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其實是一種可持續、可參與、可借鑑的技術扶貧新模式阿里巴巴蹚出一條技術扶貧路 人工智慧工程師為貧困戶養豬探索解決方案
原標題:阿里巴巴蹚出一條技術扶貧路
|
|
人工智慧工程師為貧困戶養豬探索解決方案。 (資料圖片) |
眼前這個叫薇婭的姑娘口才相當了得。
1月10日,河北師範大學真知講堂,在「淘寶直播年味中國河北脫貧專場」背景板前,薇婭自己調好了燈光、鏡頭,開始侃侃而談。在她的直播間前面幾米處,擺滿了土特產,那也正是她在直播裡賣的貨物——來自河北一些貧困縣的雞蛋、山藥、冬棗、香油等21種農產品。
直播中有個小插曲。正當大家聚精會神聽著產品介紹的時候,鏡頭裏出現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他滿臉笑容跟觀眾打招呼,叮囑薇婭「好好替農民賣東西」。這位直播達人也不負眾望,在短短兩個小時裡,銷售額接近600萬元,12款商品售罄,其中大名香油2萬瓶售罄,寬城板栗10秒鐘售罄,內丘富崗蘋果銷售超過20萬元。
這是一年前阿里巴巴宣佈5年內投入100億元成立脫貧基金後,其技術扶貧的一個縮影。一年間,阿里上千名員工進入了中國100多個縣,全力以赴扶貧。其中有數百人在鄉村待的時間比在杭州還多。
人工智慧養豬「豬仔產量節節高,智慧養豬步步穩」,「智慧養豬搞得好,漂亮媳婦娶得早」……四川宜賓市麻衣村養豬場外,刷著這樣的標語。標語上面都有「阿里雲ET大腦」字樣。
一開始,雷宗雄怎麼也想不到農村牆上刷的標語會跟自己有關。這位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生,是阿里雲的人工智慧工程師,從2014年入職開始,就參與到一個機器學習演算法平臺的研發,工作可謂「高大上」。
2018年初,他被分配到四川養豬去了。一同去的,還有20多位工程師。
「第一次出發去豬場前,總架構師慷慨激昂地說:”同學們,中國的養豬產業將因為我們而改變。”雷宗雄回憶,去了豬場,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豬場不像工廠,根本沒有完善的IT基礎設施和自動化的裝置,除了飼料可以自動化送到食槽,剩下的髒活累活基本全靠人工。要個無線網,沒有;要環控裝置介面,沒有;要安裝一個智慧感測裝置,拉電線、組網路、除錯中控裝置系統都得從零開始。「站在豬舍,我有一種很茫然的感覺。只聽見豬撞欄的聲音、風機轉動的聲音、打料的聲音……」
一個個看上去非常高階的方案,都被否定。
比如,讓機器人在過道里不斷走動,完成巡檢、清掃衛生、加料等工作,徹底取代人。誰想到試驗了幾個方案後發現,行走機器人根本邁不過橫亙在它面前的豬糞。
再如,他們試圖用無人機定時在豬場內起飛、巡邏,完成對每頭豬情況的盤點、記錄。誰料伸手就能摸到的房頂和凌亂的水線,又把無人機攔了下來。
最後,受「盒馬」外賣傳輸索道的啓發,工程師們自己爬豬欄,在豬場頂部搭建了一個滑軌,並在上面安裝了自動巡查系統。這套系統能夠實現對每頭豬資訊的幾乎100%的準確判斷,記錄它一天的飲食、運動、飲水、精神狀態、體型、產仔、斷奶等資料,也成為後續各類演算法的基礎。
這個探索過程,他們在豬圈裏待了整整3個月才完成。從那時至今,工程師們已經做了7套演算法,還在研究幾個新課題。最新實現的一套演算法是,基於母豬的行為資料,判斷是否發情或受孕成功。過去,這些在辦公室根本無法完成,只能靠人工去辨別。
雷宗雄還記得,有一次走訪,一個養豬戶因為一頭豬死了,鬱悶自責得幾乎落淚。他看了豬的死亡報告後發現,完全就是因為豬著涼了沒有及時診斷,最後病情惡化到絕食厭食,免疫力下降,一下摔倒後摔死了。「這些其實是有可能通過我們的技術提前發現的。」
被他們改變的養豬方式還不止於此。阿里的技術通過「釘釘」軟體開放給了合作的家庭農場,這其中不少是貧困家庭。以前,由於技術和資金問題,普通農戶養豬頂多養10頭左右。現在他們跟豬場合作,每戶一年可以養豬達500到1000頭,如果沒有疫情損失,可以拿到9萬元到18萬元不等的收入,一般能在3年內收回成本。
雷宗雄開玩笑說,他們是一群用程式碼改變傳統養豬方式的「豬豬俠」。
為扶貧寫程式碼
這群「豬豬俠」的扶貧故事並非孤例。網際網路公司以其技術實力到貧困地區施展,有著明顯的優勢。為扶貧寫程式碼,成為長期身處城市的工程師們的新課題。
運用過去面對數億使用者時的技術,解決一個貧困村莊具體而微的問題。看似「牛刀殺雞」,實則成果喜人。
