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他們的創作完全基於興趣愛好,或者說早期可能因為興趣使然,隨著影響力增加,會發展到變現、社交 等訴求。

(9)情懷

生活中有很多文藝青年,他們很講究情懷,喜歡有情調的小詩和氛圍,他們會因自己的情懷而創作內容,他們不在乎內容的傳播性,他們編輯內容只是單純的自己喜歡,他們也有可能 會在乎是否可以吸引到志趣相投的人,可以共同交流,追求遇到知音。

以上便是上篇內容,為了便於閱讀,本文將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分析筆者對於內容服務產品的理解,用戶和創作者訴求分析,下篇分析平台分發策略和創作者成長體系 設計,思考如何優化創作者操作後台,刺激創作者持續輸出優質內容。

3. 內容服務平台優化思考

前文中,我們粗略分析了用戶閱讀內容的訴求和創作者編制內容的訴求,本章筆者嘗試結合用戶訴求分析平台的內容分發策略,結合創作者訴求分析創作者後台設計思路,​​創作者後台分析主要從 反饋系統,後台功能結構,垂直類內容產品的後台設計思考總結,創作者成長體系構建幾個維度展開。 下圖為創作者後台分析的思維導圖,可以粗略看出本章的分析結構:

(右擊,在新標籤頁中打開即可查看大圖)

3.1 內容分發

前文中我們分析過,平台作為內容服務的連接者,一方面為內容消費者提供他們喜歡的內容,另一方面,引導創作者生產出用戶可能喜歡閱讀的內容。 而這個過程中內容分發的準確率就顯得極其重要,尤其是對於平台型內容服務產品來說,只有精準的分發,才能保證用戶的活躍度和留存率。

很久以前筆者寫過一篇今日頭條如何利用數據驅動產品設計的方法論總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文鏈接閱讀全文《 今日頭條產品設計方法論 》,前段時間閱讀了今日頭條資深算法架構師曹歡歡博士的最新的推薦策略分享,基於人工智能的內容分發,頭條的推薦算法模型在世界範圍內也是比較大的,包含幾百億原始特徵和數 十億向量特徵,讓人不明覺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今日頭條算法原理 》。

(1)內容分發策略

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分發需要考慮三個主要因素:

  1. 用戶行為/屬性標籤;
  2. 環境特徵;
  3. 內容標籤。

內容推薦系統需要在環境特徵識別完成後,基於用戶的屬性標籤,實時行為標籤(鎖定用戶的點擊和屏幕操作),判斷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內容,通過內容閱讀完成率進行用戶偏好權重分析,用戶 退出後,下一次下滑刷新內容為用戶展示用戶可能喜歡的內容。 可以說,內容推薦系統就是一個逐步逼近用戶喜好的實驗系統,初始給用戶展示10條信息,用戶點擊了哪幾條,根據操作不斷的優化推薦策略。 為了避免推薦內容範圍過窄,需要在推薦的內容中增加高時效的信息,類似用戶群關注的熱點,如台灣地震,超級月亮等事件。 同時,也要結合用戶屬性和行為標籤,推薦其他用戶喜歡的內容,並實時獲取用戶瀏覽行為,調整推薦內容。

相比於今日頭條,簡書內容分發策略就顯得簡單太多,簡書首頁根據發佈時間展示內容,為了將頭部內容聚合,還提供的7日熱門,30熱門的內容匯總頁。 各個專欄內部內容排序根據最新評論時間排列展示,根據最新收入排列展示,根據專欄內文章閱讀量做熱門排序展示,內容的運維均使用人工編輯操作,當成為專欄作家或者優秀作者,則會為 某些賬號直接做自動審批通過配置,而編輯可以將文章推薦至首頁,獲取更多的流量。

百度、UC、天天快報等平台的內容分發策略應該與今日頭條類似,但是是否可以實現基於人工智能的標籤識別和機器分發不得而知。 微信公眾號的文章則更需要內容創作者自我運營,微信公眾平台並不負責內容分發,所以沒有分發策略。

