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不倫之吻?《吻》背後令人驚訝的往事

利維坦按:看但丁《神曲》的讀者估計對保羅(Paolo)和弗朗西斯卡(Francesca)的故事不會陌生。這對情侶在接吻的時候,被突然出現的弗朗西斯卡的丈夫殺死了,他們被罰在地獄裡遊盪。這個人像組合,是羅丹在《地獄之門》的創作前期設計的。它被設計安置在左邊門扇低處一個突出的位置上,與《烏戈林》面對面。

直到1886年,羅丹才意識到這個雕塑表現出的幸福和歡愉與他整個大型設計的地獄主題並不相符。從1887年開始,他將它作為一個獨立的雕塑展出。流暢光滑的造型、充滿活力的構圖以及迷人的主題使得人像組合立刻獲得了成功。由於人物形象並無任何次要細節,人們便將它稱作《吻》,這個抽象的名字很好地傳達了它的普遍特點。說來也很有意思,這尊在世人眼裡異常有名的雕塑作品,羅丹本人恰恰並不看重……

文/Alastair Sooke

譯/水自流

校對/Charlene

原文/www.bbc.com/culture/story/20151119-the-shocking-story-of-the-kiss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水自流在利維坦發布

這必定是藝術史上最直接、最受歡迎的情愛作品之一:名字很簡單,就叫《吻》。《吻》出自雕塑家羅丹之手,是一件不朽的大理石雕塑作品。作品主體為一對情人,赤身裸體,慾火中燒。作品中的人物皮膚光滑,身體柔軟,而座下的岩石卻未經多少雕琢,粗糙不堪,上下正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羅丹這件巨作中的這對情人似乎超越了時間成為永恆,進入了理想狀態:

它是人們忘卻所有而沉迷愛欲的集中體現。

羅丹生前共完成三個版本的《吻》,都是大理石雕刻而成,規格比真人要大。最早的一件收藏於巴黎羅丹博物館。博物館位於原比隆酒店(H?tel Biron),18世紀時,此處還是一座宏偉的宮殿。羅丹1917年離世前,一直都將其作為他的巴黎工作室。經過全面翻修後,羅丹博物館於2015年11月重新開放了。

羅丹博物館裝修前就是巴黎最浪漫的去處之一。如今博物館經過裝修,翻新了木件,更換了地板地面換成了鑲花地板,不但浪漫氣息依舊,且更具魅力,引人注目。一進博物館,雕塑《吻》就映入眼帘,它擺放於一樓正中間,位置顯眼。《吻》可說是年輕戀人的聖物了。

博物館翻修後翻修一新的博物館中,《吻》擺放於一樓大廳正中間,位置顯眼。圖源:羅丹博物館/J Manoukian

《吻》整件作品雖看上去歡快明了,輕鬆自然,但其創作歷程及流傳之路卻充滿波折。

你知道《吻》的原型其實竟是但丁《地獄》中一對在劫難逃的偷情男女嗎?

在劫難逃的情人

作品原型可追溯到1880年。羅丹原本出生於巴黎的工薪階層,父親是名警局文員。當時他還不到40歲,但早已名聲在外。當年,羅丹首次受法國政府委託,為一家計劃新建的裝飾藝術博物館設計兩扇紀念性青銅大門。

起初,羅丹原計劃以浮雕的形式,為青銅大門打造一件作品,展現保羅和弗朗西斯卡的地下戀情。圖源: VPC Photo/Alamy Stock Photo

確定主題時,羅丹選擇了但丁的《地獄》。一開始,他計劃以浮雕的形式,在左門中間位置刻下一對戀人。浮雕取名《信仰》(Faith),表現保羅(Paolo)與弗朗西斯卡(Francesca)的地下戀情

【編者註:弗朗西斯卡是十三世紀義大利一位地方領主的女兒,丈夫是另一個大家族的兒子基奧雲尼(Giovanni),這其實是一段政治婚姻,乃雙方父親為求兩家和平而締結的】

這兩人是但丁在地獄第二層遇見的,被困在永恆的旋風當中,他們是19世紀時相當盛行的藝術主題之一。

畫家威廉·戴斯(William Dyce)筆下的

保羅與弗朗西斯卡,請注意畫面最左側的手,暗示保羅的兄弟基奧雲尼將揭發姦情。1837年。圖源:

