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視覺中國
知乎機構號:丁香醫生
(800+ 贊同)
一個理想的藥店是這樣的:
店面證件齊全
:醒目位置掛著
《藥品經營許可證》正本
、
營業執照
、
執業藥師註冊證
,三者缺一不可。
人員配置齊全
:除了店長、店員以外,還有
駐店藥師
。且駐店藥師會佩戴有標明其姓名、技術職稱等內容的
胸卡
,個人信息也與門店裡展示的執業藥師註冊證相符。
售葯流程合理
:處方葯不亂賣,抗生素不亂賣,保健品不亂推銷。駐店藥師會給你提供買藥用葯時的專業建議。
理論上說,如果去的藥店符合這三個標準,想被宰都不大容易。
當然,你也看到丁香醫生說這是理論上了,
因為各種原因(此處省略一萬字),國內的藥店管理是非常混亂的,有這種配置的藥店,放到全國大環境下看,理論上也是鳳毛麟角的。
至於二三線城市更是幾乎找不到。畢竟理想很豐滿的,現實更骨感的,現實生活里我們去藥店買葯基本上都是這樣的:
尤其是駐店醫師這個配置,很多藥店根本沒有,
可能只是商場賣過衣服的大媽,超市當過收銀的小妹,套了身白大褂就來指導你買葯了。
你有用藥諮詢,TA 上來就推薦你一堆「中成藥」。
你只是感冒扁桃體發炎,TA 讓你買阿莫西林和頭孢。
你想買個緊急避孕藥,TA 讓你順帶再買個維生素片,理由是「吃了對身體好」。
然而實際情況是,阿莫西林和頭孢這類抗生素不是嚴格意義的消炎藥;大部分「中成藥」的副作用不明,不建議亂吃;而像維生素這類的保健品,並不能治病,完全沒有必須購買的必要。
雖然很多醫生都建議,
遇到證書資質不全、沒有駐店醫師、亂推薦抗生素、亂賣處方葯、強行搭售保健品的藥店,都不要去買葯。
但如果真照這個標準來:
所以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尤其是二三線城市的居民來說,想要去藥店買葯的同時最大程度減少「被宰」的可能。
首先,你需要分辨下藥店。
雖然大部分藥店管理都不是那麼完善,但是起碼還是有營業許可證之類的。如果你進的藥店什麼證都沒有,那這種藥店就是不靠譜中的不靠譜,還是遠離比較好。
當你確定這家藥店還是靠譜的,那麼進入這家藥店以後
你不要盲目相信藥店店員的推銷導購,最好在進藥店之前,就能明確自己需要買的藥品
,然後就單刀直入,拍錢,買葯,走人,揮一揮衣袖,不讓導購小妹有張嘴的機會。
如果你無法確定你需要買什麼葯,那你需要有一定的購葯常識,下面兩點你需要記住:
1. 保健品不是葯,大部分沒有治病的作用
,如果你是去
著急買治病的葯
,但店員極力向你推薦的藥物上面有這個藍帽子:
那你可以笑著拒絕了。
2. 處方葯不要隨便買。非處方葯要看情況買。
葯不能亂吃,醫生開處方,一定是有考慮的:可能是其他藥物吃了效果不好;或者患者肝腎不好,需要用容易代謝的藥物;又或者是患者有併發症,不能亂吃藥。所以處方葯不代表就是藥到病除的特效藥,一定要遵醫囑才能吃。
而非處方葯(OTC)藥物,在國內也有兩種:
這兩類葯的銷售方式不同:
-
甲類非處方葯:須在藥店由執業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
乙類非處方葯:情況稍微好一點,可以購買的範圍廣,用藥的禁忌也沒那麼多了。
如果這兩點最後都沒法幫助你,還是不清楚買什麼葯,
那最好還是去問問醫生吧。
但問題來了,現在醫療資源緊張,個人日常時間精力也緊張,你真有空為了一盒葯,跑去醫院挂號問醫生嗎……
其實說到底,醫療資源本身是一種不對等的資源,正確的用藥信息和詳細的疾病診斷,這種技能對於普通人而言,想要完全掌握是有點奢侈了。
那麼既然普通人不具備精確挑選藥品的技能,而現在的藥店管理又不規範,這才導致大家覺得購葯很容易「被宰」。
規範藥店管理,是個任重道遠的過程。
提高普通人用藥常識,更是個任重道遠的工程。
雖然丁香醫生在知乎上可以給大家寫出日常用藥的科普:
但是藥品使用是個大學問,當具體到個人或者個案時,普通民眾的需求和藥物訊息的供給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個大矛盾。
如何解決這樣一個現實場景的矛盾,或許這就是未來互聯網醫療產品的方向之一。
知友熱評
店員:丁香醫生上都說了緊急避孕藥危害大,所以我作為駐店執業藥師,負責任的告訴你要補充些維生素減少危害,這瓶 38 元的維生素泡騰片是非處方葯,不是處方葯,不是騙錢的保健品。可以放在辦公室每天一片泡水當果珍喝,普通小瓶維生素,一般人是堅持不了天天吃的,還容易氧化。而且這個包裝這麼可愛,內容這麼體貼,還可以解決你哄女孩子的燃眉之急。
劉澤龍
毫無破綻的邏輯…….
丁香醫生回復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知乎熱門文章
常見的「過度衛生習慣」,你中槍了嗎?
這 5 種食物,為了健康我一定不吃
哪一瞬間你發現富貴限制了你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