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小魔講木蘭辭
歡迎關注公眾號【薩蘇】(sasutime)
“唧唧復唧唧……老爸,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正要回答,看見小小魔滴溜亂轉的眼睛,忽然想起這丫頭拿“一愁莫展”忽悠老爸出丑的舊事,老薩的腦子里馬上出現了一個世界奇景。
▲ 巴林杰隕石坑,宇宙的奇跡
話說天下物種都是有遺傳的,小魔女不能自圓其說的時候會眼神四下亂看,滿口宇宙語,小小魔完全繼承了老媽的這個特點,只要眼神一四面飄忽,可以肯定是挖了個大洞等著坑老爹呢。
問題是,坑在哪兒呢?
輕輕翻開丫頭的語文教科書,恍然大悟,坑,就在書里呢,這書中可不僅有黃金屋和顏如玉啊。
關于《木蘭辭》第一句“唧唧復唧唧”,課本上的解釋是“嘆息聲”。
老薩沒有貶低咱們語文教科書編寫者的意思,人家據說也是有來頭的,用的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作參照,證明中國古人就是這么嘆息的。
▲ 我個人認為白居易的意思是“嘖嘖”,是欣賞而惋惜的意思,但純屬個人之見
但假如真的這么給小小魔解釋,丫頭在吃飯的時候一定會讓老爸表演一個唧唧版的嘆息——老爸,中國古代人是這么嘆氣的嗎?
外國……算了,現在的孩子見多識廣,七八歲就一個人坐飛機出國了,想告訴她少數民族或者外國人有這種古怪的嘆息聲已經蒙不住了。
個人認為,這段文字本來挺流暢的,而且有著清晰的意識流。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聽到唧唧,唧唧的聲音,難免引來讀者的好奇,這是什么聲音呢?哦,原來是織布機的轉動聲,木蘭在窗前織布呢。這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一下子勾勒出了一個中國古典女孩子的日常生活場景。
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織機的聲音聽不到了,只聽到女孩子的嘆息。忽然,織布的聲音停下來了。想來,在古代的世界這種織布的聲音便宛如生活的伴奏,就像我們今天的Wifi或手機,存在的時候會覺得十分自然,忽然沒有了,才會引來家人注意。注意的結果便是聽到女兒在嘆氣。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問問女兒是有什么心事了嗎?是想什么人了嗎?看來,古代的爸爸媽媽和今天一樣八卦而且恨不得快快把女兒嫁出去。
……
這是很合邏輯,也很合畫面感的情境嘛,為啥“唧唧”就成了嘆息呢?
▲ 花木蘭又不是耗子
有本事你唧唧地嘆一個給我家小小魔聽聽。再說,這樣一解,豈不成了“嘆氣又嘆氣,木蘭在窗前織布,聽不到織機聲,只聽到她在嘆息……”
您不覺得中國古人說話太累贅嗎?如果木蘭一開始便是對著織機發呆嘆氣,又何來“當戶織”的描述。
本來是女孩子停住織機,輕嘆一聲就被爸爸媽媽捕捉到了,要問問她有何心事。中國人那種洞察秋毫的親情細膩描寫得何等微妙到位。
按照標準答案呢,嘆氣一聲不夠嗎?一聲接一聲地,這是干嗎?怕人聽不見嗎?那份自然之意便蕩然無存了,好好一個自然轉折的段落,給一個“唧唧”整得七零八落。
然而,事情不能這樣解。
我國的考試是有標準答案的,講錯了,孩子會扣分,還得讓她保持對“唧唧”的嘆氣解釋,哪怕心懷疑慮,哪怕覺得邏輯不通,也別讓她到考場上挑戰自我。
那怎么辦呢?
糊弄閨女的事兒,老薩是不干的,咱自有辦法:“小小魔啊,咱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這個《木蘭辭》,我們應該按照福爾摩斯探案的法子去讀……”
▲ 看到小小魔貓一樣的眼睛瞪圓了,知道歪樓的誘惑生效,好,這就好辦了
“比如……”老薩問小小魔,“你看到木蘭當戶織這句話,想到的是什么呢?”
“花木蘭在織布啊。”
“你想過她在織什么布嗎?”
“我……怎么能知道?”
