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無人貨架進入快速洗牌期,還未實現盈利的從業者抱著項目可能具有的想像空間苦苦堅守;另一邊,有人不甘隨波逐流,橫向探索無人零售的更多可能性,將無 人零售搬進了出租車,推出車載便利店,似要形成新的風口。
車載便利店出世,司機是最大受益者
車載便利店並非新物種,國內外早有先例。 國外Cargo最早開始嘗試這一商業模式,在Uber、Lyft兩家公司的車內增設了車載便利貨架,出售口香糖、能量棒、巧克力等小商品,用戶在Cargo上支付後便可取走商品;國內追溯 到2016年,深圳企業“gogo”開始針對出租車嘗試推出此商業模式。
新零售背景下,各個電商都在積極探索消費場景,車載便利店對應的是出行場景,無人零售在出租車、網約車等短途客車上安家落戶有一定的合理性。
短途出行場景中,上班、赴約趕時間,錯過末班車是促使乘客選擇出租車等快速出行工具的原因之一,部分乘客在此情景下可能早、晚飯也沒來得及吃,此時若出租車上有 食品出售,對他們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車載便利店gogo的創始人便是在此種情形之下福至心靈,發現車載便利店能夠解決用戶的及時性需求。
解決顧客需求是其一,車載便利店出現對司機來說也有錦上添花之效。 出租車司機的收入來源單一,受網約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收入也有所下降,而在車內增設車載便利貨架,每銷售一件商品司機均可獲得提成,能為出租車以及網 約車等車主增加新的收入渠道。
在商品補給上,車載便利店無需司機購買商品,而且除了銷售商品的提成外,實際每月還有額外獎金。 比如與Cargo合作的司機不論商品是否有出售每月可獲得100-150美元左右的獎金,增設魔急便車載便利貨架的司機除了每日獲得銷售總額20%的提成外,每月還有500元額外 收入,包括提成收入、梯度獎勵等。
再來看看Cargo的主業,該企業並不是以在Uber上出售商品盈利,而是與品牌商合作,將車載便利店作為一個營銷載體,在Uber等車內推廣品牌商的產品,這也是車載 便利店的另一個商業變現方向。
短途出行工具乃高頻剛需,客流量大,數據顯示每輛出租車每天平均搭載60名乘客,每月平均1800名乘客,人均乘車時間20分鐘。 新零售打破了傳統線上線下的邊界,車載便利店有望連接線上、移動、線下全場景,即使不銷售商品,將其作為一個營銷窗口也同樣可行,狹小的車廂內乘客對商品的關注 度高,能增加品牌的宣傳、展示機會。
更重要的是,目前來看,車載便利店還屬於輕資產模式,商業模式容易複製,相比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等來說,其成本更低,不僅能夠解決無人零售負荷重 等問題,還有效擴大了零售場景。 而基於打車市場的車載便利店似乎與某些企業一拍即合,大佬入局的場面正在不斷發生。
滴滴入場是為邊界還是為狙擊?
車載便利店已出現了一段時間,卻在魔急便出現後才掀起了較大的風浪,原因在於魔急便的天使輪投資方有朱嘯虎和王剛,以及魔急便背後的背景小桔便利科技有限公司與 滴滴似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發展空間令人遐想。 而事實上,滴滴確實垂青魔急便,最新融資消息顯示,魔急便近日又完成了A輪6000萬元的融資,由高瓴資本領投,滴滴出行、金沙江創投跟投,朱嘯虎再次 和滴滴走到了一次。 滴滴入局車載便利店,或許是出於以下考慮。
車載便利店的商業模式可行性已得到兩個先入企業的認證,據Cargo的公開數據,車載便利店每月能讓司機增加100-300美元的收入;gogo的數據也顯示,單個司機每天銷售額 在30-300不等,每月最多可獲得2000元的收入。
此前滴滴也曾嘗試向O2O等領域擴展邊界,但都未成形。 滴滴與Uber曾一度爭得不可開交,能在Uber上應用的商業模式,對滴滴來說也充滿可能性。 魔急便若在滴滴上試行成功,滴滴也就多了與美團等企業競爭疆域的砝碼,對於一直想打破邊界,延伸疆域的滴滴來說,是值得一試的機會。
