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外賣巨頭美團對陣餓了麼,背後是怎樣的一場商業博弈?

從零開始學運營,10年經驗運營總監親授,2天線下集訓+1年在線學習,做個有競爭力的運營人。 了解詳情

阿里巴巴前腳剛收購餓了麼,美團後腳就收購了摩拜,在這讓整個互聯網大為震驚的消息背後究竟是一場怎樣的商業博弈?

繼阿里巴巴以95億美元收購餓了麼不到兩天的時間裡,美團宣布以27億美金收購摩拜單車。

實際上不管是餓了麼還是摩拜,其收購的消息很早就被提前爆出,這次兩家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相繼確認被收購的信息,還是讓整個互聯網圈大為震驚。

這背後究竟是一場怎樣的商業博弈,我將通過此文來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外賣行業發展近十年,始終在瘋狂燒錢、瘋狂增長。

僅從融資角度來看,2015年之前,阿里巴巴主要投資美團,騰訊主要投資大眾點評。 二者合併之後,美團點評成為騰訊的囊中之物,從而使得阿里巴巴退出美團開始關注並投資餓了麼,早在2017年5月時,持股已達32.94%。 而這次收購之後,外賣市場則形成了美團點評和餓了麼兩大獨角獸抗衡的局面。

同為O2O的互聯網企業,外賣行業的盈利預期顯然比實體經濟要來的晚一些,但憑藉O2O獨特的商業模式,聚攏了龐大的用戶群體,衍生了眾多業務場景。

一、高頻的支付場景

2017年外賣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元大關,預計2018年將達到2430億元,覆蓋人群達到3.55億人。

幾乎阿里巴巴每一輪在外賣領域的投資,都有螞蟻金服的參與,可以看出外賣領域對於支付寶的重要性。

在微信支付的強勢競爭下,支付寶雖然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中佔據最大份額,仍然壓力重重。 尤其是在沃爾瑪與騰訊合作後,暫停了支付寶的支付功能。 如今,騰訊已成為美團點評的大股東,阿里巴巴即使是從支付領域考慮,也必須要切入外賣這個絕佳的支付入口,以加大佈局。

二、線上線下的聯動運維

2016年,中國在線訂餐用戶高達到2.56億人,2018年在線訂餐用戶規模預計達到3.5億人。

如此龐大的用戶需求,也造就了美團和餓了麼日均成單量達千萬單以上,而維繫每日訂單高頻的交易背後,實為線上線下的運維佈局。

一方面,外賣行業既要擴展線上流量通道,確保線上流量;另一方面也要打通線下渠道,維繫與地面商戶之間的聯繫和配送體系。

作為餐飲行業的衍生品,外賣行業一樣要注重對食品安全的考量。 相比購物,吃飯更是人生的頭等大事。

回顧以上兩點,雖然外賣行業的利潤願景遠不及預期,但未來發展前景不可估量,其可挖掘潛力是相當廣闊的。

三、阿里收購餓了麼,不止新零售這麼簡單

外賣作為本地生活服務生態圈的核心環節,擁有數億的用戶群體,了解當地的路線規劃,自然可以輕鬆的延伸至其他領域,例如快遞、生鮮、打車等等。

如此多的應用場景,也難怪行業巨頭一直有“覬覦之心”了。

阿里此次的收購行為,一方面是源於餓了麼與阿里近期提出的新零售理念契合。 通過餐飲外賣戰略升級到消費品外賣,同時搭配強有力的即時配送團隊,讓消費者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產品與服務,穩固阿里在本地生活服務業中的地位。

另一方面在於從外賣渠道切入,也體現了互聯網時代“流量為王”的本質。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一個觀點,得用戶者得天下。

作為流量輸入型的生態企業,伴隨流量成本的提升,即便是阿里巴巴等商業巨頭,都只能通過外部渠道去擴展和構建自己的流量護城河,擁有更多的用戶流量,以確保阿里生態持續、 穩定的發展。

四、美團反擊:27億美元收購了摩拜單車

這廂網民們正熱議阿里龐大生態的戰略佈局的同時,美團則是反手一擊,突然宣布以27億美元收購摩拜單車。

據藍鯨TMT報導,摩拜去年12月單月營收為1.1億元人民幣,但其每月僅營運支出就高達4億人民幣,單月虧損6.5億元人民幣。

舊股東放棄繼續支持,新資本不願入場,導致摩拜過去幾個月,一直在尋求獨立融資。 而後據說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的牽線下,美團、摩拜雙方才談妥投資入股事宜。

五、美團為何巨資鯨吞摩拜單車

面對如此巨虧的背景下,美團依舊選擇對摩拜以2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其背後既是對美團現有生態的補充,也是身後騰訊下的一盤大棋。

首先,此次收購對美團而言,是有利可圖的。

一方面是業務上的收益。 美團聯手摩拜擴充在生活服務領域的用戶市場份額,解決現金流問題。 另一個方面美團也從吃喝玩樂,覆蓋到衣住行的領域,為美團在其他領域的擴張埋下伏筆。

其次是資本收益,有了摩拜的加入,對美團整個集團而言,同步各個領域的發展,在未來IPO估值上,能夠帶來更大的資本收益。 到那時,“27億美元”對於美團來說也只不過是九牛一毛吧。

綜上所述,不管是美團還是餓了麼、又或是摩拜、ofo,說到底還是兩大商業帝國之間的博弈——阿里VS騰訊。

這也再次印證了我之前的想法:在整個互聯網體系中,如果一家企業只停留在一個垂直行業內,不能朝上下游延伸,不能“跨行業打劫”,企業自身就將非常危險! 不論阿里還是騰訊,近年來都在不斷地擴大生態體系,向其他行業快速滲透。

此外,真正的O2O服務平台,並非簡單的線上線下整合管理,而是對產業的升級、服務體驗的升級。 在遵循原有的產品鏈條及消費場景中做優化,抓住用戶痛點,將產業內資源有效整合起來,提高效率的同時提升用戶體驗。 可以猜想的是,阿里收購餓了麼之後,旗下高德地圖未來也許會接管其底層的路線規劃平台,優化外賣線路規劃,提升外賣送達準點率。

說了這麼多,還是要回歸到最重要的問題——流量。 互聯網公司的估值模型中,最為核心的指標就是流量,而流量的本質是用戶規模和用戶活躍。 量變才能引起質變,這也是為何巨頭們不惜重金獲取多維流量的根本所在。 在這個信息過剩、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如何獲取更大用戶規模,持續獲取用戶關注度,才是這個時代競爭的恆久命題。

國內如此,出海亦然。

 

本文由 @孫良Jedi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外賣巨頭美團對陣餓了麼,背後是怎樣的一場商業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