這就是第一個知識點。《木蘭辭》最早的版本被認為出現在南陳,比隋唐還要早,但棉布在中國開始成規模,要到南宋黃道婆從黎人那里帶來紡織機以后,唐朝的時候也有棉花,但那時當作觀賞植物來看的。所以,花木蘭織的肯定不是棉布。由于她身在北方,進行絲織和紡木棉的可能也不大。
她織的應該是麻布。中國古代北方人都是把麻漚了取出纖維,然后來織布的,直到《白鹿原》的時代都是如此。這樣就不需要紡線了,但織出來的麻布不夠耐磨,這一點不如棉布。
“哦?《木蘭辭》還可以這么讀啊。”小貓的眼睛有些亮了。
當然了。“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是什么意思啊?這實際是在告訴你花木蘭大致的年齡。
“花木蘭多大還能推測出來?”小小魔有些吃驚。
“當然。”
老薩便給她解釋。從語境可以聽出來,這是花木蘭的媽媽在和她對話,而且語氣輕松,探討的是木蘭有沒有心上人的問題。
古代的女孩子不像現在生活豐富多彩,年齡稍長考慮的就是嫁人問題。所以當媽媽的聽到她嘆息,便要關心一下,看是不是合適的人選。當然,如果她還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媽媽也不會和她討論這個問題,畢竟在古代這也不是兒童的話題。
所以花木蘭的年齡應在十四歲往上,這是古代女孩子開始談婚論嫁的年齡。但她又應該不超過十八歲。在那個時代,如果女孩子到了十八歲還沒嫁出去,那就剩女恨嫁了,媽媽和她說話不會這么輕松而略帶俏皮。
網絡時代的孩子已非堅信自己是從垃圾桶里揀來的那么幼稚,我們也一直尊重這一代孩子的早熟,所以小小魔和我或者她媽媽談這類話題很自然,小小魔當然也不會因為我告訴她花木蘭十四五歲開始談婚論嫁就忙著早戀。
▲ 現在的孩子通常比上一代成年人更有理智
“有道理啊。”小小魔連連點頭,“那,老爸,你從《木蘭辭》里還能推理出什么來呢?”
勤學善問是好孩子。我便給她說起了自己的看法。
“花木蘭家的社會地位比較高,她家很可能住在洛陽,屬于北魏的鮮卑貴族階層,她父親也許是魏孝文帝的支持者,而木蘭從軍的時間可能發生在公元495年到515年之間。這些盡管歷史學家沒有講,但從《木蘭辭》中應該基本可以推斷出來。”
“這個也能推斷出來?!”小小魔真的有些吃驚了。
“當然,這是一環扣一環的,我們一點一點地來看看《木蘭辭》里的真相如何吧。”
用福爾摩斯的方式給小小魔講《木蘭辭》,其實更多的意義不在學知識上,而是希望她能夠養成按照邏輯獨立思考的習慣。從她爺爺那一輩就篤信一個真理——一件事無論多么權威的人講出來,只要它不符合邏輯,那就一定是錯的。無論是理科的科研,還是文科的歷史探究,這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 而且,按照推理的方式來讀《木蘭辭》,的確可以讀出很多有趣的內容來,雖然不權威,至少可以開闊思路
好吧,那我們就來看看“花木蘭家的社會地位比較高,她家很可能住在洛陽,屬于北魏的鮮卑貴族階層,她父親也許是魏孝文帝的支持者,而木蘭從軍的時間可能發生在公元495年到515年之間”這些內容是怎樣推斷出來的吧。
首先,我們來看花木蘭家為何社會地位比較高,這需要看一下木蘭對從軍原因的自述:“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注意,花木蘭居然是識字的,不然她不可能會去看軍帖!而花木蘭所處的時代,女子,特別是北朝女子能有機會讀書者少而又少,所以她必然是出自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家庭。
可是,能由此推斷出她家屬于北魏鮮卑貴族嗎?要知道權威的歷史文獻,也只講花木蘭可能是北魏時代的人,也沒有說她所在的民族呢。
這是一個綜合的推理過程,要推倒一串多米諾骨牌,才能接近真相。
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是看看花木蘭當的是什么兵。
▲ 對啊,木蘭將軍是參加的人民子弟兵,還是還鄉團,這個很重要的
替父從軍說明花木蘭所在的王朝實施著“世兵制”。
那么,什么是世兵制呢?小小魔女這種年齡的孩子一定一片模糊,但一解釋就明白。世兵制的特點是兵士終身當兵,父子相繼,兄終弟及,世世代代為國家盡當兵義務,而且,士兵有專項管理的戶籍,地位較高,與民戶不同。國家照顧軍屬,使軍人打仗沒有后顧之憂。
當然,這也意味著軍人的家屬成為國家人質,作戰時自然不能不勇往直前。這些都和花木蘭家爹爹老了還要被要求出征,戶籍在“軍書”也就是特別的軍戶系統中,而且允許后代頂替父輩從軍服役等相符。
這一兵制開創于三國,盛于北魏,直到西魏以后,才逐漸為府兵制所代替。北魏是實行世兵制最典型的北朝政權。
▲ 對了,清代的八旗軍,也可以算是一種世兵制,其優缺點從八旗的興衰也可以看得出來
西晉以后進入中原的游牧民族多實行各部落全民皆兵的“族兵制”,雖然作戰兇猛,但制度上十分原始,而且難以管理。
