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教養?
無需提醒的自覺,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作者:每晚Claire
作家梁曉聲曾講過一件發生在他身上的事。
梁曉聲有一次到法國出差,他跟兩個老作家一同坐車到郊區。那天刮著風,不時有雨滴飄落。
前面有一輛旅行車,車上坐著兩個漂亮的法國女孩,不停地從后窗看他們的車。前車車輪碾起的塵土撲向他們的車窗,加上雨滴,車窗被弄得很臟。他們的車無法超過,因為路很窄。
他問司機:“能超車嗎?”
司機說:“在這樣的路上超車是不禮貌的。”
他正和司機師傅說著,前面的車卻慢慢停了下來,一位先生走下車,先對后車的司機說了點什么,然后讓自己的車靠邊,讓他們先過。
梁曉聲問司機:“他剛才跟你說什么了?”
司機轉述了那位先生的話:“一路上,我們的車始終在前面,這不公平!車上還有我的兩個女兒,我不能讓她們感覺這是理所當然的。”
梁曉聲說,當時他的臉滕地一下就變得通紅。這位先生的這句話讓他羞愧了好幾天。
沒有哪一條交通規則、沒有哪一條法律有規定這位先生必須做出這樣的舉動,他這樣做,完全是出于他本人的素質,出于他作為社會集體的一個組成部分,所具備的教養。
01
畢淑敏說,教養是衡量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一張X光片,臉面上可以靠化妝繁花似錦,但只有內在的健碩,才經得起沖刷和考驗,才是力量的象征。
這幾年,我們總喜歡說教養這個詞,但中國人最缺的教養,可能就是在公共場合能夠約束、規范自己行為的教養,也就是“慎眾”。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一些現象:
過馬路的時候,只要湊夠幾個人,人們便可以一起壯膽走,完全無視紅綠燈。
開車時,總會碰到有人隨意變道和強行超車。
坐火車時,經常出現嬉戲打鬧和大聲喧嘩而自娛自樂的“熊孩子。”
旅游外出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
這些現象的頻繁出現,無非是因為很多人抱著這樣的心態:
別人都在做,我為什么不可以,公家的東西不用白不用,壞掉對自己沒損失,有什么必要去愛惜呢?
誠如魯迅在《撕開社會的假面》一書中所說:
“龍門的石佛大半肢體不全。圖書館中的書籍,插圖需謹防撕去,凡公物或無主的東西,倘難于移動,能夠完全的即不很多。”
關心公共生活,呵護公共空間,對很多人來說,好像都很難做到。
還記得去年11月3日,那一條刷爆朋友圈的“杭州狗主人毆打年輕媽媽”的新聞嗎?
原本只是一個極其平常的傍晚,一位帶著年幼的兩個孩子(兒子6歲,女兒3歲)在小區散步的媽媽,卻遭遇了從天而降的一頓暴打。
兩個孩子被一只未拴狗繩的小狗追逐,孩子們非常害怕,一直轉著圈躲避。母親出于本能護著兩個孩子,朝著小狗不停地做驅趕的動作。
這時,狗主人跑過來了,雙方發生爭執,狗主人金某隨即將孩子的母親推至旁邊轎車引擎蓋上進行毆打。
路人好不容易將兩人勸分開,兩人怒氣未平,口頭上仍未停止爭執。
在路人離開之后,金某又沖回來,狠狠地把徐某推倒在地,將她打至骨折。
在公共場所不栓繩遛狗的做法,本就是缺乏公共意識的自私行為。
不僅不向被狗嚇到的孩子道歉,還去毆打孩子的母親,這是一個極度缺乏慎眾教養的人。
北師大社會學院副院長,朱紅文說:一旦進入到公共場合,就涉及我和他人的關系,涉及我的行為舉止對他人的影響。
人在社會上,我們可以做自己,但心里一定要裝著別人。
02
《管子》里講:倉廩實而知禮節。
現實是糧倉充實了,然而“糧食”在哪里堆放,卻成了問題。
2015年佛山唐園東三街5號樓發生火災,窗口冒出滾滾濃煙和火苗,路過的行人見狀趕緊報警。
報警后,消防很快就趕過來,卻因為小區阻塞,而耽誤了近20分鐘才抵達樓層下方。
