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乾貨 | 國內外攝影觀念的差距體現在哪些層面上?

文章摘要: 老師不會說去告訴同學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你會正確的使用相機就是會攝影

​​這篇文章真的是想和大家扯一扯觀念而不是直接看拍出來的結果。

局長的朋友恰好在國內外都讀的是攝影相關專業都修了攝影課程,深入詳談之後,局長想從體制內學生的角度切入,給大家剖析一下,國內外的攝影教育不一樣在哪。

也許能從藝術教育的角度發現國內外攝影的差異也好差距也罷是如何產生的。

1.攝影教學的效率

國內:重技術理論,穩紮穩打

國外:重團隊配合,實際操作

首先我們要承認,

攝影作為藝術的一種,不像詩歌戲劇繪畫等「平易近人「它尤其需要足夠發達的經濟基礎。攝影藝術在中國真正開始普及,有大批學生去國外學習藝術也是中國經濟騰飛後這十幾年的事了。

藝術該怎麼教,攝影該怎麼學,我想我們也探索出了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攝影教育體系。是差距還是差異,我想留給大家自行判斷。

在國內:

攝影課基本遵從從平面攝影技術藝術批判這樣一個過程。

單論平面攝影這節課來說,探討的最多的是相機的使用。大部分時間花在其實你可以百度到的所有內容上。

比如光圈的使用,對焦,白平衡,感光度數值。講道理,不知道什麼是美的照片,但清楚什麼是「對」的照片,它需要正確的曝光,精準的對焦,適當的虛實對比和遵從構圖法則(就是黃金分割線構圖,三角形構圖,s形構圖等等)。

今天這些東西對攝影是否還重要,我仍然認為它們是重要的,但是它們又是那麼的基礎和滯後。我們在國內學校花了一年時間(上下學期)去琢磨在網上一星期就可以學會的內容。

感覺好像……學費有點虧?

雖然和同學們拿著入門單反,在大學裏晃悠著拍照的日子很令人懷念,但是經過這一年攝影的學習,同學們的腦子裏只有規律,構圖的規律曝光的規律不能虛焦的規律。

作業拍攝物件一而再再二三永遠都是規定在校園,操場宿舍走廊食堂。你能想象到學校的每一個犄角旮旯都有苦逼攝影學生的身影。學生們對學校越拍越沒有感覺。

而老師認為拍什麼(即物件)是不重要的,運用課上所教的技術把這些規律體現在每張照片上纔是重要的。你會正確的使用相機就是會攝影,你會運用構圖規律遵從構圖法則就是好學生,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班級最好的學生就是相機最貴的那個學生。

在國外:

我的朋友在英國作為交換生正好必須要從大一開始重修。這次,和所有剛剛從高中來大學的英國學生一起他再次修了一遍攝影課。

首先是學習相機的使用,非常快的一個過程,老師在課上沒有提及任何引數的調控而是把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去借相機使用。

從第一節課開始,每節課都有一個主題作業讓他和同學們分組去完成,而這個主題其實就是對應相機的不同引數的使用。課上就用來講評critique每組的照片並補充知識點。到結課就是用圖片/視訊拍攝一個規定的故事。

在英國的一個學期進度相當於在中國的三年(包括平面攝影,攝像,藝術批評成片),他驚訝於他的英國同學進步速度之快。因為一開始交換的中國人全部修過攝影課來自大三年級,拍攝的照片明顯碾壓英國同學拍的不知道是什麼。

但是這個差距在4節課左右就變得很小,最後學期末完全消失了。

而且這次他們還比較詳盡地學習了燈光。

雖然燈光在國內也有學,但是據說大家普遍都不知道在幹什麼。因為國內學校studio的資源是那麼有限,那麼寶貴,寧可鎖起來也不給學生輕易使用,彷彿那就是一個用來放器材的房間。在大學期間我的朋友進去過2次,一次是老師上課講燈光,一次是他拍攝老師佈置的燈光作業。

在英國studio就比較隨意,會經常在裏面上課,在課上試玩各種器材,各種燈軌道斯坦尼康搖臂。老師和助教就在旁邊指導大家玩(也會發一些單子上面有每節課玩的器材的介紹)……一個小組去借著拍作業很方便。