所以北朝曾產生很多強大而短命的政權,崩潰原因無一不是軍隊叛亂或因生活安定失去戰斗力。吸取教訓,北魏政權實施了世兵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軍隊的戰斗力和忠誠度。
花木蘭出于北魏,辭中還有旁證。她勝利歸朝之時,有“木蘭不用尚書郎”的辭句,說明她所在王朝尚書省是重要中央機構。
尚書、門下、中書三省的設置,最早在魏晉,此后混戰中少數民族政權很少采用,直到北魏拓跋珪稱帝,才重建這些部門,而且加強尚書省,逐漸使其成為國家權力中心。花木蘭如果是北魏人,要表彰她的戰功,提拔她進入國家中樞尚書省的確是個很高的榮耀。
那么,她的故事為什么不大可能發生在北魏以外的其他北方政權時期呢?花木蘭曾經先后為這個政權征戰十二年,此前此后它看來都頗為繁榮。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倒是建立了多個少數民族政權,但能有這么長穩定期的基本沒有。
而她的故事也不大可能發生在東魏或西魏及代替它們的北齊和北周。
一來東、西魏,北齊等政權都昏暴而短命,其間難有《木蘭辭》描寫較為浪漫安穩的環境;
二來西魏便開始實行府兵制,世兵制開始解體,這個時代木蘭的父親如果歲數大了,不一定再需要子女“替父從軍”;
三來北朝分裂東西期間,戰爭大多是相互征伐,戰場在黃河流域,而記得那句“唯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嗎?花木蘭的主要作戰對象是北方的蠻族。這一點只有長期與北方柔然等游牧民族作戰的北魏最為吻合。
▲ 北魏的強大并不僅僅體現在它的軍力上,而且體現在它建立了比其他北方政權更加完善的軍政制度,比如實行
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弄清了花木蘭當的什么兵,第二塊多米諾骨牌便是弄清是她效忠什么人。
從《木蘭辭》中最初將君主呼為可汗的稱呼,花木蘭所在的政權是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這說明她不可能是曹魏或西晉時代的人,也不可能生活在東晉或南北朝中的南朝,“可汗”的稱呼與這些純粹中原法統的政權習慣不符。
辭中前面可汗后面天子的稱呼,加上“世兵制”,說明花木蘭所效忠的是一個正在經歷強烈漢化封建化的少數民族政權。
這種強烈的漢化還體現在辭中另一處地方,盡管花木蘭效忠的王朝自己擁有“可汗”這樣明顯的胡族稱呼,卻又將他們的敵人稱為“胡騎”,他們明顯開始自外于游牧民族,以中原統治者自居。這都會讓人想起北魏孝文帝的遷都改革來。
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游牧民族政權激烈的漢化改革,大到執政之道,小到把北魏皇室的姓從胡人的“拓跋”改成了更接近中原民族的“元”,把首都從平城遷移到洛陽,有些舉動近乎極端。這是北魏封建化的轉折點,“可汗”變成“天子”可謂十分貼切的體現。
我提醒小小魔,洛陽,是研究花木蘭的一個重要元素。
木蘭從軍“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描述成了第三塊多米諾骨牌。曾經讓世界敬仰的長安城,也只有東市和西市,并因此留下了“買東西”一詞的來歷。
一個城市能有東西南北不同的“市”,說明它是一座繁華不亞長安的大城,一般的城可沒有這樣的條件。
它的位置也十分特別。木蘭出征,“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說明這座大城在離黃河很近的地方,且木蘭是北征作戰,這座城顯然在黃河南岸。
▲ 線索可是夠多的了
那個時代,被記載同時有東西南北四個市的大城,而且在黃河南岸,只有北魏的都城洛陽,從這里到黃河邊的白馬渡,只要一天的時間。
所以,花木蘭的家,很可能就在洛陽。
推理就是這樣,結論是有趣的,但說明清楚便有些枯燥。給小小魔講《木蘭辭》,當然要比這段文字更加通俗一些,而她似乎也還感興趣。
講到這里,小家伙上網查了一下,然后告訴我,洛陽歷史中似乎只有西市、南市、北市三個商業中心。我說你不認真,去查一下“洛陽東市”,看看是干什么的,那可是歷史上有名的地方。
洛陽的東市是行刑的法場,雖然這一新的職能讓后世洛陽的研究學者不把它列入商業中心,但它名為“市”,早年一定也是因商業而得名的。
確定了花木蘭出自洛陽,進一步說明了她可能出于北魏孝文帝或稍后的時代——那時各政權出兵作戰多從首都出發,而定都洛陽,是孝文帝時期北魏才完成的事情。
都是“極大的可能”而不是定論,因為《木蘭辭》畢竟是一部文學作品,和小說一樣沒有絕對的歷史嚴肅性,但當幾種“極大的可能”都有意無意地指向一個方向,真相也許就在那里。
如果木蘭從軍基本可以確定發生在北魏甚至是孝文帝時期,她的“鮮卑貴族”身份,便也呼之欲出了。
談到《木蘭辭》,小小魔有一個十分好奇的問題——花木蘭怎么可能在軍營里裝男人裝十二年呢?她不洗澡嗎?身材也會露餡吧?