我們再來看一下垂直類內容服務的內容分發,以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為例,其內容分發均會基於編輯的審核通過時間排序展示,編輯認為的優質文章會放在​​首頁,平台並沒有基於 用戶的個人偏好做內容分發,人人產品經理中後台編輯會將相關的內容整合在一起,搭建知識體系,進行分類展示。

(2)內容展示策略

如下圖所示,內容的展示包含以下幾類:文字標題,單一小圖文,三圖文,大圖文,狀態消息。 佔據空間越大用戶可能點擊查看內容的概率越大,所以大圖文的效果最好,所以很多頭條中的廣告多是大圖文,當環境識別出用戶使用wifi,廣告視頻則自動播放。 從吸引力法則來看,動態展示優於靜態展示,大的優於小的,彩色優於黑灰,色彩對比強的優於色彩對比度弱的。 文字標題也非常重要,平台類內容產品標題多要求30個漢子以內,標題可發揮的餘地很多,可以考慮結合前文中的用戶訴求分析設計標題,當然有大量的關於標題寫法的文章,可以百度搜索 一下。 標題黨可謂是平台內容分發的死敵,所以各大平台都在打擊標題黨。

3.2 內容服務創作者後台分析

(1)內容服務平台創作者後台反饋分析

創作者訴求分析中我們提到9大主要訴求,而為了滿足這些訴求,創作者使用的後台就一定要為用戶提供一套完善的反饋機制,通過各種形式的反饋,滿足創作者的心中訴求 ,同時也能引導創作者持續優化內容創作。

常見的反饋有12類,分別是 評論、私信、點贊/喜歡、收藏、粉絲、轉發/轉採、關注、打賞、閱讀量、累計閱讀量、指數、推薦量。 評論和私信對應創作者的社交、刷存在感、興趣愛好等訴求,點贊/喜歡,收藏,粉絲,轉發/轉採,關注對應著創作者擴大影響力,刷存在感、湊熱鬧、社交、興趣 愛好、情懷等訴求,打賞對應這賺錢、影響力等訴求,閱讀量和累計閱讀量對應著創作者的擴大影響力,刷存在感等訴求。

下圖為簡書中的反饋展示圖,述標懸停後,展示反饋消息分類和數量,今日頭條、百家號等平台也做了類似設計,垂直類內容服務平台則做的更加簡介,只顯示數量 ,需要用戶點擊後才可以查看到具體是什麼反饋類型。

筆者感覺平台指數和推薦數量是兩個非常好的反饋指標。 以今日頭條為例,頭條號後台會顯示內容的推薦數量,閱讀數量,評論數量,漲粉量,轉發量,收藏量,而決定推薦量的關鍵是內容優劣程度(閱讀數量,評論數量, 漲粉量,轉發量,收藏量權重加和)及創作者影響力(頭條指數),系統中影響推薦量的關鍵指標是頭條指數,頭條指數越高,相同領域top排名越高則推薦數量越 多,而影響頭條指數的五個指標分別是傳播度,原創度,垂直度,健康度,關注度。 而這些指標又不是可以直接量化獲取的,創作者沒辦法直接刷量獲得。 而如果希望增加內容的推薦量,頭條號提供了號外功能,可以通過花錢購買推薦量,成為頭條營收的一大來源。

(2)內容服務產品創作者後台結構分析

內容服務平台創作者使用的功能一般包含以下8大類:主頁、內容編輯、功能管理、數據分析、收益、推廣、設置、活動等,其中首頁是聚合頁,其他頁面都是幫助創作者編輯和 優化內容服務,如下圖所示:

頁面展示一般如下圖所示:

創作者可以根據創作內容時間和數量簡單分為初級創作者,中級創作者和高級創作者。 初級創作者需要平台給予一定的扶持和引導,幫助其快速成長為成熟的內容創作者,平台一般會通過是否通過試運營階段,來判定創作者是否通過初級。 中級創作者則有必要指導其優化內容,從小V升級到中V,高級創作者已經有一定的影響力了,所以平台需要幫助其完成廣告主對接,內容創收,出版服務,課程引流等深度服務 。