這塊小小地總結一下:

在中國學習了很多相機的理論知識,腦子裏裝進了許多基礎的條條框框,正經的相關器材和studio資源比較緊缺;

在英國,懂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經常玩相關的器材和去校外拍攝。

2.審美培養

國內:怎樣的圖片是一張好圖片?老師說了算

國外:沒有絕對的好圖,只有每個人平等的看法

在國內:

也是要講評作業的,但是基本是老師講同學聽。

同學們把圖拷到教室的電腦上,老師一張張翻,開始講。講的方面無非是,對焦準確了嗎,圖片水平有點問題這些不痛不癢的話題。

即便如此,大家還是非常希望在這節課出彩,得到老師的肯定,因為老師的肯定是唯一的,其他同學不會產生有悖於老師看法的任何言論。

比如老師說,某張圖不好,應該如何如何纔好,那麼這就是唯一可能提升那張圖片的方式。不會有人說它好,或者說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提升。

所有東西在攝影課上都是來自老師一家的蓋棺定論。以至於,大家對自己拍的東西都失去了判斷。在老師說某張圖好或不好之前,自己作為拍攝者是沒有感覺的,會很期待把那張圖給老師看,知道他的想法。

舉個栗子:

有一次我的朋友在校園裏類似拍攝了這樣一張狗尾巴草逆光的圖片

(他的圖實在是沒有了,這是網圖)

他自己是拿來湊數作業的,覺得狗尾巴草有點亂七八糟的,但是實在沒有別的圖片了,也只能搬出來。上課的時候,老師翻到這一張,他突然停下來問同學們,大家覺得這張照片好不好?我的朋友的心真的停跳了兩拍,有種做了錯事東窗事發的感覺。

結果大家看看老師臉色,齊聲答道:好。老師笑眯眯地說:「嗯,是很好,好在哪裏?」沒人答得出來,他自己也是懵圈再懵圈。

老師後來自己補充為啥好的原因,他真的忘了,好像是符合了某個構圖規律,但這件事他卻怎麼也忘不了那就是在當時的學校,老師說好那就是好,攝影師自己看出來不好沒有關係,沒人在乎。

在國外:

不論在美國還是英國,作品評判都是全班一起的。不是由老師來翻大家的照片,而是自己上臺去做presentation,介紹自己出於想法如何拍攝了這套作業/作品。

老師不會說去告訴同學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絕對的好和不好,而是引導所有人蔘與討論,給出建設性的意見(不是說單純的喜歡/不喜歡,美/不美)。

老師從不會說「應該」should這個詞,所有的意見都是給創作者提供更多的角度去看待它自己的作品,或是補充創作者自己在拍攝時沒有注意到或是想到的部分。

在課上,大家會感受到的氣氛是自由的,也是嚴謹的。每個人的想法都會得到尊重,只要敢講出來,當然也會有很多debate大家互相不同意對方。其實聽到和說出這些不同的意見,或者說完全相反的意見,是在藝術作品賞析時特別重要的一環。

這些不同地意見會讓我們保持多元的審美,而不是說一張圖非得如何如何纔是美德有意義的,你有你的任何角度任何想法都會被大家傾聽。在這種不斷的思想碰撞中才會形成你自己的審美。

再次小結一下:

國內攝影排資論輩比較普遍,老師和攝影時間長的長輩常常用他們的審美主導年輕一輩的攝影審美。似乎總在追求某種統一的意見如:毒德大學,焦銳奶化。不是吹捧上天就是狂踩,多元的審美觀難以形成

國外攝影學習時風氣比較平等開放,提倡討論提倡互相辯論,在這個過程中把作品探討到一個比較全面的level。只要你有自己比較完善的想法,大家都會尊重你,不會強硬強行地給你的作品上價值下判斷。

這裏放兩張國內外搜尋的山的圖片~

沒啥,就是說審美要獨立,各有各好看之處~

3.商業化和藝術性

國內:養家餬口為王,藝術是點綴

國外:藝術性是追求,賺錢不耽誤

在國內:

朋友的學校專業在上海就業情況良好,基本上大二就可以開始去各個電視臺製作公司實習。

那麼我問,這個時候大家還拍照嗎?他說,拍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就業。

這個時代的中國大學生,好像身上揹負著巨大的就業壓力。上大學是爲了什麼?是爲了就業。那麼藝術當然要往後一靠再靠,審美不夠修圖來湊。

國內攝影班上的男同學能在學一門軟體(如ps)之前,就已經自己提前鑽研好。一個學期的課就輔導輔導女同學外加開始接活,打雜拍片了。

這樣學下來,對攝影的理解幾乎和沒上過科班在影樓當助手或自己買了臺相機鑽研的攝影師又有什麼區別呢?

