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這幾天,中興被美國製裁一事鬧得沸沸揚揚,這家有八萬員工的公司,將可能因美國禁令而陷入休克狀態,根據《財經》報道,中興部分工廠已經停產。中興被美國製裁意味著它將缺少必要的元器件,特別是晶片。資料顯示,2
這幾天,中興被美國製裁一事鬧得沸沸揚揚,這家有八萬員工的公司,將可能因美國禁令而陷入休克狀態,根據《財經》報道,中興部分工廠已經停產。中興被美國製裁意味著它將缺少必要的元器件,特別是晶片。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晶片進口金額高達2300億美元,幾乎是排在第二名的原油進口額的兩倍,其中大部分晶片就來自美國,我國科技產業晶片受制於人已捉襟見肘。表面上看,中興是中美貿易戰的「炮灰」,實際上卻折射出中國科技產業在底層技術上的薄弱。
中國基礎科技亡羊補牢
不只是晶片,中國在許多核心技術上都受制於人。去年有則新聞很有意思《中國終於能造圓珠筆筆頭了,小小筆頭科技含量高》,中國每年生產400億支圓珠筆,筆頭卻一直依賴進口,中國企業終於可以製造出筆頭,有望完全替代進口產品。類似的還有高階航空發動機,汽車發動機、高檔數控機床、高階醫療器械、單反相機,都依賴進口,比如中國正在使用的高階醫療器械中:80%的CT高檔監視儀、85%的檢驗儀器、90%的超聲波儀器、磁共振裝置、心電圖機都是國外品牌。
如果我們將目光放回資訊科技產業,會發現對進口的依賴更甚,除了各種晶片外,許多元器件也依賴進口。一部國產智慧手機上,就有大量的元器件來自於進口,很可能是「美國的晶片、日本的鏡頭、韓國的螢幕和快閃記憶體」。軟體層面,不只是作業系統清一色依賴美國,甚至就連程式設計師開發App用到的各種程式語言、IDE(開發工具)、辦公軟體,可能都是來自國外。一部智慧手機,除了App和背後服務是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提供外,餘下的大都是進口,這跟我們能造出圓珠筆,卻缺乏筆頭製造能力,本質上是一回事。
中國基礎科技能力不足,有起步相對晚的歷史客觀原因,也與整個科研體制有直接關係。
從智慧手機、家電、汽車等行業的產值來看,中國已是科技大國,國家層面重視高科技產業,然而基礎科研投入還存在不足,2012年《科技日報》曾撰文指出,中國科技投入不斷增長,總投入量已位居世界第三,「科技投入的高速增長為我國科技實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基礎研究支出佔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例不足5%,遠遠低於世界主要國家15%的投入水平。
基礎研究缺乏投入,體現在社會機構特別是企業,普遍缺乏基礎研究投入的意識和意願。技術有其成長規律,從理論到應用有很長的週期,今天的基礎科技是五年前甚至更早前的佈局決定的。2012年,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在全社會研發投入中的比例佔到75.7%,但企業研發投入幾乎全部用於試驗發展活動,用於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投入比例僅佔3%,遠遠低於國際行業領軍企業20%以上的投入水平。
中國企業對於科研投入的態度,更傾向於應用型投入以期實現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不願意進行基礎投入,短期內這可能沒什麼直接好處。我國存在晶片這塊短板,一定程度是因為中國企業大都沒有意願投入所致,比如中國生產了世界上最多的智慧手機,然而進行晶片研發的巨頭卻是鳳毛麟角。Intel,2007年以來研發投入高達1096億美元,且幾乎都用於晶片研發,比華為、中興總體研發投入高出一大截,為什麼Intel晶片更強?顯然與持續高投入息息相關。蘋果很早就決定自主研發A系列處理器,讓其不再受制於人,也給iPhone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中興被制裁,給中國科技巨頭敲響了警鐘——據說華為已在增加元器件的儲備以防不測,這是不夠的,科技巨頭一定要亡羊補牢、舉一反三,在包括卻不限於晶片的核心科技上進行佈局,目前百度、華為、阿里等少數科技巨頭已在行動,在深度學習框架、資料庫、自動駕駛、通信技術上佈局。
哪些核心科技值得重視?
