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坐擁資本和流量的騰訊不能談夢想,那麼誰能?

騰訊有沒有夢想,是我們無法揣測的,但我能非常清晰的感受到騰訊曾經最引以為傲的產品模式正在漸行漸遠,純粹依賴功能和體驗,依然靠摸著石頭過河,純粹 靠著消耗流量資源就能製勝互聯網時代正在漸行漸遠。 這也是我認為騰訊一直在電商、在內容、在社區等領域始終無法突破的根本原因。

騰訊的短板和危機,其實在更早之前就暴露了。 或者換個說法更確切,其實騰訊在非遊戲、非即時通訊領域一直都面臨著這樣的短板,不存在突如起來的危機,短期也不會因為這些而大廈將傾,因為騰訊從來就沒在這些 領域強勢過,依然成為了今天不可動搖的巨頭地位。

只是說在往下一個戰場走,如果要避免百度今天尷尬的局面,確實需要警醒了。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流量的入口不再集中掌握在少數門戶網站,通往其他產品之間也並沒有唯一必經的入口(瀏覽器、網址導航、門戶網站),人與人關係的建立( 尤其是生人社交)也不再依賴於QQ、微信,每一個產品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關係體系(微博、陌陌、抖音、知乎)。

產品功能本身已經不再成為吸引用戶的決定因素,流量回歸到了人和用戶的本質。

一些能夠滿足人精神需求、物質需求的那個東西正在穿透每一個app的表皮,像八爪魚一樣吸附著每一個經過的用戶。

其中一個就是內容。

內容對於各家公司來說,其重要性,可能已經不需要去單獨科普了。 如今就算是剛入門的小白,也能意識到內容是移動互聯網的兵家必爭之地,得內容者得流量。

然而騰訊這幾年內容產品鮮有成功,簡單來說就是各種傳出,騰訊斥巨資打造泛娛樂,斥巨資打造天天快報,斥巨資XXXX,但最後都不了了之。 內涵段子、頭條、西瓜、火山、快手、知乎、抖音這些耳熟能詳的內容產品正在發揮著巨大的能量,騰訊只能乾著急。

另外一個就是關係。

微信佔據了熟人關係。 但陌生社交的需求,是永遠不可能被撲滅的。 陌生社交這塊巨大的市場,騰訊一片空白。 關係除了即時通訊以外,更重要的是社區。 這就好像是,你能給山雞哥打電話發短信,和你和山雞哥是一個社團的差別。

騰訊也沒有一個強大的社區,即使有了微信。 強大的社區有內涵段子、知乎、豆瓣,甚至微博也勉強算一個(雖然微博今天已經更偏媒體了),依然沒騰訊什麼事兒。

再一個就是物質。

物質相對比較複雜和籠統。 電商算是,O2O也算是。 滿足人生理和物質上的需求,哪裡能更快更好更便宜滿足物質需求,哪裡就會迅速獲客。 騰訊在電商領域出售易迅那一刻就已經代表了騰訊放棄了電商這類騰訊模式根本捉摸不透的奇怪玩意兒(我砸錢砸流量做不起來?why? 好奇怪)

騰訊引以為豪的流量製霸地位,正在被逐漸蠶食,也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

蠶食這點,大家都很清楚了。 越來越多的億級產品,在林立,產品正在多元化,網民也在多元化,下沉市場在蓬勃發展,然而下沉市場裡幾乎已經看不到騰訊的身影。 引用我曾經在公司內網上回复的一個問題:

“問題是:微信是否也逃不過產品的生命週期?”

我的回答: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先問兩個小問題:

1.現在大家都用微信來幹什麼?

我先說我的答案:我自己的使用場景頻次,給朋友發信息佔比80%以上、語音通話5%、朋友圈10%、微信支付公眾號等其他功能5%。

2.微信上你最常用的功能在未來5-10年內可能出現替代品麼?

不知道。 但至少目前沒有。

微信的用戶量和活躍度短期內應該還是穩坐龍頭。 因為熟人社交、即時通訊、獲取長期固定穩定的關係鏈都要靠微信,且沒有替代品。 就算有一天,出了一個新鮮的玩意兒,微信依然不會很快消亡,詳情可參照短信、手機電話通訊發展史。

所以,樓主的問題可能是:微信還能不能在各個領域制霸?