比如,村淘和阿里雲的工程師們,在四川平武縣的大山裏,盯上了當地有著百年曆史的高山蜂蜜。蜂蜜本身品質非常好,但養蜜蜂太辛苦了。當地山區一帶容易滑坡泥石流,而公路只修到了海拔1500米左右的地方,剩下1000多米的海拔只能人自己爬上去。蜂農幾十箱蜂在高山上,想看看情況就要爬一次;到了冬天,怕蜜蜂凍死,還必須把幾十甚至上百個蜂箱背下山來,又危險又辛苦。
村淘工程師姚義海回憶,技術介入後,情況就好了許多。
蜂農最關心蜂群的健康情況,於是工程師們在蜂箱口安上紅外線探測,給蜜蜂計數,蜂農可以直接在手機上看到自家的蜜蜂有沒有變少,發現異常再上山;採購端關心蜂蜜質量是否成熟,於是他們就在蜂箱上安裝GPS和重量監測,前者定位蜜源是不是高海拔山區,後者根據蜂箱質量變化推算蜂蜜是否成熟;由於氣候影響花期和蜜蜂的狀態,於是配了能記錄天氣、降水變化的探測儀,未來還將預測花期。
一句話,用手機就能科學管理蜂場。技術逐漸成熟後,當地養蜂人輕鬆了,不少人開始擴大養殖規模。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經濟學教授何帆在總結2018年的專欄文章裡說,他感受到中國鄉村變化的一個細節是,「找不到工作的小鎮青年,成了當地第一批無人機飛手」。此言不虛。河北農村地區的村民,通過支付寶預約無人機噴灑農藥,一年可減少30%以上的農藥使用,節約90%的農業用水。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內蒙古巴林右旗,阿里雲IoT技術將一片貧瘠的土地改造成塞上江南,預計一年可以節省1550萬立方米的水,相當於1.5個西湖;陝西試點的「ET農業大腦」可分析果園澆水、施肥等資料;螞蟻金服用區塊鏈技術給農產品辦獨一無二的身份證,目前有四大保護區生態產品已可溯源;「釘釘」幫基層脫貧幹部提高工作效率,以陝西略陽縣為例,「釘釘」幫脫貧幹部減少了3/4的資訊輸入工作量,即減少超過50萬條資訊輸入。
創新技術扶貧
眼前放著一瓶黃色飲料,上面貼著「MA沙棘」標籤,這是沙棘汁。沙棘是古老的中國原生植物,果實中維生素C含量非常高。這瓶飲料背後是扶貧新模式。
2016年8月,螞蟻金服在旗下支付寶平臺上線公益產品「螞蟻森林」。使用者通過步行替代開車、線上繳納水電煤等行為節省的碳排放量,被計算為虛擬的「綠色能量」,用來在手機裡養大一棵棵虛擬樹。待虛擬樹長成,螞蟻金服和公益合作伙伴就會在相關地區種下一棵真樹,或守護相應面積的保護地,以培養和激勵使用者的低碳環保行為。截至2018年底,螞蟻森林全球使用者近4億,累計種植超5552萬棵,總面積超76萬畝。
花時間種了「樹」之後,使用者對於果實自然倍加珍惜。2018年11月19日,螞蟻森林平臺上線了首個生態經濟林樹種沙棘,一天時間內,314萬用戶就將超過2.35萬畝沙棘兌換一空。此後,超過2000萬用戶高度關注「可以吃的螞蟻森林」,提出數百種沙棘吃法、用法。
看似簡單的過程背後,其實是一種可持續、可參與、可借鑑的技術扶貧新模式。
可持續,指的是一種類似於雲端計算的底層能力。它投入大,時間長,短期效果不明顯,但長期影響深遠。可參與,指的是開放阿里經濟體的超級技術介面和平臺能力,連線阿里經濟體各單元、公益機構、商業力量、個人,將貧困地區、貧困人口連線入網際網路經濟的協同網路。可借鑑,是指脫貧基於網際網路和技術驅動,從脫貧專案中探索和凝練成可供參照的經驗、模式和方法論,供貧困地區因地制宜加以借鑑推廣。
「用新的技術重新塑造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要改變農業,改變農民,改變農村。」馬雲說,過去的農民不會用電腦,但是今天的很多農民有手機,而且今天的手機比以前的電腦要強大很多。他認為,上一代農民背井離鄉到城裏做農民工,今天的農民其實不需要離開土地,就可以賺錢養家。
過去一年,成為阿里許多工程師職業生涯最為奇特的一年。他們要研發的產品、要落地的應用場景,跟過去最大的不同是,他們要去理解農民最需要什麼,痛點是什麼,以及怎麼將看似高高在上的前沿技術與當地的現實條件相容,讓農民很輕鬆地上手獨立操作,並做好後續維修和護理。
同樣需要改變的是農民。用馬雲的話說,「過去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未來農民要面朝螢幕背靠計算,靠資料吃飯」。返回搜狐,檢視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