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海量信息時,我們該如何利用結構樹從下往上總結?
上一篇文章 《思路清晰的秘訣:結構化思維(自上而下)》 闡述了以下幾點:
- 結構化思維的原理;
- 結構化思維是什麼;
- 自上而下發散的栗子和應用;
- 發散結構的技巧。
接著上文,我們來看一下面對海量信息,如何利用結構樹從下往上總結。
一、
萬能的結構樹
自上而下發散,是將一個論點、一個問題作為根節點(A)向下分類發散,將大概念拆解為易解決的小概念。
從下往上總結,則是當你面臨海量信息(C1C2C3…),將這些信息分類概括,得出結論。 這適用於判斷他人邏輯、歸納信息等場景。
二、
總結的方法
第一步:找出事物的共同特徵
- 它們是什麼?
- 它們屬於哪個方面?
- 它們是否在某一方面具有相同屬性?
第二步:找出事物的共同結果
- 它們都導致了什麼?
- 導致的結果除了好的還有壞的嗎?
對於物理實體等非事件類事物,通常是不需要第二步的。
為了避免遺漏第二步,我們可以在找出共同特徵後問“ 所以呢 ”,得出事物的結果。
三、
舉例子
還記得上文中的小遊戲嗎?
這個分類的過程就是利用了方法1,找出事物的共同特徵。 它們是什麼? 蘋果、梨子、橘子都是水果,一下子就記住了吧~
人們對於同一分類裡的相似事物記憶會更深刻。
總結報告
小紅想總結一下今年的學習情況,她羅列了以下內容:
- 看了3本心理學的書;
- 參加了一個日語培訓班;
- 看了5本金融財經的書;
- 在網上買了一個管理學的視頻課。
第一步:找出共同特徵
看書:1、3,聽課:2、4。
第二步:找出共同結果
通過看書和聽課小紅在這幾個領域都學到了不少,但是小紅覺得聽課的效率更高,於是決定在明年的學習方式裡增加聽課學習的比重。
這種方法特別適用於學習總結、工作總結,羅列出所做的事,然後分類概括、評估結果,再作出調整策略,使自己進步更快。
假如你要向領導交一份年終總結報告,比起只陳述了做過的事情,再加上你的分類總結、優化方案,是不是會讓領導眼前一亮呢?
判斷邏輯
(1)聽不懂的本質
假如小明跟你說了一大堆話,每一句你都能聽懂,連在一起就覺得很混亂、聽不懂。 你聽不懂的原因,是因為你不知道小明想表達什麼,不知道他這段話的論點是什麼。
這時,你可以引導他說出結論。 比如:詢問他“這個事情導致的結果是什麼”、“所以呢”之類的。
(2)保持懷疑
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微博、公號、新聞等等,當你發現你被灌輸一個觀念時,就要保持警惕了。
我們首先利用下圖的結構樹,分析作者的論點、理由、事實是什麼。 再分析事實是否能推出這個理由,這些理由又是否能支撐這個論點。
比如:公號上很推崇的成功雞湯學,就是要努力、要拼。
我們利用結構樹來討論:
1)作者的論點、理由、事實是什麼?
論點:努力就會成功。
理由:努力會使工作時間更長。
事實:XXX每天只睡6小時然後加薪,YYY累到30小時不睡覺也要做方案最終升職,ZZZ打著吊瓶還要工作。
2)事實能推出這個理由嗎?
是的,犧牲休息時間可以換取更長的工作時間。
3)理由能支持這個論點嗎?
顯然不能。 就算工作時間長,工作效率不如別人,還是白搭。 這個論點的核心問題就在於——它將導致成功的因素單一化了,只強調了努力。
很明顯,成功的因素,除了努力,還包括:天賦、機遇、資源等。
該論點違背了上文所提的MECE原則。
以下是邏輯推理的干貨
(1)歸納法 :窮盡所有事物,推出一般規律
比如:銳角三角形內角和為180°,直角三角形內角和為180°,鈍角三角形內角和為180° 。 並且,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窮盡了所有三角形。 所以,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歸納法要符合MECE原則。
前文中成功雞湯學就不符合MECE原則,它並沒有窮盡所有導致成功的因素。
(2)演繹法 :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比如:大前提——知識分子都應該受到尊重;小前提——人民教師都是知識分子;結論:人民教師都應該受到尊重。
大前提要保持客觀事實,小前提中的事物是包含關係(知識分子包含人民教師),才能得出結論。
四、
如何訓練結構化思維?
(1)有效輸出,實踐應用
- 搭框架,寫文章。
- 找一個論點試著演講。
- 在思考問題時有意識地利用框架分散思維。
- 如果找不到框架,就羅列已知信息分類總結搭建框架。
(2)積累結構
- 積累知名理論結構;
- 搭建自己的結構樹。
知名理論結構,比如:商業模式畫布、營銷4P理論、馬斯洛需求原理等。 搭建自己的結構樹,即歸納出一套自己的方法論。 比如:我之前遇到一個事時慌亂無比,然後迅速做了錯誤的決定。
於是我搭建了這個結構樹:
所以以後我一旦慌亂,我就會告訴我自己,冷靜冷靜! ! 然後再依照我的結構樹進入下一步。
積累結構樹,有助於我們在發散結構時更快速準確。
結構化思維就介紹到這裡了,希望大家都能理解結構樹並加以運用~
另外,對於產品經理來說,結構化思維可以運用於需求優先級評估、解決問題、分析需求等多種途徑,核心是掌握這種思維方式。
作者:苒苒上升,公眾號:苒苒上升,互聯網金融產品經理,負責3億用戶平台
本文由 @苒苒上升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