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從數碼迴歸膠片 我的攝影發燒​之路​

文章摘要: 當愛好成為職業的一部分,這能帶來怎樣的變化呢?今天,輪到我跟大家介紹我自己的相機發燒歷程。當攝影從愛好變為職業,而我的發燒之路也漸漸發生了變化。從數碼迴歸膠片,這是屬於我自己的影像發燒故事。

當愛好成為職業的一部分,這能帶來怎樣的變化呢?今天,輪到我跟大家介紹我自己的相機發燒歷程。當攝影從愛好變為職業,而我的發燒之路也漸漸發生了變化。從數碼迴歸膠片,這是屬於我自己的影像發燒故事。

從高中開始的拍攝&玩機之路

相機其實從小家裏就有,但真正自己開始關注器材和攝影技術是上高中以後的事情了。最早玩兒相機無疑還是出於對攝影的好奇以及專業器材所呈現的拍攝效果。自然而然地被效能越來越強大的新相機所吸引,因此也才走上了自己的玩機之路。



D7000陪我在北京拍攝過不少照片

就發燒而言,實際上我自己覺得我是很難符合這一定義的。沒買過什麼真正非常值錢的器材,也沒買過效能特別出衆的機型。更多還是出於個人喜好。因此,我更願意定義自己是個玩機之人,而非嚴肅正經的燒友。



當年拍的「大褲衩」

玩機之路上的第一臺相機,是我的尼康D7000。雖然之前家中也有相機,但這臺纔是真正意義上第一臺屬於我自己的相機。而也藉由這臺相機,我真正漸漸瞭解了攝影和器材的相關概念和知識。有些概念甚至都是在拍照中漸漸學到的,漸漸會用的。



為D7000買的70-210mm f/4,當時就是爲了有足夠的焦段使用

而最早搭配的鏡頭是18-105和50 1.8D,兩顆鏡頭是我真正的入門鏡頭。通過兩隻鏡頭我才逐漸有了對不同焦段的概念,以及對於大光圈使用的一些基本理解。也正因為如此,當時也漸漸瞭解到自己對不同焦段的需要,以及對不同定焦鏡頭的使用必要性。更是在那個階段瞭解到了等效焦距的概念。因此,在接下來才購買了70-210mm f/4和35mm f/2.8 AUTO.



自己的第一顆中古鏡頭尼康38mm f/2.8 AUTO(還是當年拍的老照片)

而也正是這段時間,讓我對中古鏡頭開始有了最初的概念。開始瞭解到了更多不同相機廠商的歷史和它們歷史上的經典產品。也是這段時間開始,中古器材開始逐漸吸引到我,我也開始更多地關注老器材。

工作後數碼發燒:便攜與鏡頭是主燒

在工作後,自己購置的數碼相機只有一臺:Fujifilm X70。因為身為器材編輯的緣故,能夠接觸到的器材越來越多,反而讓自己在選購數碼器材時是更茫然了。太多器材有耀眼的優點的同時,我也更清楚他們的缺點是什麼。一段時間內我都沒有找到一款讓自己滿意的機身。因此這段時間的數碼器材我只購入了X70作為一個日常便攜的小機器。而更多則是投入到了鏡頭購置上。



工作後真正購買的數碼相機(機身),只有這臺X70(和新機的合照,當然只有X70是我的)

這段時間之所以選擇了富士的X70,很大程度上是發覺單反系統真的太沉了。單反註定沒法成為每天我放在揹包裡的器材。而能夠每天讓我幫助記錄生活的小相機,反而成爲了我對數碼相機器材的一種追求。而X70,也成為這一階段我唯一購入的數碼相機。



之前購置的鏡頭如今在新相機上依舊能夠使用,但機身總會新技術淘汰,這是數碼時代不可避免的

相較於相機,工作後鏡頭倒是添置了不少。這段時間內購置的鏡頭包括:蔡司100mm f/2 Macro ZF.2,尼康35mm f/1.8G,尼康28mm f/1.8G。



近些年用數碼相機的樂趣更多是拍攝的照片,而非器材本身

之所以更多地購買鏡頭,是因為鏡頭的光學效能往往可以保證其在10-20年內不完全落後(甚至更長)。因此,更多選擇自己需要的鏡頭,反而成為我玩機的重點。



現在的數碼相機永遠會落後下去,因為技術會不斷進步突破極限,這是數碼相機最讓人悲傷的部分。追逐效能極致而去玩機的話,或許你永遠得不到滿意的答案。

我一段時間內購置的鏡頭全部都是定焦鏡頭,定焦鏡頭的「限制」反而讓我的拍攝變得簡單(不用再糾結是不是長一些或者廣一些可以拍得更好)。而這一段時間的器材我並不追求極致的引數,更看重器材的實用性,因此沒有購買一些f/1.4規格的鏡頭。也是從這段時間開始,我逐漸感覺到,對器材效能的追逐其實是沒有界限的。數碼相機器材的發展,如今效能再耀眼的器材也會在未來的新機面前失去光芒。我更需要一臺讓我願意經常拿起來用的數碼相機,效能反而不再是最重要的。