不可以。

  • 社交分享, 朋友圈VS微博
  • 內容瀏覽, 公眾號VS頭條
  • 短視頻, 看一看VS抖音
  • 支付, 微信錢包 VS 支付寶
  • 金融, 理財通 VS  螞蟻金服
  • 小程序, 不太知道小程序能解決什麼問題,但好像是個突破口
  • 生人社交, 微信VS陌陌
  • 社區, 公眾號VS豆瓣/知乎

簡而言之,微信在搶占了移動互聯網的通訊和流量入口後,在搶占移動端使用的各個細分或場景領域沒有利用好自己的優勢。 這樣就導致了微信注定成為露天廣場,所有人都可以在你這兒跳完舞就跑,而廣場本人,不知道怎麼辦,除了收取保護費……

所以我的結論是:

  1. 微信不會迅速衰退,長盛不衰。
  2. 但微信已經從移動端的產品生產力變成了移動端各大產品的消耗資源。

如果沒辦法利用移動入口去切合更多場景做出紮根的業務,結局似乎只能被輪,沒辦法輪別人。 做不了業務閉環,就為人魚肉了。 詳情見 :新媒體發家史、淘寶店主奮鬥史、微商成長史、拼多多崛起史。

引用這一段就是想讓大家從當前騰訊最自豪的產品微信入手去看,微信流量雖大,但已經成為別人的資源,是一個被消耗的資源,而沒辦法供養自己。 一方面流量在被蠶食,另一方面,手上的流量正在成為他人的嫁衣,更嚴重的是: 騰訊在產品上的突破越來越艱難。

無論是外界,還是騰訊內部,這都逐漸成為焦慮的根源。 騰訊未必沒有夢想,騰訊也許也有非常多美好的願景,只是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所以我說騰訊有沒有夢想,我們是無法揣度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 騰訊模式不再天下無敵。

當然,站著說話不腰疼,旁觀說風涼話的人從來都不缺。 與其討論騰訊有沒有夢想,不如整個互聯網都重新藉此機會重新審視一下自我。

連有錢有人有資源有流量的騰訊都沒辦法天下無敵,你們可以麼? 哪來的底氣去討論別人有沒有夢想?

你的夢想能實現麼?

還在花錢買流量?

還以為有流量有投資就能做好業務?

還以為產品只是做個app麼?

騰訊其實沒什麼問題。 能發展到今天,至少證明騰訊模式沒有錯。

我們來換個角度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不光是問騰訊,也是問每一個互聯網從業者,也可能是每一個互聯網產品都想問也每天在琢磨的問題。 而對於每一個產品狗來說,想清楚這個問題,至少知道產品以後想要不失業,除了會寫一句話需求和PPT以外,還能掌握些什麼才不至於總是被開發被用戶罵傻× (經常被罵,難受)。

回到騰訊今天面臨的困境,為什麼股價連翻受挫,為什麼最近騰訊的危機論甚囂塵上,根源上也就是在於騰訊模式已經不再強大的無懈可擊(但依然很強大呀~比大多數公司都強大,所以 先別操騰訊的心了)。

為什麼別人就可以成功,為什麼我們成功不了——頭條系在短短幾年時間連續創造出現象級產品。

(今日頭條字節跳動全球業務分佈)

頭條、西瓜視頻、火山、抖音、內涵段子、悟空問答,無一不成為現象級產品,可謂是高產似母豬。 為什麼流量不如騰訊,錢沒騰訊多的頭條,在短短時間內接二連三在內容領域能夠獲得巨大成功呢?