內容創作者天然追逐流量,所以一定會出現一種情況: 一稿多投 。 既然一稿多投很難避免,那麼是否可以爭取到首發就變得尤為關鍵,獨家首發更是價值巨大。 從筆者接觸過的平台來看,大魚號做了爭取獨家的大魚計劃,今日頭條做了獨家和首發的發布引導,頭條號中獨家首發可以獲得的推薦量最大,非獨家首發次之, 非獨家非首發推薦量最少,這也是上文中提到的推薦量的作用,推薦量這個指標既可以幫助創作者知道自己的推薦和閱讀佔比情況,而且這個數量無法判斷真偽。

如果其他平台流量很低,創作者為了更多的推薦可能導致其只為今日頭條提供內容。 以筆者為例,同樣的產品經理學習總結內容,在今日頭條有幾千閱讀量,而騰訊的平台是0推薦0閱讀,搜狐的大風號不知道因為什麼機制總是莫名下架文章,閱讀量 也僅是十位數,百家號沒有推薦量指標閱讀量也很慘淡,所以筆者每次都是頭條號上非獨家首發,再到垂直類內容服務平台發布,簡書作為文字編輯工具。 對於平台內容服務商來說,他們追求的是提供大而全,快速,深淺結合的內容,如果因為推薦和反饋機制差強人意,導致創作者連複製黏貼的動力都沒有了,長此以往,頭條號內容 的數量肯定多余其他平台,而且今日頭條有首發優勢,人們會更多的使用今日頭條閱讀最前沿的信息。

筆者期待的新增功能:

  1. 文字糾錯: 錯別字校準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而且往往自己寫的文章無法發現錯別字,所以希望某個平台可以提供這樣的功能。 百家號提供了文字糾錯功能,但是就糾錯準確率不高。
  2. 文本轉語音閱讀: 很多讀者跟我反應過,長文不便於閱讀,是否可以提供類似於QQ閱讀中的文字閱讀功能,如果可以提供訊飛語音的明星聲音閱讀就更加完美了。
  3. 歷史內容喚醒: 筆者發現,內容髮布的時間對於推薦量和閱讀量影響很大,因為每天都有大量的新增信息,歷史內容幾乎無法獲得推廣資源,但是並不代表歷史內容不優質,內容搜索和垂直類內容 產品所做的分類信息展示一定程度上喚醒了歷史信息,平台類內容服務產品是否也可以考慮歷史信息的喚醒機制,讓優質的內容可以長期獲得關注,後面分析垂直類內容服務平台時具體展開論述 。
  4. 同類優質文章推薦: 創作者完成編輯後會期待獲得大量的反饋,如評論、點贊、打賞等,同樣的,創作者希望知道自己的創作可以更近一步,持續的優化,讓內容創作也可以實現內容創作的 刻意練習,眾多平台來中,只有頭條號和UC大魚號做了創作者指導學院,頭條號中包括官方指導和作者分享內容,信息很雜亂。 是否可以在作者完成一個內容髮布後,結合發布的內容,平台為創作者推送多個同類參考內容,幫助創作者指導應噶如何做,同時推薦同類相關內容的創作參考,引導創作者間互相關注 ,這樣可以快速幫助初級創作者成長。

大家還有哪些訴求,希望留言中與我交流,相信各種內容服務平台的產品經理會看到我們的反饋,持續優化創作者操作後台。

(3)垂直類內容產品思考

相比於平台類內容產品,垂直類內容產品服務的用戶更加的垂直,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只服務於互聯網產品經理、產品運營,所以垂直類內容產品一定承載著創作者更多的 期許和訴求:是否可以通過平台上的內容展示幫助創作者接個私活? 是否可以通過平台的title獲得跳槽機會或職位晉昇機會? 是否可以通過平台與更高級的職場人士交流獲得更多合作可能? 提升社交影響力等。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設定了專欄作家的title,刺激創作者持續輸出優質內容,可以定義為對創作者善意的激勵。

這種垂直類內容產品真正難的是:讓平台授予的title獲得行業價值認可度。 這一點非常關鍵,也非常難辦到。 如果平台提供的title可以在社交、招聘、創業中有更大的影響力,那麼,平台一定會吸引更多的高級產品進行思考輸出——因為平時的工作本身也是需要復盤總結的,轉化成 文字,比單純的思考效果更好;而這種title的專業度和美譽度就需要平台長期積累。

現在來看,平台提供的招聘服務普遍適合初級產品,這其實不利於高級產品經理的內容輸出。 而筆者面試中,很多企業面試官的觀點是:有正事的產品都忙死了,哪有時間寫文章?