洗澡……這個就不解釋了,告訴她歐洲人曾經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結婚和死后,哪會造成小孩子內心崩潰的。
但花木蘭隱瞞身份這個事情并不是不可能。
▲ 首先花木蘭將軍是不能長成這個樣子的,如果這個樣子火伴還分不清男女,他一定是有重大的視力缺陷,不適
花木蘭的兵種是騎兵,而北魏引以自豪的便是重甲騎兵,不要說人,連馬也披著重鎧,甚至頭盔都帶有面甲,因此在征戰中,要想弄清楚這樣的對手什么長相或者什么體型,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至于說花將軍長得女性化一點,更不是問題
北朝是出美男的時代,不說慕容氏個個俊得不像話,北齊還出現過蘭陵王高長恭這樣面似桃花、殺敵如麻的神奇小鮮肉,因為長得太像女子,不得不上陣的時候戴上一個猙獰的青銅面具震懾敵人。
所以,花木蘭也完全不必要長成母夜叉的模樣。
▲ 至少長成這個樣子,是算不上夸張的
▲ 這個,也不算離譜
至于生活中的種種不便,重騎兵是貴族兵種,等同于歐洲的騎士,很難自己一個人照顧自己。
花木蘭多半要有幾名類似戰斗小組的輔助兵協助她攜帶輜重,飼養馬匹甚至穿脫盔甲——歐洲的重騎兵是要用螺絲起子才能把鎧甲穿好或者脫下的,中國的雖然沒有那么夸張,但一個人料理所有事情也不大可能。
考慮到花木蘭很可能是鮮卑貴族出身,她家給配備幾名知根知底但口風嚴密的仆從應該是合理的。那樣,盡管一同參加戰斗,伙伴一直不知道木蘭是女郎也有可能。
“騎兵,好看啊,對了老爸,日本古代有騎兵嗎?”小小魔跑題了,“我看他們戰國時代有很多厲害的武將呢。”
“日本古代啊,厲害的武將?嘖嘖,騎的馬和驢子一樣大。”老薩正說得手舞足蹈,忽然看到一邊小魔也在看過來,好像是覺得有趣也在聽,決定給她點面子,口風一轉道,“騎的馬和驢子一樣大也敢往敵人的陣里沖,不怕死……”
▲ 怎么還有我的事?