整個大學四年,著名的導演,電影給看了不少,但是攝影課來說不認識任何一位大師,以至於後來我朋友去了美國對於世界聞名的攝影師一概不知。(當然了他不是主修攝影的,而是有攝影這門課主修電影電視。)

所以對於國內美育的落後和普及還是比較顯而易見的。基本上關心這一塊兒的人很少。

畢竟在攝影師憑一臺相機一箱鏡頭迅速接活出常規糖水片,就能養活自己,收穫666個贊與叫好。

在這樣急功近利的背景下,真的系統地去學習,把攝影當作表達自我的途徑的人有多少呢?從根本上不了解藝術,不理解藝術,也不看其他藝術,藝術和概念久而久之成為攝影師自我誇耀的託詞,變得特別假大空。

在國外:

外國人也不傻,不像大家想的那麼高尚,只搞純藝,畢竟誰和錢過不去啊。但是,在外面接活是接活,在學校藝術還得照做。

在紐約唸書一堆朋友外拍各種婚禮時尚攝助的工作,但是他們不會在學校拿這些東西出來討論,如果真的拿出來好像大家也覺得比較可笑,除非你拍的是超級大腕或特別有創意能讓人耳目一新。

最重要的點就是,老外這幫人把藝術和商業分的開了。在critique就是鑽研拉康,弗洛伊德那一套去分析作品,認認真真勤勤懇懇。

在校外,你要如何做商業開公司幹活,那是你的事都能做的好大家只會佩服你。例如,這圖拿來國外的課堂學習,大家估計也會比較無語,好圖無疑,但不是能探討出深度的東西。

國外很多藝術家真的也會想方設法把自己的藝術作品變成某種可盈利的產品。比如說明信片比如說列印的大尺寸作品賣。

大家在國外能看到這種可能性就是—–你做藝術也是能賺錢的,不會餓死的。好的攝影作品可以進畫廊博物館展覽,你能成為artist,那是個終極目標。

對比國內好像沒有選擇的,畫廊博物館那麼少的情況下,熬多少年才能參加一個群展?於是大家就幾乎都要往商業化的道路上去走,拍婚紗拍人像拍時尚並且只看重學習商業攝影的技巧。

例行總結:

國內總把藝術看成是商業的對立面,做了藝術就賺不了錢,於是紛紛放棄自己想拍的去拍客戶需求的,只學習商業水準需要的攝影技術。這也是我國藝術行業發展,攝影產業相對於國外滯後的緣故。

去拍那些關於社會關於內心的論題,需要頂住四面八方的壓力,不然很容易背上不務正業的罵名。普通的藝術創作者和藝術觀眾看不到攝影作品的最終歸宿能走到一個什麼位置,想象力和審美紛紛止步於網路約拍攝影師……

國外(美國英國為例)的藝術行業是一個很正常很普遍的行業,如同你做任何行業那樣普通。藝術性是很珍貴的,要賺錢是不丟人的,這兩樣東西是不互相排斥的,是可以互相幫助的。

你說你要追求藝術,你可以自己賺錢慢慢追求,你說你要做artist,那麼就努力做出成績得到大家的認可。畢竟在紐約,一塊廣告牌在切爾西區掉下來砸到5個人有一個自稱是artist應該不算誇張。

最後,我想說,國內雖然美育落後,博物館藝術館及相關藝術資源稀缺,(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但是也意味著我們的藝術行業發展空間大啊!!!!!

希望小夥伴們能堅持自己心中的理想,眼光放長遠,朝成為一個真正的photographer/artist的目標邁進~

圖源自網,侵刪​​​​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乾貨 | 國內外攝影觀念的差距體現在哪些層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