開啟自己的玩膠片之路:畫質不決定照片的好壞,效能不決定相機的樂趣

玩兒相機多年後,如今我反而從對數碼相機的追逐變爲了淘換膠片相機。這其中是爲了什麼呢?對我自己而言,這更多是定位的不同。說是發燒也好,或是是玩機也罷。最重要的是樂趣而不再是效能,這成為我如今玩機的一個重要原則。



如今我自己得出的結論:數碼相機更適合工作,穩定而高效,但這和自己玩機是不同的概念,它少了些我想要的樂趣。

當然,爲了拍攝工作而言,數碼相機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效能強勁,穩定且高效。但這些因素和發燒並沒什麼關係。發燒最重要的一點是:有趣。



對攝影知識和技術有一定認知後,我的第一臺膠片相機是同事的F90X

花大筆費用購置頂級數碼相機於我而言漸漸顯得失去意義,無論你買多麼好的數碼相機,一定會有更好的數碼相機超越它,對效能的追逐是沒有盡頭的。而效能帶來的是效率而不是樂趣。這是數碼相機和膠片相機本質的不同。



藉由中畫幅膠片相機,我瞭解了中畫幅系統,並嘗試了撕拉片

如今有意思的數碼相機越來越少,因此我的確很少再添置數碼相機,反而漸漸開始更多地購買膠片相機來滿足自己對拍攝和器材的樂趣。最早,其實還是同事借我的F90X,這臺相機成為我真正瞭解攝影知識後第一臺使用過的膠片相機。我逐漸開始意識到膠片相機所帶來的樂趣。之後,還添置了我到現在為止的唯一一臺120中畫幅相機:Mamiya 645 Pro。模組化的設計,讓我瞭解了中畫幅系統相機的設計精髓,而借用這臺645,我也更多地開始瞭解不同膠捲的風格和樂趣,從負片到反轉片,從彩色到黑白。更多可玩性,讓我更願意投入到膠片相機之上。



近期購機是從F3HP開始的

因此,近1年是我相機買得最多的一段時間。隨著膠片的停產,漲價,反而讓我有了更大的緊迫感,膠片的小眾化不可避免,也正如此,我更願意在這種拍攝方式消失前更多地體驗它。



我的第一臺旁軸相機:巧思RF

這之後,前前後後先後購置的裝置包括:尼康F3HP,柯尼卡Hexar(巧思) RF,福倫達VM 35mm f/1.4,理光GR1R,祿來2000F。涵蓋的相機型別越來越多,機型中有大眾熱門爆款,也有小眾鮮有人知的冷門機型。而它們的共同點就是:足夠有趣。



膠片相機依舊能帶來足夠的畫質

購買相機更多是爲了體驗不同型別相機帶來的樂趣。從120單反,到135單反,再到旁軸,PS機,再到像祿來SL 2000F這樣非常少見而個性化的相機。膠片相機更多地展現了相機設計和生產的多樣性,而這是如今的數碼相機所缺少的。至少,是很難感受到的樂趣。而這些膠片相機給了我對拍攝樂趣的滿足。



體驗不同膠片和相機的風格,本就是一種樂趣

不僅如此,我購置相機更看重的是不同相機帶來的體驗,比如旁軸相機的使用方式,黃斑對焦的工作方式,街頭超焦距的使用,以及區域曝光的計算等等。這些都漸漸成為不同相機為我帶來的不同體驗與經歷。



慢下來的膠片相機讓我更關注身邊有趣的小場景

而在成熟而穩定的沖洗和掃描幫助下,膠片相機依舊可以獲得不錯的畫質。當然了,這和如今的高畫素相機們不可同日而語。但膠片那種色彩和明暗過度的表達,的確讓我依舊能夠喜歡用膠片拍攝。



最近購置還沒拿到手的GR1V

不僅如此,隨著認識身邊玩兒膠片的朋友越來越多,我也開始接觸到了更多更有意思的相機。早年的尼康旁軸,小巧但周身塑料的便攜PS相機。漸漸通過這些相機,我能夠理解那個曾經膠片最為輝煌和繁盛的時代。而這些相機在今天,依舊能給我帶來使用相機最純粹的樂趣。



我仍然享受膠片相機所帶來的樂趣

誠然,隨著自己玩兒相機的時間越來越久,對相機效能的追求,變成了對樂趣的追逐以及對能拍攝到畫面和場景的期待。我仍然喜歡拍攝,依舊熱衷於玩機。這或許纔是如今這份愛好對我而言最為重要的。畫質不決定照片的好壞,效能不決定相機的樂趣。這些纔是我這些年越來越看明白的問題吧。所以我仍舊會繼續拍下去,並繼續尋找有趣,自己喜歡用的相機。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從數碼迴歸膠片 我的攝影發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