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印度電影在國內頗有市場。
《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起跑線》……都在國內收穫了不俗的口碑和票房。
仔細觀察會發現這類電影都有這麼一個共同點:
直面現實,針砭時弊。
《摔跤吧!爸爸》集女權和勵志於一身;《神秘巨星》在家暴的社會問題上送來一記勵志催淚彈;《起跑線》以教育資源不對等的問題引起了國內觀眾的強烈共鳴。
現實主義題材再加上印度特有的一言不合就跳舞的歡快調調,這樣的合家歡電影受歡迎也是情理之中。
最近,又有一部這樣的印度電影被引進了——《嗝嗝老師》
故事中的老師,患有一種神經系統的疾病,圖雷特綜合征。
具體表現癥狀就是身體會不由自主的抽搐並發出像打嗝一樣的奇怪聲音。
關於這種罕見的病症,另一部電影《叫我第一名》中也有所呈現。
那部電影,至今的成績是:好於92%的傳記片與劇情片,入榜豆瓣電影top250。
《叫我第一名》劇照
《嗝嗝老師》和《叫我第一名》都是根據布拉德·科恩的真實故事所改編。
基於真實故事,不同方向的改編,完全不同的觀影體驗,卻有著一樣的精彩。
《嗝嗝老師》年初在印度上映後,好評如潮,如今被引進到國內,也是一水兒的好評。
更有人將之稱為是印度版的《放牛的春天》。
影片開頭,便是奈娜老師的艱難求職史。
因為患有圖雷特綜合征,手握兩個碩士學位的她,五年間被十八家學校拒在門外。
做老師,表達清晰流暢是基本,沒有人願意接受一個說幾句話就要打嗝的女孩。
「聽到你的聲音,孩子們只會嘲笑你」。
「我可以給你工作,但你首先要確保不會出現這些噪音」。
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來。
終於,有一家學校接受了她。
當然,前提是他們實在找不來老師了……
一家教學質量一流的學校怎麼會找不到老師?
即便校長百般強調她教的9F班多「臭名昭著」,奈娜也依舊沉浸在找到工作的喜悅中。
直到,上課第一天——
鈴聲響了,孩子們拖拖拉拉的進來了,抽煙、養老鼠,吃口香糖,聚眾打賭新老師能呆多久。
畢竟在奈娜之前,他們已經氣跑了一位又一位老師。
對於奈娜,他們也沒手下留情。
嘲笑她時不時的打嗝是家常便飯。
在粉筆、椅凳上使小把戲讓她當眾出醜,已經是小兒科。
放了她電動車的氣,將她的信息印成妓女廣告張貼在大街小巷,才是最過癮的惡作劇。
如此種種,奈娜的反應是:好言規勸,靜心忍耐,惡作劇戳到校長那裡時來幫她們背背鍋。
因為幫孩子們掩下罪責,孩子們發現奈娜和其他老師不一樣,雙方關係開始緩和。
奈娜也開始深入孩子們的家境,了解他們的內心。
9F班的孩子,都是來自於貧民窟,如果不是因為政策原因,學校根本不會接受他們。
現在,即便學校接收了他們,但並沒有從心裡接受他們。
不管是學校老師,還是其他班同學,都認為他們是些異類,打心底里嫌棄他們。
一方面,他們裝作不屑的樣子,自暴自棄,總是想和學校對著干。
另一方面,他們也深深的被這些歧視所刺痛,質問社會對他們的不公。
開家長會,其它班級的學生父母開著豪車,打扮光鮮亮麗的過來了。
而他們的父母,即便關心他們的學習也沒有更多精力過來開家長會。
起早貪黑賣蔬菜,爭先恐後接生活用水,硬紙板上睡覺……才是他們父母的生活。
在其它班同學看著電視,喝著牛奶,玩著最新遊戲的時候,他們可能正在幫著父母補車胎、賣蔬菜呢。
貧富差距,階級差異,是小小的他們無時無刻不再體會的生活真相。
所以,也會憤恨道:
「9A班的學生有僕人幫他們擦屁股,我們想蹲坑卻要排50米的長隊。」
9F班的孩子們所面對的,是社會的病。
奈娜所面對的,是身體的病。
因為自身病症,奈娜從小就在同學們的嘲笑中長大,也曾被很多學校以「打擾其它同學」為由而開除。
後來得遇一位德才兼備的校長,才安穩度過了求學生涯。
這位校長的幫助,讓她下定決心也做一位對學生有切實幫助的好老師。
現在,她如願當上老師了。
但其他班的老師依舊對她抱有偏見,認為一個話都說不利索的人根本做不了一個老師。
9F班的孩子,是學校的異類。
奈娜,又何嘗不是學校的異類呢?
不管是身體的病還是社會的病,在他們身上最真實的感受都是——歧視。
如何在別人的歧視中成為最好的自己?
奈娜帶著9F班的孩子們拾起自信,共同成長。
孩子們認為自己毫無特長,奈娜就以他們在生活中的各種經驗為例,說明他們各有所長。
孩子們基礎不好,缺乏學習興趣,奈娜就帶他們到操場,以扔雞蛋點名的方式給他們講解什麼叫拋物線。
孩子們接到煮熟了的雞蛋就可以隨意吃,這也是奈娜不言說的小愛心。
因材施教,寓教於樂,這群叛逆的孩子很快就將心思放到了學習上,期望在期末考中證明自己。
與此同時,奈娜與關係並不融洽的父親之間,也逐漸消除了隔閡。
小時候,奈娜被同學們嘲笑,父親便堅持要讓她去特殊學校。
長大後,奈娜接連求職失敗,父親便一次次提議要托關係讓她去銀行上班。
這對敏感的奈娜來說,無異於是來自於親人的輕視。
父女倆的關係,一度跌到冰點。
直到,父親聽到了9F班孩子們對奈娜所說的這段話——
「老師您說過,
當這個世界上沒有指南針的時候,水手靠自己的手來辨認北極星和方向。
我雖然不懂天相,但是在地球上,您就是我們的北極星。
我很害怕,怕你拋棄我們。」
自此以後,父親再也沒有反對過奈娜去做老師。
奈娜也終於明白,父親的所有舉動,其實都是因為擔心女兒在外受人歧視。
奈娜接受了9F班的孩子們,讓他們找到了學習的力量。
孩子們接受了奈娜,又讓她找到了和父親相處的勇氣。
外人的歧視,現實的貧富差距,都是他們所無法改變的事實。
但在自己有限的空間里,他們都在努力的證明自己。
收伏這群搗蛋的孩子們,引導孩子們努力學習,這都在觀眾的預料之中。
但是,故事的情節顯然並不會止步於此。
被要求退學、被學校開除、被人誣陷……總有各種小波瀾在等待著奈娜和孩子們。
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即便是影片最後十分鐘也會有層出不窮的驚喜。
明明是現實主義的題材,僅「貧富差距」「教育資源不對等」就是很多影片所不敢涉及的痛。
但是,這些痛點的展現方式卻是極其溫暖和治癒的。
看完之後,不僅不會讓人心情過於沉重,反而是讓人自然而然的來進行思考。
如果貧富差距一時難以改變,身處其中的人又當如何?
一位合格的老師,又該以哪些精神來對待教育事業?
對待那些和你不太一樣的人,我們又應該做些什麼?
這些思考,不該止於印度人民,更值得任何國家的觀眾深思。
勵志與溫情共存,精彩與深度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