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要數少女漫畫界的奇葩,《月刊少女野崎君》應該是當仁不讓。
除了“愛的告白”被告白物件誤以為是“追星”這一烏龍,作者還丟擲了隱藏身份的男性少女漫畫家的這一略顯違和感的梗。
畢竟在我們的認知中,少女漫畫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作者應該都是女性。
因為在70至90年代的少女漫畫黃金時期,打出江山並佔據的可都是一群女性漫畫家。
什麼?你說現在不是這樣了?如月群真、上乃龍也、加瀨大輝等都畫過可愛的女孩紙們啊(哪裡不對!?)
那麼,野崎梅太郎的設定是不是毫無依據呢?當然不是。
因為,最初借漫畫創造出綺麗的少女世界的,就是一群有愛的“大叔”們。
一、那個創造夢與幻想世界的男人
最初創造出夢與幻想中童話般的世界的,是一個被稱之為“漫畫之神”的男人。
沒錯,他就是隻要提到日本現代漫畫就會被“艾特”到的那個人——手塚治蟲。
大家都知道,藉由赤本漫畫出道的手塚治蟲,因獨樹一幟的敘事方式和故事題材而聲名大噪,
一時間成為出版商眼中的“搖錢樹”,是引發兒童及青少年購買赤本漫畫熱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手塚治蟲的成名作《新寶島》 1947年
但是由於出版商急功近利,大部分赤本漫畫出現印刷粗糙、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引起了家長和傳統漫畫家們的不滿,赤本漫畫因此受到了強烈的抨擊。
後來,很多小型的出版商不堪行業競爭而倒閉,只留下像集英社、講談社、東京漫畫社等正規營業的大型出版社。
此時的赤本漫畫也正在走向終點,同時漫畫雜誌重新盛行,手塚治蟲的漫畫戰場發生了轉移。
一直到五十年代,流通於市場的漫畫基本上都被稱之為“兒童漫畫”,並沒有少年漫畫、少女漫畫、青年漫畫等嚴格的區分。
在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少女漫畫”概念出現之前, 手塚治蟲於1951年連載了具有少女漫畫傾向的作品《小皮皮》,主角是一隻生活在海中的可愛生物。
而他真正的“大招”,則是1953年開始連載的《緞帶騎士》,開創了故事漫畫中夢與幻想的少女時代。
《小皮皮》 1951年
手塚治蟲經常說,在他的成長經歷中,受寶冢舞臺劇的影響很深,所以他最初的漫畫創作帶有濃厚的戲劇色彩。
在《緞帶騎士》中,他開創了以女性為主角的漫畫創作,並賦予她戲劇性的命運衝突——因為天使的疏漏,使她同時擁有男孩之心與女孩之心。
手塚治蟲在漫畫中描繪誤闖寶冢的場景。
雖然是以女性為主角,並且在畫面的塑造上更注重於小女孩更喜愛的童話色彩,但《緞帶騎士》的故事風格還是以往的冒險類題材,
甚至可以說,故事的核心還是男孩向的冒險故事。
《緞帶騎士》 1953年
或許這個時期,手塚治蟲的漫畫創作還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但很快的,他便突破了這一侷限性。
以漫畫雜誌為舞臺的他,也在面向少女的雜誌上連載了許多作品。五十年代中期,單是少女雜誌領域,高產的他便相繼連載了《龍是淵中少女》《紅雪》《鶴之泉》等作品。
《龍是淵中少女》 1954年
仔細閱讀,我們會發現這一時期手塚治蟲刊登於少女雜誌上的作品與以往以戰鬥、冒險為核心的兒童漫畫出現了差異,日本民間傳說、歷史故事、文學名著、神話等新題材接連不斷。
不同題材的嘗試可以說是手塚治蟲一次又一次的實驗,終於他的筆下已經不單單能夠塑造勇敢正義的男孩子,也能創造出堅強的少女米娜、神祕而賢惠的仙鶴仙女等角色。
《紅雪》 1955年 故事背景設定在帝國時期的俄羅斯,少女米娜飽受欺凌、孤苦伶仃地成長,在命運的指引下,她的歌唱才能受到了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認可。
《鶴之泉》1956年 以日本民間仙鶴報恩的故事為原型。
所以,除了充滿夢幻色彩的浪漫情懷,手塚筆下的少女世界又多了許多更為深層的思考。
二、形式的瑰麗:使少女更少女的男人
如果說手塚治蟲在內容上確立了少女漫畫的雛形,那另外一位男性漫畫家則是在形式上使少女漫畫更為精緻動人。