Electrum Magazine


西班牙畫家弗朗西斯科·迪亞茲·卡雷尼奧(Francisco Díaz Carre?o)畫作中的

保羅與弗朗西斯卡,而二人身後的

基奧雲尼撞見姦情,正要刺死兩人。1866年。圖源:Electrum Magazine

從13世紀的原版故事來看,弗朗西斯卡與保羅坐在一起讀言情故事,彼此心生愛意。

弗朗西斯卡的丈夫與保羅是兄弟,他發現兩人的姦情後,刺死了他們。羅丹決定塑造這對情人第一次親吻的場景。

如果你湊近看,還能看到男子左手中滑落的那本書。


但19世紀80年代中期,新博物館的建造計劃破產,而羅丹那件最終命名為《地獄之門》(Gates of Hell)的作品也沒能在他有生之年問世。到1886年,羅丹打定主意,認為將這對情人塑造成淺浮雕,不如做成較大的、立體的、完整的雕像。第二年,法國政府就委託他將其打造為比真人稍大的大理石作品。

自1898展出以來,克里斯蒂娜·萊蓬特就稱羅丹的《巴爾扎克》為他最為「激進」的作品。圖源: Jeff Kubina/Wikipedia/CC BY-SA 2.0

接下來的10年間,由於羅丹忙於其他事務,工作室中的《吻》一直未能完工。但1898年,羅丹決定要在年展沙龍上將《吻》與作家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的巨大雕像一同展出。克里斯蒂娜·萊蓬特(Catherine Lampert)是位藝術歷史學家,亦是研究羅丹的學者,她將《巴爾扎克》稱為羅丹「最為激進的作品」。


在雕塑《巴爾扎克》中,作家巴爾扎克呈站姿,身披長袍,襠部異常隆起,展出時備受嘲笑。

而《吻》一經面世便引起了轟動,它很快就被複製為各種規格的青銅版本,僅到1917年就出現了300多件。

萊蓬特說:「《吻》是浪漫、肉慾及青春激情的集中體現。」

羅丹生前共完成三個版本的《吻》,都是大理石雕刻而成,規格比真人要大——該青銅版本位於巴黎。圖片來源: Scott Hortop Travel/Alamy Stock Photo

同性戀者愛德華·佩里·沃倫(Edward Perry Warren)是波士頓的一名古董商,也是位鑒賞家,住在英格蘭南部的東薩塞克斯郡。1900年,他徵詢羅丹意見,問羅丹能否用「最好的大理石」複製一件真人大小的《吻》,作為他的私人收藏。羅丹應承下來,雙方簽了合約,

規定羅丹的酬勞為2萬法郎,同時規定「

雕像中男子的下體必須要完整

」。

成品於1904年夏天完成交付,結果由於雕塑對於沃倫的房子來說過大,結果只能屈身存放於倉房中

【編者註:與

愛德華·佩里·沃倫相關比較有名的是以其命名的沃倫杯(Warren Cup

),這是一個古羅馬時期的銀質飲水杯,水杯的浮雕紋飾描繪了兩個男性之間的同性性行為。通常被認為是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大約公元一世紀)時代的作品,但是有關該文物的真實性也一直飽受爭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沃倫把雕塑借給了劉易斯市政廳(Lewes Town Hall)。萊蓬特說:「雕塑安放在市政廳的會議廳,此廳也是鎮上駐紮軍隊的娛樂場所。這裡定期會舉行拳擊比賽。」

但雕塑赤裸的形態冒犯了當地清教徒,他們怕因此會刺激士兵做出下流之事。於是,當地清教徒用欄杆將雕塑給圍起來,還用布把它蓋住。

兩年後,雕塑又回到了沃倫手中。為保護雕塑,沃倫將其置放在草垛當中。1928年沃倫去世後,一直到1953年,該雕塑作品才最終收入泰特美術館。

2000年泰特現代美術館開放後,該作品就移進了新美術館,安放在衛生間旁邊,不受重視,無人問津。圖源: Super Stock/Alamy Stock Photo

通通纏起來

半個世紀之後,《吻》又在英國引發爭議。多年來,《吻》都擺放於現在的英國泰特美術館圓形大廳中央。但2000年泰特現代美術館開放後,該作品就移進了新美術館,安放在衛生間旁邊,不受重視無人問津。

