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鐘會、鄧艾伐蜀的時候,劉禪面對突如其來的敵軍,選擇了投降,成為了無數人惋惜和詬病的事情。很多人認為,劉禪完全有其他選擇,比如移駕南中,做好長期戰斗的準備。而且實際在歷史上,面對突如其來的大軍,劉禪在和群臣商議的時候,也有很多大臣提出來投奔東吳,移駕南中的對策,那么劉禪為什么不采納呢?
首先,投奔東吳肯定是不理智的,因為去了東吳也是寄人籬下,而且東吳也打不過魏國,所以結局只會二次受辱,所以在這里就不過多討論了。
那么,去南中利用地勢防守,進行持久戰怎么樣呢?面對這樣的提議,時任光祿大夫的譙周這樣反駁到,打算南遷應該提早準備,如今事發倉促,人心難測,即使啟程可能還會出現突發的事故。
而且,南方反復叛亂,面對稅賦,抱怨不斷,只是當初迫于丞相諸葛亮的大軍威懾,才勉強投降的。如今蜀國君臣勢單力薄,再去南方諸郡進行統治,恐怕蠻人不能接納。
同時,這次魏國征伐志在滅國,所以即使撤退,也一定會被追兵繼續進攻,率領成都精銳的諸葛瞻都沒有辦法擊敗敵軍,在撤退途中,這些殘兵敗將又怎么能成功抵御敵軍呢?
即使到了南方,除了軍費,還有百官的各種用度,本來就貧瘠的南方承擔的負擔更大,他們肯定會造反,到時候內外交困,自己山窮水盡再投降,恐怕只會招來更多的禍患。
朝廷上沒有人可以反駁倒譙周,劉禪最后也被說服,選擇了投降。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譙周說的很有道理,而且基本都是事實。當初劉備圍攻劉璋的時候,僅僅開始圍城,就有不少官員選擇了投降,高官許靖居然想翻墻前來投降。雖然這一方面是劉璋不得人心導致的,但是寵信黃皓的劉禪受歡迎程度未必比劉璋好多少。而且投降魏國的好處又顯而易見,所以如果一旦開始撤退,途中肯定會有人趁機投降,而且說不定還會泄露很多機密,讓處境更加危險。
其次,南方諸郡,確實多次叛亂,王平、馬忠等蜀漢后期將領的工作除了北伐就是平叛,甚至統領禁衛軍被先帝稱之曰“能”的向寵還死于少數民族的叛亂。更關鍵的是,這些地方經濟落后,根本負擔不起蜀國君臣兵將的開支。所以即使僥幸南遷成功也只會自己慢慢崩潰。
現在很多人還會說霍戈。但即使霍戈再忠心,再有能力也解決不了問題。因為霍戈就是負責南中軍務的,他憑借武力摧毀了少數民族的據點和村落才穩定了局面。這一說明他的防區同樣面臨少數民族的威脅,還說明他要不就是和剩下的少數民族結下仇了,要不就是把人趕跑,自己轄區人口變少,生產力也降低了。而且他手下的軍馬數量也不多,面對魏國大軍,也是孤木難支。
如果你是蜀漢大臣,面對這樣的局面,你可以駁倒譙周,改變蜀漢的走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