計算系統類晶片(電腦、手機晶片等)是資訊產業核心技術中的核心技術,做成可大規模商用甚至替換外國晶片的「中國芯」已是當務之急。此前,百度、華為已在晶片上進行佈局,其中百度今年2月投資了光學AI晶片初創公司Lightelligence,華為海思麒麟970率先應用NPU,在手機晶片中已屬於領先水平。與此同時,阿里在這幾天也宣佈要自主研發晶片Ali-NPU,同時全資收購晶片公司中天微。
強調技術驅動的百度一直比較重視基礎技術,不只是搜索引擎這個核心業務上擁有核心技術,它在2013年就在AI底層技術上進行佈局。在許多人看來,語音識別、影象識別、資訊流都是沒有什麼門檻的技術,誠然,確實很多網際網路公司都在做研發,每一家公司都可以做AI演算法和應用,不過都離不開底層框架的支援,深度學習框架相當於AI的晶片,是AI產業的戰略制高點。
美國科技巨頭早已在佈局,谷歌有TensorFlow,Facebook有Caffe/Caffe2、微軟有cntk,亞馬遜重點支援開源社羣的MXNet。中國只有百度自主研發深度學習框架PaddlePaddle並在2016年8月開源,這是中國深度學習框架的「獨苗」,百度能夠在AI技術上處於國內領先水平、與谷歌等巨頭角力的先決條件就是它擁有PaddlePaddle——如果百度基於TensorFlow研發AI去與谷歌競爭是不現實的。
目前,因為缺乏必要的資源支援和正面反饋,百度PaddlePaddle在國際開源社羣的活躍度一般,需要得到更多支援。去年,我國政府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將人工智慧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並提出:人工智慧產業要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而且要在2030年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經濟強國奠定重要基礎。而要做到AI世界領先就必須重視深度學習框架這個底層技術,PaddlePaddle需要更多支援,也需要更多科技巨頭加入到深度學習框架研發中。
核心通信技術同樣值得重視,即將商用的5G華為已經掌握核心技術,事實上,此前華為就是國內相對於重視核心底層技術的公司。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7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顯示,華為全球研發投入為10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811億元),高於蘋果的9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40.5億元),位列第6,其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高達19.2%(高於2016年的14.58%),僅次於高通、Intel、Facebook等少數巨頭,高出了BAT等網際網路巨頭一截。華為的研發投入主要用於通信技術、通訊晶片、移動晶片等底層技術,2017年,積體電路的國產晶片佔有率,除了通訊裝備,其他的基本都是個位數或者0,通訊裝備的通訊處理器、應用處理器和NPU,國產率分別為22%、18%和15%,華為功不可沒。
這幾天因為宣佈要做晶片使得阿里被很多人關注,此前其在軟體上已經實現了國產化,在雲端計算業務上實現去IOE(IBM、Oracel和EMC),有OceanBase、X-DB和Polar-DB等資料庫軟體,還有自主研發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作業系統飛天(Apsara),現在佈局晶片也算是水到渠成。
除了晶片、AI框架、通訊和資料庫外,中國基礎科技還有很多課要補齊,比如就以智慧手機為例,硬體元器件特別是快閃記憶體、螢幕、攝像頭等等核心科技,以及作業系統,都還需要強化核心技術。
科技巨頭要肩負更多責任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科技巨頭不缺資金,企業掌門人的態度決定了企業對核心底層技術的佈局策略,百度、華為和阿里重視底層技術研發,與掌舵者的態度有直接關係。
李彥巨集,在今年兩會就呼籲「國家應該出臺更好的機制促進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因為「基礎研究的週期長,通常不是三五年就能出成果的,因此對於企業來說,需要支援機制。」有意思的是,李彥巨集的例子就是晶片:「中國對晶片研究的投入程度還不夠,而晶片在人工智慧和網路安全中的作用舉足輕重。這需要很多基礎性的研究、長期的投入,無論是科研院所、大型國企還是民企都需要一個更好的支援機制來實現突破。」2015年李彥巨集就呼籲國家戰略支援人工智慧,實現彎道超車。提升綜合國力和影響力(後來AI戰略確實落地了),此後對自動駕駛又有類似呼籲。
任正非,一直都強調核心技術和底層創新,華為有著名的方舟實驗室,任正非會定期跟這個實驗室的科學家訓話。2012年任正非對內講話就表示,中國創新難是因為缺少創新土壤:
「科技也不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東西,一個理論從突破到構成社會價值貢獻需要二三十年。高通的雅各布突破CDMA的時候是60年代,真正貢獻價值是幾十年之後的事情。所以我們今天把心平靜下來,踏踏實實做點事,也可能四五十年以後我們就有希望了。」