滴滴已經是網約車的霸主,旗下車主眾多,滴滴2017年公開的數據顯示,已覆蓋全國2108萬名車主,並且目前已經在開拓出租車市場。 借助滴滴的規模優勢,魔急便可以迅速覆蓋網約車和出租車。 從線下出租車入手的企業則需要挨個徵求出租車公司的許可,相比之下,效率上和規模上滴滴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此外,消費者可通過滴滴直接支付購買商品,如微信紅包爆發一般,滴滴可順水推舟推廣魔急便。 大量滴滴車主對於收入下滑產生了不滿情緒,滴滴借助車載便利店給司機增加盈利渠道,也是緩解司機與平台緊張關係、改善用戶體驗的解決辦法。
不過,雖然網約車行業如今是滴滴一家獨大,但是並不代表滴滴入場,車載便利店的局勢已定。 隨著美團入場網約車,網約車市場有可能會出現變局,屆時車載便利店局勢也會發生變化。 除了已面世的這幾家企業之外,包括聚美在內的多家企業也已準備入場,車載便利店或許會像無人貨架般迎來一場腥風血雨。
雖說大佬們入場的姿勢似乎已經擺好,但是車載便利店依然存在一些不可置否的隱憂,未來發展還存在不少未知數。
車載便利店的脆弱性
與無人貨架不同的是,車載便利店的上升空間看起來似乎更小,而且車載便利店也有自身發展困境需面對。
車載便利店的模式容易複製,意味著這是個門檻非常低的行業,先入者未必贏。 魔急便作為先入者,又得到了滴滴的庇佑,但並不等於具備了壁壘優勢,模式容易複製需要面對的一個負面影響,是各車載便利店品牌會和網約車一樣陷入補貼戰爭, 此時輕資產模式也變成了重資產。
車載便利店屬於盆景式零售,場景小、SKU有限,上升空間非常小,如果沒有可延伸的商業模式,可能很快就會接近天花板。 不僅如此,這個模式本身也存在一些脆弱性,目前魔急便和Cargo等企業均是通過補貼吸引司機,魔急便在杭州試運營,司機便是衝著補貼才同意在車內架設貨架,但補貼停止 之後呢?
車載便利店的渠道和流量落在出租車或網約車個體身上,而車載便利店對司機來說門檻低,貨架和進貨成本小,所以這裡可能還存在一個潛在競爭風險,那就是司機也可以 參考平台的商品採購方案後自設車載無人貨架,畢竟與平台合作分成不高,不如自己拿全部收益。
此外,車載便利店還涉及到兩方面的監管問題。 一是安全問題,出租車等短途小型客車的空間狹小,如果在車內以及後備箱設置無人貨架,乘客的行李又該如何處理? 司機為了多盈利而過度關注商品的銷售,若引發了安全事故又該當如何? 二是衛生問題,由於這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目前尚未有任何與在出租車內銷售食品相關的政策可依,在監管未到位的情況下,企業的自我監管責任重大,若監管不到位 ,容易引發問題。
新零售強調的是以消費者個體為基準,連接線上線下商業,但車載便利店恰恰不是如此。 乘車出行是高頻剛需,但乘車過程中購買商品並不是,車載便利店並不完全是從用戶需求角度出發的嘗試,而是主要從司機增收和商業延伸角度引申出的商業模式。
在安全問題和衛生問題的雙重消極影響下,出行體驗必然有所下降,盈利與服務衝突,或許是給少數人帶來了便利,但會令更多乘客反感。 因為車載便利貨架使得車廂空間更為狹小,影響了出行體驗,很大概率會引起用戶不滿。
不少司機也對此表示擔憂,據gogo的數據,每一百個司機中僅有10%願意嘗試車載便利店,都擔心此不規範的操作會遭到處罰。
此外,出租車本身也是線下戶外廣告渠道之一,車載便利店設在出租車上,其廣告模式必然會影響到傳統廣告市場,威脅到戶外廣告企業的營收,可能將遭到出租車集團 等線下廣告渠道商的反撲。
結論
車載便利店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目前國內的兩個企業一個才走過天使輪融資,另一個也剛完成A輪融資,並且僅在少數幾個城市嘗試運營,在政策不明的情況下, 這一盆景式零售未來能發展到何種規模還難以下決斷。 但不可否認的是,車載便利店需要針對衛生、安全、體驗等方面進行權衡,新零售講究的是落於個體上的個性化服務,要如何在不犧牲體驗的情況下實現商業盈利是當下需要 解決的矛盾。
而朱嘯虎這位押中了滴滴、ofo、小紅書等創業項目的投資人,此次是否能再次贏得賭注也令人期待。
#專欄作家#
劉曠,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海南三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購團邦資訊創始人、知名自媒體。 國內首創以禪宗與道學相結合參悟互聯網,把中國傳統文化與互聯網結合,以此形成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文化以及創新精神。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