反正,木蘭沒有被識破應該是比較奇葩的案例。咱們還是把話題轉回到木蘭家為什么可能是鮮卑貴族吧。
這是因為北魏的世兵制比較特別。這個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采用胡漢分治政策,最初主力軍乃是鮮卑八部大人統領的,中軍稱為臺軍。
可能是怕八部大人掌握兵權不好控制,魏太武帝廢除了八部大人制度,把這些善戰的鮮卑精兵轉為世兵制。所以,北魏一直到孝文帝晚期,它的世兵都是鮮卑人。
和宋朝動輒把罪犯放進軍隊不同,北魏的世兵地位很高,前期沒有規定的血統和世系是不能進入的。他們也大多較為富裕,并有榮譽感,所以才會出現花木蘭家那樣自備戰馬裝備出征的情景。
這種情況在孝文帝統治后期發生了一些改變。就像花木蘭家的情況那樣,有些世兵家庭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問題,而國家日大,征戰所需兵力不足。
不能指望家家都出花木蘭,孝文帝只好擴大世兵范圍,增加了一些漢人世兵來滿足需要。花木蘭家既然是世代相傳的世兵,自然是鮮卑人無疑,而她作為女子都能夠識字,說明其家地位較高,故此,有其出于鮮卑貴族的推測。
而花木蘭識字引發的另一個推測,則是她的父親可能是孝文帝的擁護者。這是因為北魏前期秉承胡人習慣重武輕文,女性更是沒有讀書的資格。只有在孝文帝改革后,興起學習漢家文化,才使其內部開始重視教育。
即便此時,讓女子讀書,也要堅決支持孝文帝的改革,十分開明的家庭才行。要知道,當時連孝文帝的太子都不能接受這種改革,試圖率大批舊貴族在舊都平城作亂而被孝文帝誅殺。
所以,花木蘭的父親應該是很支持孝文帝的才是。但木蘭從軍的時間可能不在孝文帝執政期或跨越他和后任皇帝宣武帝德執政期。這是因為孝文帝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499年這位皇帝便去世了。
遷都后洛陽達到繁榮總要幾年時間,所以花木蘭的從軍,最早也要在5世紀末,在軍中十二年,返回洛陽的時候,不可能再是孝文帝當政的時間了。
對于花木蘭從軍的時機,個人推測有兩種可能:
一個是孝文帝南遷首都后,北方邊境兵力減少,柔然等犯邊增加,形成威脅,孝文帝為了保障北部邊境的安寧調兵北戍;另一個是孝文帝去世,新帝宣武帝登基時北方少數民族如柔然等乘機來犯。
究竟是哪一種,則不得而知。
“其實,我們還可以推測出她家的更多情況。”看小小魔還有些意猶未盡,老薩補充道,“比如,花木蘭出征的時候,她的弟弟出生了沒有?她回來的時候弟弟多大了?”
“這該怎么推理呢?”小小魔問。
“好吧,你看這一句——‘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你覺得這個弟弟怎么樣?”我問。
“比較中二吧。”小小魔一語中的。
▲ 還磨刀?你來殺一個試試
“沒錯。”我說,“他的年齡應該比中二大不了多少。另外,她家應該還有一個豬八戒一樣的上門女婿。”
“書里沒提啊。”小小魔顯然有點兒被雷到了。
“可以推理嘛。”老薩得意洋洋地教訓小小魔。
邏輯是這樣的——小弟看到花木蘭回來,激動又高興,說明他對于這個姐姐是有感情的。這說明木蘭出征時他應該已經有了,而且大于三歲。
“為什么是大于三歲呢?”小小魔很好奇。
“當然,正常人三歲以前沒有記憶嘛。”
“我記得兩歲時候你偷吃我的點心。”
“你……你不正常,花木蘭家都是正常人。”
好吧,說到哪兒了?花木蘭的弟弟在她出征時大于三歲,但不會太大,否則過兩年就可以替姐姐去打仗了,男子漢大丈夫還能老讓姐姐在前面擋著?而且,花木蘭回來時這位老弟一副中二的樣子,應該是還沒到上大學的十八歲。
“這個似乎是有道理,那花木蘭的姐姐招了個豬八戒那樣的入贅女婿呢?”小小魔對這種事兒最感興趣。
你算算花木蘭的年齡嘛。她如果十六歲出去從軍,回來都二十八了,她姐姐肯定比她的年齡還大,依然住在家里,而且沒有不快樂不正常的表現,除了是女婿入贅,還有別的可能嗎?當然,長得不一定和豬八戒一樣,他那個形象太有性格了。
“哦哦哦……”
一首《木蘭辭》,給小小魔上了一個鐘頭的歷史課,看來這一段的內容,她的印象應該是不會太差了,更重要的是,丫頭沒有覺得枯燥,似乎對推理滿有興趣的。
晚上,聽見小小魔在和奶奶微信上聊天,說著說著忽然冒出一句:“您看過《木蘭辭》沒有?”
好,難道丫頭要傳播她爸爸講的故事?老薩支起耳朵來聽。
“您知道花木蘭的姐姐叫什么嗎?……您不知道吧,我正在推理(老薩:???),覺得她應該叫花金蘭(老薩:?!?)……為什么?您看,哪吒的兩個哥哥,一個叫金吒,一個叫木吒,金木水火土,花木蘭排第二,和木吒一樣,她姐姐不叫花金蘭叫什么?(老薩:??……%¥¥)……不對,她弟弟不應該叫花哪吒,您看她們家重男輕女,而且就這么一個兒子,估計,得叫水根……(老薩:……%###·!··#¥%)”
【完】
歡迎關注公眾號【薩蘇】(sasu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