答案是—— 成熟的業務模式,成熟的中後台基礎。

這裡可能聽起來有點玄乎,我也一時找不到非常通俗易懂,一下子就能讓人接受的點去講述什麼是業務,什麼是中後台。 那就再囉嗦一點……

其實大多數人可能看待互聯網和分析產品的慣性,都還是停留在,某一個app上。

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早期,沒有成熟的模式和經驗可藉鑑,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先服務好用戶做好C側體驗,或者想出一個功能亮點,做點改變和 創新,就能獲得成功。 但是互聯網發展這麼多年了,技術上其實沒有本質壁壘,你能寫的代碼,別人也能寫,就算別人寫不了,也可以挖個能寫的人過來。

功能上也沒什麼壁壘,你有個創新的功能點,好的idea,抄過來大概也就1~2個月時間;交互和設計上同樣沒壁壘;流量是壁壘,但好像這個壁壘也沒那麼有用 了,微信封殺淘寶,淘寶依然越做越大。

那麼互聯網的護城河在哪裡——產品背後的那些看不見的東西,也就是上面的那個答案。

  • 產品和運營角度來說, 這個看不見的東西就是藏在產品背後的一整條業務生產線。
  • 技術和能力角度來說, 這個看不見的東西就是一整套錯綜複雜的中後台技術和工具能力。

什麼是業務?

不是銷售、不是貨品、不是傳銷。 開門見山,以內容產品為例(我對內容產品比較熟,以內容為例),一個內容型產品,app只是非常小的一個環節,它的背後是一整個內容業務生態。

從角色來看: 內容生產者、內容組織者、內容加工者、內容分發者、內容消費者。

從環節來看: 內容生產環節、內容引入環節、內容處理環節、內容組織加工環節、內容流轉環節、內容分發環節。

這每一個環節和角色又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想要將各個環節和角色耦合起來,形成一個能夠運轉的機器,又需要很多機制和規則。

從平台機制規則看: 創作激勵機制、賬號扶持機制、內容流轉機制、內容分發機制、內容互動機制、賬號體系、關注體系、分發體係等等。

對於內容這種強業務的產品來說,所有前端的產品或者功能點,只是各種錯綜複雜業務線的一個承載的可視化界面而已。

如果沒有活躍豐富的內容生產者,沒有豐富的內容,那麼產品界面做的再漂亮,體驗做到極致,對於內容型產品(業務型)產品而言,都是一個空殼。

如果沒有良好的內容流轉機制,沒有強大的內容分發體系,有再多大V大號,再多精品內容,也會入不敷出,用戶消費不了喜歡的內容,大V獲得不到有效的曝光和流量。

所謂業務,所謂生態,就是一個生產消費角色、生產消費鏈條、生產消費機制缺一不可的東西,任何一個地方玩不轉,這個業務型產品就能被人隨時打趴下。

這裡借用一張(我現在實在懶得畫了)我面試網易時的PPT(什麼拿這個說事兒,因為面試準備的材料不涉及核心機密,我總不能把阿里的拿出來也不能拿騰訊的呀 ),一個簡單的生態流轉圖,內容生產者、內容、用戶和app之間是相互作用,息息相關的。 這是一個錯綜複雜的業務鏈條,不是一個簡單的產品app。

(內容生產者、內容、用戶和app之間是相互作用)

什麼是中後台?

這裡先不說艱澀難懂的中後台技術框架和流程,簡單易懂的來說就是內容型產品,除了你能看到的app以外,背後還有很多配套的技術能力和工具產品。

從工具來講: 號主平台、審核工具平台、內容處理加工工具、內容管理後台、賬號管理後台等等,可能一個簡單的app配套的中後台產品和工具可以有幾十個甚至幾百個(例如阿里的生意參謀 、千牛、旺信、旺舖等等,你看到的只是一個淘寶APP)。

從技術能力講: 內容安全能力、內容特徵模型能力、內容推薦算法能力、以視頻為例可能還涉及各種轉碼、存儲、清晰度等等處理能力環節。

(內容流轉結構升級核心舉措)

從硬資源能力講: 機器、帶寬、性能等等一些我不太懂的東西。

這些整體都是一個中後台,支撐前端運轉的一些列配套產品、配套工具、配套技術能力。

中後台的概念是誰提的——阿里巴巴。 淘寶表面上是線上購物app,背後是物流系統、支付系統、供應系統、商家系統等等。

你也會發現阿里巴巴為什麼後端的業務非常強大,且不可動搖。 比如阿里雲、比如螞蟻金服。 其實這些強大的業務,當年就是在淘寶這個前端產品下催生出來的。

阿里一直的理念是:做平台。 什麼是平台,我記得我入職阿里第一天,阿里老闆跟我講的什麼是平台,是強健自身性能,服務好B側,驅動B側來服務好C側,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循環。 這和頭條又是不一樣的玩法,這個以後有興趣再展開。 包括阿里的菜鳥物流等等。