馬雲,是網際網路大佬中最不懂技術的(一個說法是馬雲不大會用電腦打字),不過馬雲卻對外說過:「正因為我不懂技術,我比誰都支援技術,我老是覺得不懂的東西要出事。」去年在成立達摩院時,馬雲表示,「達摩院一定也必須要超越英特爾,必須超越微軟,必須超越IBM,因為我們生於二十一世紀。」可以看到,阿里不是因為蹭熱點才說要做晶片,超越Intel是去年就有的目標。
由於佈局底層技術短期內看不到效果,甚至未來可能都不會有業績上的回報,所以很多企業會將底層技術研發束之高閣,而是採取「拿來主義」,站在巨人肩上進行應用創新。然而事實證明,只有重視核心技術的研發,才能不受制於人——參考中興。更重要的是,基礎技術投入長期可以給企業創造意想不到的收穫。
正如遼寧大學學者王季所說「每一次重大的基礎研究突破都會催生一系列新技術、新發明,帶動新興產業崛起,促進經濟社會發生重大變革。」華為在通訊和手機業務上的大獲成功,百度搜索和資訊流、對話式人機互動、無人車等業務領先,阿里在雲端計算上與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並肩為「3A巨頭」也表明,在底層技術上的高投入終究會轉化為業務成果,最終體現在營收和利潤上。
放眼全球,巨頭已成為底層技術研發的核心力量,歐盟委員會的統計就顯示,全球前100大研發企業投資佔到整個2500強企業研發的53.1%,前50強企業佔40%。大公司不只是有充裕的資金和足夠的耐心進行短期內難以變現的基礎科研,還有產業轉化能力以及人才凝聚力。因此,不論是從社會責任還是戰略價值來看,企業特別是巨頭企業都應該加入到底層技術的研發中——不只是晶片。
4月22日,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也針對中興事件表態,在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馬化騰在演講時表示:「中國擺脫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只有科技這塊「骨頭」足夠硬,我們纔有機會站起來,與國際巨頭平等對話。」此前騰訊強調實用主義,先找市場場景再做產品,配套找技術,相信騰訊在技術佈局策略上會作出相應改變,比如強化底層技術佈局,像阿里巴巴那樣成立科研機構不是沒有可能。
中國基礎科技要如何突破?
貿易戰體現出,核心科技纔是未來國家戰略競爭的制高點,而要打贏核心技術大戰,關鍵憑什麼?
1、重視新興技術。
計算機或者手機晶片,我們去追擊落後幾十年的差距,很困難,但也要做,華為海思是後來者,現在華為手機用著也挺好。更要重視新興技術,比如百度重視深度學習框架,阿里重視NPU(神經元網路晶片),華為重視5G,都是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技術。計算機晶片、作業系統、汽車發動機等等起步晚的技術,我們只能也必須奮起直追,新技術則要吸取教訓,不能輸在起跑線。
2、重視社會力量。
過去承擔基礎研究的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但它們缺乏市場敏銳度和產業轉化能力,錯過了不少機會。所以,企業進行更多基礎研發投入就非常有必要;國家則要構建專利保護體系、提供足夠充沛的資源支援,不斷完善機制政策,營造良好的研發和創新氛圍,這一點已經有一些效果。2015年,中國科技部就明確要支援基礎研究,科技部部長萬鋼當時表示,「要支援基礎研究,引導地方大幅度提高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鼓勵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百度、華為、阿里等巨頭如今已經積極參與到國家級實驗室的共同建設中,政府-機構-企業聯動效應愈發顯著。
3、尋找超車彎道。
任何技術的孕育和應該都離不開市場環境,中國有中國的市場優勢,比如人口基數大,市場規模大,網際網路服務繁榮,結合中國本土市場優勢,就可以尋找到「彎道超車」的技術,比如中國有大量的使用者和資料,給AI技術提供了崛起的機會,再比如中國有新興的汽車市場,給自動駕駛汽車提供了超車的機會。
4、吸引高階人才。
技術的一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而技術的基礎就是人才,要搞好基礎科研就必須要重視高階人才的培養和引入,美國從大學開始聚集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同時營造了良好的科研環境,吸引了不少人才留下。前幾天有個段子,大概是說國外晶片專家紮在實驗室時研發晶片時,中國晶片專家卻要更多考慮房屋投資或者孩子上學,反映出技術人才特別是高階技術人才缺乏社會支援的現狀,因此社會要給高階技術人才更好的支援,同時吸引更多華人技術人才回國,或者讓海外高階外籍人才來華,在今年兩會上,李彥巨集的提議就是:
「在人才積累方面,中國應該吸引更多的外國人才,在政策上給予放寬簽證年齡限制、增強文化包容性,吸引國外人才來華做研究。」
中興被制裁或許會因為談判出現轉機,然而,恐怕也是極大讓步後的妥協,中國科技企業只有強化底層技術,有核心競爭力,纔不懼制裁,才能真正得到公平的貿易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