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庭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說話的語氣。
不僅影響家庭的幸福,也影響孩子出門在外,為人處世的態度。
可以說,家庭溫不溫暖,看父母說話的語氣就知道。
很多家庭的矛盾紛爭,都是在表達上栽了跟頭。
有一次請幾個學生來家里吃飯,席間有個學生小心翼翼地對我說:“老師,真羨慕您一家,說話是溫柔的。”
我被他逗笑了:“不然呢?一家人說話要靠吼嗎?”
學生低著頭苦澀地說:
我家就不是這樣,我媽平時說話很沖,總是帶著刺。比如我被魚刺卡了,她就會說:“怎么這么不小心,吃個飯都讓人不安生!”
明明是一句關心的話,到我媽嘴里都能變成指責。所以我越大越不愿意與她交流。我爸媽也常常因為小事爭得面紅耳赤。
學生說完,其他的孩子也表示深有同感。
我們這一屆大人,學得最差的是說話這門課。
在家庭中,說話不注意語氣,總是用咄咄逼人的態度,說很多偏激的話語,惹來很多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微博上有這么一段話流傳甚廣:
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大多數時候,我們說的越多,彼此的距離卻越遠,矛盾也越多。
在溝通中,大多數人總是急于表達自己,一吐為快,卻一點也不懂對方。
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懂與不懂,不多說。心亂心靜,慢慢說。若真沒話,就別說。
良好的家庭,常常就毀于一句話上。
想要好好說話,語氣態度是非常關鍵的。
前幾天,看到朋友圈有個朋友轉發了一則臺灣的公益視頻,深受感動。
工作人員對幾組家庭進行了一次真實的測試,看看人們在語氣不好時,是怎么傷害到孩子和父母的。
印象很深的是視頻中反復出現的那句字幕:“因為有愛,每句話都要好好說。”
但事實是,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習慣了對父母出言不遜,對孩子口無遮攔,對愛人冷嘲熱諷,一不注意,就沖著最親近的人放肆。
后臺曾收到一位高中生的留言:
媽媽很喜歡諷刺我,這次月考考了98分,我真的很開心,我以為她也會高興,可是她卻對我說:“這你就要驕傲了?”我晚上忍不住偷偷地哭了,為什么她就不能好好對我說話?
中國式家庭,缺的從來不是愛,而是溝通技巧。
很多人說話中總是帶著諷刺、不耐煩、命令、否定、嫌棄、打擊的語氣,傳遞給家人的不是快樂和幸福,而是痛苦。
我有個朋友,說話從來不注意語氣,對朋友、對妻子、對孩子都是如此。
有次下雪,妻子不小心摔傷了,他趕到醫院一個勁地數落:
“為什么你總是這樣?”
“都說了下雪天讓你別出去,沒摔死你!”
“讓這么多人擔心,真是會添麻煩!”
如此傷人的話,把妻子氣得一把鼻涕一把淚,一言不發。
我們總是勸他別這樣說話,傷人,他卻不以為然:“我這人刀子嘴豆腐心,雖然嘴上刻薄,但我是好心。”
明明是關心,張口卻夾槍帶棒,身邊的人感受不到關心,相反,時間久了,越來越經不起這樣好心的打擊。
我很難認可朋友那句“刀子嘴,豆腐心”。
言為心聲,無論你的初衷再好,刀子就是刀子,它劃開的傷口實實在在。
好的人際關系,說什么話,用什么樣的語氣是很重要的,再好的感情,也受不住每天的尖酸刻薄。
刀子嘴真的沒有什么好炫耀的。
能注意控制自己的語氣,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不同的語氣所表達出的效果是很不一樣的。
孩子回家晚了,可以說:“回來這么晚,爸爸媽媽很擔心你。”
而不是 “下次再回來這么晚,就永遠別回來了!”
丈夫帶娃笨手笨腳,可以說:“已經不錯了,你經驗少,慢慢學就好了!”
而不是“你眼瞎了啊!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老人喜歡嘮叨,可以說:“媽,我過得很好,您別擔心啦!”
而不是 “媽,你可真煩,以后我的事你少管。”
你看,換一種表達方式,是不是聽起來舒服很多?
我始終相信,一個人說話的態度和語氣,比內容要重要得多。
說話語氣好了,家庭才能好。
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誰不想屈服于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