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蓋茨、喬布斯以及馬斯克等人取得的成就讓人很難企及。 本文作者Zat Rana認為他們創新背後是有規律可循的。
當微軟第一次宣稱要發布Windows時,並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 甚至在1985年發布第一個版本的時候,也沒有引起注意。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它才真正開始流行起來。
在微軟成立的最初幾十年裡,有很多關於比爾·蓋茨如何參與到公司業務各個方面的故事。 比如,在公司成立的前五年裡,他親自審查了每一行代碼。
儘管微軟在通往頂峰的路上碰到了幾次幸運的事,但所有人都說,除了蓋茨之外,幾乎沒有人能把微軟變成後來的巨人。
史蒂夫·喬布斯也有類似的故事。 與他一起工作過的人講述了無數個故事,來呈現他對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的瘋狂關注。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如何推動蘋果登上巔峰的。
最近,埃隆•馬斯克也跟隨了他們的腳步,他有不止擁有一家可能會對世界產生範式轉換影響的公司。 有趣的是,他聲稱自己80%的時間都花在了設計和工程問題上。
他們背後有一個共同的規律。
舉輕若重:關注細節
如果讓你來考慮領導應該要做的事情時,你會本能的想到他們要專注於非常遠大的目標。
這背後的邏輯在於,在較高的領導層面上,最有效的時間利用要么是用來“救火”,要么就是去處理一些比較重大的談判等等。 這是他們應該要注意處理的一部分。 事實上,這是大多數CEO所扮演的角色。
但奇怪的是,當你看到歷史上一些最有影響力、最有能力的領導人的記錄時,他們的成功大多可以追溯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上。
從托馬斯·愛迪生、阿爾弗雷德·斯隆、亨利·福特等人到蓋茨、喬布斯和馬斯克,這一點顯而易見。
例如,在馬斯克的傳記中,阿什莉·萬斯(Ashlee Vance)講述了馬斯克親自發給SpaceX的每一位員工的一封信。
在信中,他對自己觀察到使用越來越多的縮寫詞提出了警告。 馬斯克認為,這種情況正在失去控制,如果他們在互動中不斷創造新的詞彙,並給詞彙賦予新的含義,可能會導致低效率的溝通。
要記住,他經營著兩家世界上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每週工作80-100個小時。 此外,他還參與者一些其他具有顛覆性的項目。 他每天會花1到2個小時去處理這樣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看起來是不可思議的。
事實上,這就是秘訣所在。
像其他許多取得重大成就的人一樣,馬斯克可以看到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背後的二級、三級效應。 雖然使用縮寫詞本身是無害的,但它會在公司內部的溝通中造成混亂,這將會帶來有害的影響。
不過,這只是答案的一部分。
舉重若輕:戰略想像力
當你想到蘋果或特斯拉這樣的公司時,你會有種與其他公司不一樣的感覺。
現在的微軟已經失去了這種感覺,但在早期,他們也與創新、變革和進步有聯繫。 蓋茨向前看了20年,然後集中精力朝著那個方向前進。
如果你將它與你所接觸的普通品牌進行比較,你會發現有一個顯著的區別。 這種區別不僅僅在於一個漂亮的口號或者一次偉大的市場營銷,更多的是在於與公司的行為相一致的願景。
當史蒂夫·喬布斯發布產品時,給人的感覺就是,他並不是在給人們說話。 不管你是否相信蘋果公司的想法是與眾不同的,或者說他們能否改變世界。 但喬布斯自己是知道的,他本人是這麼認為的。
他知道他要去哪裡,他要帶蘋果蘋果公司前往那裡。
現在,如果你看看馬斯克的採訪或者產品發布會,你會從中發現一些類似的東西。 他並不像喬布斯那樣,是一位公眾演說家,他也沒有那種魅力。 但在他談到將人類送上火星的時候,就會散發出一種和喬布斯非常相像的氣質。
這裡的秘訣是戰略想像力,它是讓人們真正在世界上留下印記的第二部分。
塑造者的力量
雷·戴利奧(Ray Dalio)是世界上最大的對沖基金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創始人,他正在為自己尋找接班人。
在他的著作《原則》一書中,他分享了自己過去幾年的經驗,他指出了在領導大公司的過程中,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有效率的原因。
大多數像喬布斯和蓋茨這樣的革命性創始人的接班人,通常做得都不如他們那麼好。 為了避免他自己的公司也會遭受類似的命運,他想更好地理解這些人與其他人之間的區別。
多年來,在研究人員的幫助下,戴利奧已經開發出了一種測試工具,來幫助他理解那些他將僱傭的人,找出他們的優勢和劣勢。
幾年前,他打電話給蓋茨和馬斯克,以及其他取得了獨特成功的人,參加了其中的一些測試。
像他自己一樣,他發現這些人中的大多數都具有“塑造者”的特徵——他們在 戰術 和 戰略 上都很精明。
換句話說,雖然大多數人都有其中的一個優點,但當涉及到一些與瑣碎細節有關的底層執行的時候,塑造者也同樣會關注,因為它們有一個現實但功能強大的、高層次的 願景,來指導整個決策的過程。
這意味著什麼?
這並不意味著只有你是一名“塑造者”的時候,才能取得成功。
能否成功與否,取決於你做了什麼,你的日常責任是怎樣的,你很有可能在某一個方面具備一種自然而又精煉的力量。
如果你在為一個非營利性機構工作,直接為你幫助的人服務,那麼你在戰術上可能會更精明些,會更加專注於讓更小的一些事情變得更好。
另一方面,如果你是一家銀行的高管,你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未來的幾年或十幾年裡,引導公司的戰略和願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也就是說,哪怕在這兩種假設的情況下,我們仍然有必要在去關注另一邊的事情。
就像馬斯克、喬布斯和蓋茨一樣,“塑造者”並不僅僅是一個加成作用,而是會帶來一些指數級的增長。
當你把這兩者結合起來,你就會看到其他人幾乎不會做的事情。
當你從另一邊掀開帷幕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你曾未發現的事情。
成為一名“塑造者”,會給你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來觀察這個世界。
結果呢? 你將會完成大多數人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譯者:chiming,由36氪編譯組出品
編輯:郝鵬程、王雅琪
譯文地址:http://36kr.com/p/5117777.html
本文由 @郝鵬程 授權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