高橋真琴,除了在《為什麼你的二次元老婆都有一雙大眼睛》一文中所闡釋的,他確立了少女漫畫中大眼睛長睫毛的圖式,還以華麗的服飾、浪漫的花卉等元素來為少女漫畫注入女性色彩。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畫格形式上的突破塑造出一個更適合少女漫畫表達的視覺世界。
橋真琴 《豪華瑪格麗特》 1969年夏季封面
我們在70年代之後的少女漫畫中領略到了女性漫畫家在畫格處理上的靈動隨意和不拘一格,但突破傳統畫格限制的或許可以從高橋真琴說起。
雖然手塚治蟲式的畫格形式與類似電影手法的鏡頭變化非常適合表現冒險類漫畫中的速度與緊張感,但若是用來塑造少女心境的變化卻稍顯不適。
高橋真琴使用多形狀的畫格來表現少女的世界。
高橋真琴在此形式上突破,常以跨畫格的全身像描繪或人物臉部特寫來突出角色的身姿與容貌,以及精緻的裝飾細節,呼應了少女們善變、靈動的特質。
高橋真琴 《穿越風暴》 1958年
另一方面,他放棄了漫畫中惹人發笑的滑稽變形,而是採用插畫式的手法來渲染氣氛,像是充滿異國風情的背景、少女身後的花簇,或者是無意義但很唯美的線條,對後來少女漫畫的發展起到很深遠的影響。
高橋真琴《巴黎~東京》1959年 鮮花與少女成為最配的圖式。
三、男性漫畫家筆下的女性特質
五十年代中期,隨著民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本雜誌業迎來了發展高峰時期,雜誌成為各個年齡段讀者追求娛樂的途徑。
面向少女的雜誌也出現了年齡段細化,例如面向低年級的《緞帶》《好朋友》,針對高年級的《少女俱樂部》《少女之友》《瞳》等等,隨著雜誌數量的增長,對故事漫畫的需求也日益增多。
經典少女雜誌《好朋友》與《緞帶》皆創刊於1956年。
為迎合市場的需求,石森章太郎、橫山光輝、東浦美津夫等許多男性漫畫家們都在面向少女的雜誌上描繪以女性為主角的漫畫。
他們為了描繪出符合少女口味的故事而絞盡腦汁,而日本傳統觀念中大和撫子式的審美又對他們影響至深。
因此在他們筆下,女性角色不外乎是溫柔文靜、敏感含蓄並且善解人意的正面形象,而為了製造戲劇性的衝突,多為主角設定了孤苦伶仃、飽受欺凌的身世背景。
圍繞著女孩子們的故事,“悲傷”“催淚”似乎成為不二選擇。我們可以將東浦美津夫的《菌子》看做初期少女漫畫的典型,
這個故事講述了與生父分離的菌子,在艱辛的尋父旅途中飽嘗苦難,最終與父親相逢並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東浦美津夫 《菌子》 1956年
跟少年漫畫中“為了拯救世界的正義之戰”不同,這種“尋親”的模式在當時男性漫畫家創作的少女漫畫中非常常見。
日本男人對女性的傳統認識是將她們與家庭緊緊相連,尋找別離多年的親人似乎是他們能想到的少女們唯一的目標,而結局往往便是“與家人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菌子》中飽受欺凌的少女。
再如當時的人氣作品,1957年在《好朋友》上連載的山田映司的《佩斯搖尾巴》,則在“尋親”的基礎上擴大了世界觀,講述了少女由利和愛犬佩斯的羈絆。
原本生活幸福的由利在突遇變故後與佩斯一起流浪,期間經歷了分別與重逢,又收穫了人間的真摯情感,總之過程催淚,但最後也是感人的大團圓式結局。
山田映司 《佩斯搖尾巴》 1957年
值得讓人注意的是,跟現在市場上滿是戀愛的酸臭味的少女漫畫相比,初期男性漫畫家筆下的少女漫畫鮮有對愛情題材的描繪,最多也就是“王子與公主從此過上幸福生活”的童話式愛情,而缺少充滿青春期氣息又酸澀又甜蜜的悸動。
這與彼時的社會認知有關,男性對女性的想象依舊停留在賢妻良母、相夫教子的特質,所以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多是正面而臉譜化的。
當然,迫於生計的直男漫畫家們也難以琢磨少女那細膩而敏感的心思。
結語
雖然自60年代開始,少女漫畫的創作畫筆輪轉到女性漫畫家的手裡,到70年代的“花之24年組”的出現,使少女漫畫完成進入了一個不同以往的世界,並且更得少女讀者們的心。
但每個領域都需要一群開天闢地的人。
若沒有“大叔”們的嘗新與實驗,少女漫畫世界的粉色大門不會被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