原來是因為該小區屬于舊小區,消防車被亂停放的車堵塞而進不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屋里東西全部葬身火海。
像這樣因為缺乏公共教養而引發和擴大的災難,幾乎一直縈繞在我們身邊。
對公共資源肆無忌憚的占有,侵占的很有可能正是別人生命和財產的通道。
所謂公共生活,就是由無數個人生活構成的集合概念。
如果自己不主動維護公共秩序或公共文明,不對自己的行為做出約束,那么最后每個人的生活質量都會遭到嚴重破壞,這也要求每個人在公共場合中都應該做到“慎眾”。
因為,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03
看過這樣一個新聞,在貴陽大營坡,兩名農民工婦女從工地回來,到便利店買東西。
起初,兩人站在門口一直沒有進店,店員趕緊招呼兩人,“你們買哪樣?進來嘛,不怕得。”
兩人不好意思的說:“不了,鞋子泥巴太粘了,怕把地板弄臟了。”
“臟了再拖唄,進來,進來。”
“這樣吧,我脫鞋進去得了。”
話畢,一人把腳上的泥鞋脫了下來,赤腳進店,
另一人則站在店門口等待。盡管店員多次勸說穿鞋,但對方仍堅持赤腳。
薄伽丘曾說:“貧窮不會磨滅一個人高貴的品質,縱然你衣衫襤褸滿身泥土,骨子里的教養卻也讓人肅然起敬。”
一個人在公共場合的行為,很多情況下并沒有外辦的強制規范,也與學歷、社會地位無關,它更多的時候是一種根植于個人精神氣質里的教養有關,能夠體諒他人,尊重社會公德。
04
朋友曾和我講過一件事,我印象特別深刻。
有一次,他坐高鐵時,旁邊坐了位胖胖的中年男子。
上高鐵后,他在座位坐下,就把靠背放了下來,躺了一下。
然后,他突然跑到自己座位后面那個位置上,舉臂伸腿地坐了幾秒后,再次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在自己位置坐了幾秒后,又跑到后面位置去坐了坐。如此反復了好多次。朋友覺得有點鬧心,就說:“大哥,你能不能不要跑來跑去了啊?”
他回答說:“不好意思啊,我太累了,想靠著舒服一點,但我怕放低靠背會影響后面的乘客,所以想調整到一個合適程度。”
朋友說,那一刻他覺得這個大哥所有的舉動突然都變得異常可愛,因為他的行為是透露著人格的魅力,他是高貴的。
《青春寄語》里說:“教養不是輕易地從別處買來,貼在身上的調性,而是你本人的生命里側,皮膚底層,滲透出來的光彩奪目的情操。”
深以為然。
05
葉圣陶先生在教育子女要多為他人著想時,曾舉過一個例子。
一位父親讓兒子遞給他一支筆,兒子隨手遞過去,不想正好將筆頭交在了父親手里。
父親就對兒子說:“遞一樣東西給人家,要想著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筆頭遞過去,人家還要把它倒轉來,倘若沒有筆帽,還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類物品更是這樣,決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對著人家。”
真正的高貴不是寶馬香車,衣著光鮮,而是融化到骨子里的,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優秀品質和良好習慣。
正如哲學家莫爾在《烏托邦》一書里說過,金銀遠遠趕不上鐵的用處大,道理很簡單,為他人著想的人,即使自己給出的只是鐵,于別人來說也會成為金。
贈人玫瑰,自己的手中也必有余香。
任何時候都能做到換位思考,能夠以同理心去為別人著想的這一份善意,就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也是慎眾的教養。
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