2003年,英國藝術家科妮莉亞·帕克(Cornelia Parker)受邀參加泰特三年展,

她決定給《吻》纏滿線,將它重新放回泰特美術館的「黃金位置」。此舉參考了戰時紐約那臭名遠揚的超現實主義展覽。

該展覽由藝術家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設計,他在展覽中用布置了「許許多多的線」,這些線組成的網掩蓋了其他藝術品則在縱橫交錯的線網中或隱或現、模糊不明。

1942年杜尚為紐約的「超現實主義首次文獻展」設計的展場。圖源:Tate

科妮莉亞·帕克的《距離》。圖源:

Alamy Stock Photo

對於這一介入性創作,帕克自己稱之為《距離》

(就是纏滿線的《吻》)

,她解釋說:「這就像是兩種風格間的鬥爭,我一直以來都熱愛羅丹,但可能對杜尚的熱愛要更多一些。我覺得,雖說《吻》是泰特藝術館最有名的雕塑作品,人們喜愛它,但它已有些老套了。我想重塑它過去的複雜感,那種複雜感讓人感受到感觀的不適也給觀眾以更為激烈難言的觀感,從而更深層去理解雕塑主體的男女關係,而不僅是體會到一種理想的浪漫愛情。纏線就是為了營造複雜感。」

不少人對帕克的想法持反對意見。批評言論很快就見諸於各大媒體,帕克回憶說:「有些話很傷人,但我並不覺得意外。或許我做的事看起來太過狂妄了吧。」

有位惱怒的參觀者甚至趁保安不備,拿出剪刀剪斷了帕克的線。

泰特美術館想起訴這位參觀者,但帕克並不想把事情鬧大。她說:「我只是把線重新接到一起,然後放了回去,這讓作品少了些許詩意,多了幾分朋克感。我想,杜尚會喜歡這樣的,因而我也應該喜歡它。其實,這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

誠然,杜尚在20世紀上半葉開創的概念藝術與羅丹那種賞心悅目的雕塑形式有著天壤之別。但羅丹也是一位偉大的創新者。萊蓬特解釋說:「一靠近在他面前擺好姿勢的男女模特,羅丹的靈感就爆發了。作品中的人物姿勢轉了360度,也依然扣人心弦,無法超越。」

她還說,羅丹是最先對女性的性愛體驗表現出好奇的藝術家之一。

羅丹對於女性性愛體驗的興趣,更體現在羅丹博物館其他更為直接的藝術作品中,比如著名的《眾神的信使伊麗斯》(Iris, Messenger of the Gods)。圖源: Gian Berto Vanni/Corbis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一點在雕塑《吻》中較為明顯。作品裡的女人熱切地回應了男人的性愛慾望

【謠傳雕塑《吻》中的女人取材於羅丹的情人,即雕塑家卡米爾·克洛岱爾(Camille Claudel),但羅丹在認識卡米爾之前就開始創作《吻》了】

不過,羅丹對於女性性愛體驗的興趣,更體現在羅丹博物館其他更為直接的藝術作品中,比如那件著名的《眾神的信使伊麗斯》(Iris,Messenger of the Gods,1895)。該作品中,一個無頭的裸體女子懸在半空,如同在跳康康舞

(譯者註:cancan,一種高踢大腿的法國式舞蹈),

舞姿透露出興奮。她右手抓住自己的腳,以把腿伸開,顯示出對性愛的渴望。

《吻》這件作品並不激進,或是極具刺激煽動性。

它只是個單純而美好的慾望體現——只是個吻,而非性愛高潮。

或許這也是羅丹本人對《吻》不屑一顧的原因:他曾將其稱作是他雕塑的一件大裝飾品,說它循規蹈矩。

不過,跟帕克纏的線一樣,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能深化我們對它的認識,我認為這種深化是有益的,給人以啟發。有句老話應該說得沒錯:真愛看似美滿,但其歷程總是充滿艱辛。

往期文章:

利維坦

」(微信號

liweitan2014

),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

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聯繫:

微信號 

liweitan2018

點擊小程序,或「

閱讀原文

」進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維坦 的精彩文章: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不倫之吻?《吻》背後令人驚訝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