筆者認為知識和經驗的分享本身就是一次深度的內化反思過程,而這種認知需要平台持續通過大量的線下活動和課程分享去傳播,影響更多的公司承認這種知識和內容分享的 價值,進而為平台的優質創作塑造行業價值。

筆者已經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也上了前台推薦作家榜,不知道下一步需要追求什麼,筆者將在後面的創作者成長體系中再做深度分析。

(4)創作者成長體系構建思考

最初的內容創作者可能因為好奇或湊熱鬧使用了平台,完成第一次內容創造,後續如何刺激創作者持續保持創作激情,創作的內容持續完善,這是所有平檯面臨的問題,所以內容類產品後台 就需要一套幫助內容創作者成長的系統,幫助內容創作者構建目標,解決困難,度過迷茫期。 筆者在這些平台的使用過程中看到了不同的策略,這裡筆者做一些簡單的優劣對比分析。 總結下來,感覺UC大魚號的用戶成長體系最為完善,頭條號的成長體係是最簡潔易懂的。

垂直類內容產品機製過於簡單,一個專欄作家的title搞定了(過於單一不是好事,後面會腦洞一下垂直類內容產品的成長體系),而平台類內容產品則復雜的多,創作者屬性更加多元 和復雜。 百家號,UC大魚號,大風號,頭條號都做了賬號權益劃分,在分析權益之前,我們需要先理解創作者的本質訴求——希望更多人看到精心編輯的內容。

也就是說,讓內容在盡可能多的用戶面前曝光;也就是內容閱讀量增加,閱讀量越大可以幫助創作者賺到更多的錢,而與閱讀量直接相關的就是內容的推薦量, 創作者可以得出這樣的等式:

推薦量=平台內容優劣評估=賺更多錢的可能=更多閱讀量的可能

所以,推薦量成為了平台驅動用戶的第一神器。 百家號中竟然沒有推薦的量化反饋,筆者十分費解,百家號僅通過權益和活動引導創作者行為至少對初級創作者不是很友好。 大風號的推薦量太過慘淡,閱讀量都是0,導致筆者直接放棄這個平台,而且各種非人性的關鍵詞限制也是莫名其妙,下圖為頭條號和大風號的對比,真是對大風號的 推薦策略無語。

再來看幾家平台的權益設計:

  • UC大魚號: 分為基礎權益,進階權益,創收權益三類,共21個權益。 不同權益對應不同功能,而權益與信用分,活躍度,大魚星級,原創標籤相關。
  • 頭條號: 9個權益,1個創作實驗權益。 權益與頭條指數,粉絲數,原創權限相關。
  • 大風號: 6個權益,與創作者等級掛鉤,創作者等級與積分掛鉤,但是積分設計規則極不合理。
  • 百家號: 12個權益,與註冊時間,百家指數,粉絲數量,原創標籤相關。

可見大魚號做的最細緻完善,而從體驗上來說,頭條號的體驗做的更加簡單直接,權益展示一目了然,但是用戶成長性引導不足,可考慮參考UC大魚號。

大風號的節分等級雖然簡單直觀,但是其積分規則主要強調發文數量,因為沒有指數設計,所以都用閱讀量,評論量,轉發量作為指標,進行積分統計,如下圖所示。 但是其推薦數量極低,對於初創者極不友好,極大挫傷創作者內容創作熱情,最終很容易導致創作者連複製黏貼都懶得做。