你會發現:阿里就是在做一個超級龐大的中後端業務和技術能力的帝國,藏在水面之下,卻無可動搖。 中國會有無數個拼多多,但只有一個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15年提出大中台小前台的戰略思想,我對業務和中台思想的啟蒙也是源於阿里巴巴的戰略設想。 阿里巴巴要打造強大的中台和後台業務能力,通俗說就是物流、支付、雲計算等等,這些能力是通用的,這樣再這些基礎服務之上。

前台業務,不管怎麼變,中後台都有能力支持,前台機動靈活,想做天貓想做淘寶想做新APP,就是個流量的事兒了。 商家、物流、支付、雲計算以及配套的商家端工具、系統、平台都是現成的。

回到頭條,這也就是為什麼頭條能在短期內孵化這麼多現象級產品頭條系的產品。

曾經和戰略諮詢部同事一起採訪了抖音、頭條的運營人員,抖音、西瓜、火山等整個頭條系產品,運用的都是同一套審核系統,同一套算法能力,甚至共享所有用戶數據。

整個底層、業務生態、技術能力都是同一套,都是共通的,想做幾個就做幾個,甚至運營經驗、市場經驗積累下來的套路打法,都是可以復用的。 只要有一個產品能成功,就能有千千萬萬個產品能成功,時間和資源問題而已。

這又回到騰訊模式上,摸著石頭過河,快速迭代,不斷模仿,靠流量堆積,在這些強大的基礎能力面前脆弱不堪。 只是抄個殼,然後用金錢和流量砸,已經不是唯一的方法,甚至可能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已經不是互聯網初期,很多產品其實在還沒做之前,就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論,就應該定好清晰的節奏和玩法,一步一步的往目標邁進,而不是看著C側數據倒推,永遠不知道 下一步該干嘛,永遠被用戶牽著走,要知道用戶數據和用戶行為是多變的! 需要抓到後面的本質。

互聯網發展這麼多年,早就沉澱了很清晰的模式和套路。 再靠C側體驗慢慢倒推,趕鴨子上架,你會發現,根本來不及,也做不起來,整個C側背後是個非常龐大的體系。

這也是為什麼凡是業務型產品,騰訊無一不是碰了一鼻子灰,騰訊微博、易迅、快報。 講句實話,支付寶淘寶的產品體驗渣到不行,但依然強大;頭條沒有爹沒有媽,沒有微信流量大腿,依然層出不窮的現象級產品。 這也是今天每一個創業團隊需要深思的。

連騰訊都碰灰了,你覺得你們能做的更好麼? 從這裡面,所有互聯網從業者需要改變的思維和方式在哪裡?

沒有配套的鐵軌,沒有路基。 花天價造了動車,造了跑車,也跑不了多遠。 把車賣給有跑道的人,是唯一的結局。

有根的樹,即使枝葉折斷,還能再生長。 健全發達的根基,能夠長出無數枝葉來——頭條系便是如此。

基於以上,無論你現在在做什麼行業,我建議重新理解一下這幾個詞:

  • 創新: 創新不是發明新功能
  • 業務: 業務不是搞銷售
  • 產品: 產品不是只有前端
  • 互聯網模式: 互聯網模式已經不再僅僅是打造極致體驗

沒有健全業務鏈條和生態的創新,就像概念汽車,只是概念,不能量產。

真正的創新不是發明,一個世紀能出一兩個偉大的發明已經是難能可貴了,所以不要對創新有太多美好的誤解,也不要因為這種誤解而放棄追求創新。

很多時候創新或者創造性思維提出的解決方法並不是大家都不知道,而是恰恰大家都知道,卻從來沒想過可以這麼去運用這麼去做,在當下環境能解決這樣的問題。

沒有健全業務鏈條和生態支撐的產品,就像手機模型,按鍵齊全,就是打不了電話。

 

作者:蘇青陽,公眾號:姑婆那些事兒(ID:gupo520)

本文由 @gupo 授權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坐擁資本和流量的騰訊不能談夢想,那麼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