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懷化老年 | 八旬老人堅持攝影34 年用鏡頭記錄城市發展「腳印」

劉本暢在家中展示自己多年來使用過的相機、膠片等攝影器材

「 這張照片拍攝於2008年,是我個人首張辰溪縣城新老城全景照。」在位於辰溪縣農業局職工宿舍的家中,翻閱著從影34 年來的攝影作品,退休幹部劉本暢老人回憶往事仍歷歷在目,如數家珍。30餘年來,他拍攝的攝影膠片、數碼照片達10 萬餘張,內容涉及「三農」發展、城鄉建設、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等各行各業,在市級及以上30 餘家媒體發表過新聞、藝術圖片400 餘張, 為縣內60 餘家單位、20 餘個鄉鎮提供圖片資料3000 餘張。

今年80 歲的他,雖然已經退休20 年,但老人初心不忘,無論是城鄉各大小活動,亦或是節慶紀念等,依然能見到他的身影。老人說,攝影不僅是他的一個愛好,更是他的一項事業,「我會一直拍下去,用鏡頭為城市發展‘留下腳印’」。

出生於一個工人家庭的劉本暢,1959 年畢業於安江農校後,一直在辰溪縣的鄉鎮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接觸最多的就是農業和農民。平時,除了日常工作外,他還負責對外宣傳,向上級推介辰溪先進的農業技術經驗,並且一干就是25 個年頭。那時,農村使用相機的人還不多,劉本暢主要通過文字來宣傳農村和農業技術發展,同時對攝影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呈現的大多是農業生產、農事活動的場景,但許多畫面沒有被記錄下來。」

1984 年,劉本暢調進縣農業局工作,更加深了對農業農村工作的瞭解。那一年,他實現了自己多年來的一個心願,買下人生中第一臺相機,「這臺海鷗牌膠片機,當時花了99元,相當於兩個月的工資」。

劉老說,從那一年起,他開始接觸攝影。

雖然, 沒有任何攝影基礎,也沒有輔助教學工具,但他肯學肯專,不熟練就照著說明書一個一個學,對著相機一遍一遍操作。「那時候,我經常一個人背上相機走山串鄉,圖文並茂地記錄著基層群眾的生產生活。」從此,老人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

「城市見證著一個地方的發展。」進入新世紀,辰溪縣城建設日新月異,在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關心關懷下,劉本暢得以多次參與有關宣傳報道。無論是新老縣城建設發展,還是市民衣食住行的改善,或者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老人無不走在一線,其中許多作品多次被辰溪縣誌、懷化市檔案局、《懷化日報》《湖南日報》等單位、媒體採用,同時在辰溪縣慶祝建國50 週年、60 週年展覽中佔據重要位置,為考證城市發展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資料。

「他平時不捨得吃穿,唯獨在攝影方面捨得。」堅持攝影34 年以來,劉本暢老人很大一部分積蓄都花在購買相機、

膠片、鏡頭等攝影器材上,20多年來一直居住在70 平方米的舊樓裡。今年4 月,家人在給劉老過80 大壽時,原本計劃給他添置一些新衣裳,但他卻不樂意,妻子肖冬華知道劉老的心思後,就給他買了一臺數碼相機當生日禮物。這時,老人臉上才樂開了花。

年近耄耋之年,老人時常會有些病痛。但鍾愛攝影的他,無論是登高山、下溶洞,或者是抗洪現場,很多時候都是徒步前往,有時受傷住院,出院後的第二天就背上相機去取景,時常都是相機不離身。

因為心臟裝了起搏器,老人不能靠近磁場,今年70 歲的肖冬華自1998 年退休後,就成了他的「徒弟」兼「助理」,老人走到哪裏,她也會跟到哪裏。

「平時拷貝資料,多角度拍照等,我都在行。」

「2018 年是改革開放40 週年。40 年來,辰溪城鄉建設、群眾生產生活等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有幸親歷和見證。」劉本暢說,他用30 多年記錄著家鄉的變化,今後會繼續發揮自己的餘熱,為城市發展留下「印跡」。(記者 陳華榮 通訊員 楊娟)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懷化老年 | 八旬老人堅持攝影34 年用鏡頭記錄城市發展「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