百家號的權益展示相對混亂,如下圖所示,權益獲取說明混亂,權益名稱並不能一秒了然的讓用戶理解其內涵,阿拉丁和自薦不容易理解,點擊詳情是大篇幅的文字, 而且權益頁面不能直觀的獲取權益與閱讀量的對應關係。 所以,創作者獲取權益的動力不足,同時因為沒有推薦量這個指標,創作者只知道自己內容閱讀量少,但是不知道應該如何做才能增加閱讀量,久而久之,將導致創作者連複製黏貼都 懶得操作。

頭條號的展示簡單直接,一目了然。 如下圖所示:

 但是其權益梯度設計不合理,很多權益直接是2000粉絲作為底線,這就讓刷粉絲量成為了創作的剛需,也有大量平台在做著這樣的刷量服務。 如果可以將權益進行梯度設計,也就是逐步引導創作者從試運營,到正式運營,到原創標籤,到各種功能,以梯度形式的指數,粉絲作為設計基礎,這樣一步步引導,必將有 助於引導創作者逐步成長,而不會激進的冒險刷粉絲量了;而且,權限說明是否可以簡單體現權益與推薦或增收相關的懸停提示圖標,效果可能會更加直接有效。

UC大魚號的成長體係做的最為完善,同時在創作者增收上做了更多的嘗試,通過大魚任務打通內容創作者與阿里商家的連接,通過大魚計劃完成獨家首發優質內容的綁 定,創作者成長體係等級化,相比於指數更加直觀,共分為六級,從試運營到五星等級,星級評定需要關聯大魚指數,而不同權益關聯星級評定,比指數更加直觀 。 當星級作為一個綜合考核指標,那麼創作者等級和權益非常類似於遊戲中的用戶等級和技能,而權益獲取的額外條件可以理解為支線任務技能,大魚號當下的權益展示結構不夠直觀, 對於創作者驅動性不強。

基礎權益+進階權益+創收權益

p.s. 基於活動的內容創作者驅動

我們可以看到各家平台為了籠絡創作者,設計了大量的活動,百家號的百+計劃,千尋獎,頭條號的金秒獎和各種專項內容創作活動,簡書的內容主題裝 作活動,UC大魚號的大魚任務和大魚計劃,同時也設計了大量內容創作引導活動,這些平台為激勵獎勵動輒10幾億人民幣,通過活動極大推動創作者熱情,補貼和活動的 本質是可以影響用戶行為,讓其產生習慣,不知道這一輪內容創業風口過後,沒有活動刺激最終會沉澱下什麼? 是否從功能設計引導創作者養成登錄習慣,製造存量,長期鎖定創作者行為。

p.s. 垂直類內容產品創作者成長體系腦洞

筆者嘗試腦洞一下游戲化創作者成長體系,也希望大家可以從創作者激勵角度出發,提出自己的優化意見。 單純的數值量化反饋(閱讀量,評論量,收藏量,轉發量等)不如指數(頭條指數,大魚指數,百家指數等)反饋效果好,因為指數實際上是基於內容的綜合權重評估, 規則制定和調整在平台方掌控,是一套半透明的評估機制,所以通過內容原創度、內容質量度、用戶關注度、創作活躍度、內容垂直度綜合打分作為創作者綜合評定更加合理可控 ,而創作者等級相比於指數更加直觀,從等級晉升來說,創作者需要一步步成長上去,首頁設計如下圖所示:

建議將權益與用戶等級結合,將權益包裝成等級技能,解鎖等級技能需要完成其他任務,完成後可以帶來好處是什麼,引導用戶逐步升級。 每個等級可以為創作者設計不同的名稱,頭像邊框也可以組相應設計,體現創作者等級差異。

大家還有哪些訴求,希望留言中與我交流,相信各種內容服務平台的產品經理會看到我們的反饋,持續優化創作者操作後台。

ps:作者跳槽準備中,求內推,求內推,求內推~

#專欄作家#

田宇洲(微信公眾號:言之有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北京大學軟件工程管理碩士,北京電信4年產品經理,負責B2B電商平台的前後端產品設計,擅長游戲化產品 設計,挖掘用戶畫像。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內容服務產品設計思考總結:今日頭條、UC大魚號、簡書、人人都是產品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