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就要過去了,這些人,帶我們跨越不是2018,也不是2019,而是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人類進步與文明。
世間再無霍金
2018年3月14日,霍金逝世,享年76歲。
2018年隕落科學家中,最著名的便是英國物理學家霍金,被譽為20世紀繼愛因斯坦之後的天才理論物理學家。身患漸凍人症的霍金一生致力於引力與黑洞的研究,他最大的科學貢獻是和彭羅斯一起提出奇點定律,以及量子物理框架下的霍金輻射。此外,他還是全球聞名的科普暢銷書作家,代表作有《時間簡史》和《果殼中的宇宙》。霍金晚年還在不少影視劇中客串,扮演自己。
霍金生前最後一條微博:
2018.9.20
中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王夢恕去世
享年80歲
「出人頭地的目的是為了給老百姓辦事。
一個院士要是成天考慮自己,會被人瞧不起。」
他改變了中國近百年的隧道設計施工方法,堪稱「中國第二個詹天佑」。
作為中國「高鐵代言人」,王夢恕足跡遍布華夏大地,不僅常為鐵路系統被誤解而鳴不平,也敢直言鐵路體制的某些弊端,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有他參與過的鐵路與隧道項目。
他的一生有兩個心愿:一是我國鐵路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二是我國隧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為此,他把人生的所有精力都奉獻給了國家的隧道建設事業,致力於消解世界對中國高鐵技術的質疑,讓中國高鐵走在世界前列,完成心中的鐵路強國之夢。
而做工程,他一輩子也只奉行一個理念:就是要給子孫後代留下遺產,不要留下遺憾和災難。
2018.9.23
華裔物理學家「光纖之父」高錕去世
享年85歲
2018年與我們告別的還有「光纖通訊之父」——高錕。他在上世紀60年代的研究徹底改變了光纖領域,為信息時代奠定了技術基礎。他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工程師,看到了一個以光纖為媒介、通過光來連接的世界。2009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因其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做出突破性成就,授予其諾貝爾物理學獎。即便如此,他本人始終很謙虛。他在自傳中寫道:他的科學突破不是什麼「靈感突發」,而是來自多年的反覆實驗。
2018.10.31
中國著名材料科學專家陳創天去世
享年64歲
「立志成為中國科學事業的棟樑,
為中國科學技術趕上國際先進水平,
而努力奮鬥一生!」
我有國士,天下無雙。
陳創天帶隊合成的「KBBF晶體」,外形就像冰糖,只有硬幣般大小,但卻是晶元製造、激光制導甚至激光武器的核心部件。在各國下一代戰略武器的發展計劃中,均繞不開KBBF技術。因此,於國家戰略層面而言,KBBF技術是必爭的頂尖技術。這也使得我國在高技術領域第一次能對發達國家說「不」,並長期壟斷該領域長達15年。
但這一切榮譽的背後是陳創天拒絕國外的高薪聘請和晶體高價收購,以及長達幾十年默默無聞的奉獻。並不富裕的陳老,甚至還將夫妻畢生積蓄100萬元捐於神經科學研究,直至暮年仍舊心繫祖國科研事業。
2018.11.04
中國粒子天體物理和空間探測專家王煥玉去世
享年64歲
「我今天身體不舒服,對不起,
項目取得的成果沒有講完。」
耗盡半生心血,為國鑄「慧眼」,是王煥玉奮鬥40年始終信奉的使命。
自畢業後進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他便參與了神舟、嫦娥、天宮、悟空、慧眼等一系列重大項目。
為打破國外對航天技術的封鎖,作為項目總指揮,他常衝鋒在前,實地踏勘,忍受著高寒缺氧的惡劣環境,在過膝的積雪中繼續前進,始終嚴謹做人做事。
2017年6月15日,在他的帶領下,「慧眼」終於成功上天,實現了我國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零」的突破,這是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然令人悲痛的是,他留在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卻是道歉:「我今天身體不舒服,對不起,項目取得的成果沒有講完。」在合肥學術報告的講台上,他倒下了,卻再也沒能醒來。
2018.11.06
中國著名地震地質學家鄧起東去世
享年80歲
「著作等身探究大地震成就一代宗師,
青山踏破尋跡活斷層撐開一片天地。」
直到2018年住院之前,這位80歲的老人,依舊每天準時上班,儘管是周六日,也都時常加班。做了一輩子地震研究,他最希望的就是能減輕地震帶給人們的傷害。
地震的預測和模擬研究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目睹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的悲劇發生後,鄧起東更是廢寢忘食地投身於地震研究中。
夜以繼日地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動構造及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並系統編製了我國第一份經國家批准使用的地震烈度區劃圖,這也成了全國抗震設防標準。
他的遺囑也與普通人不一樣,隻字未提自己的財產、房產,留下的是一句「希望地質所越來越興旺」!
2018.11.07
中國港口和海岸工程專家謝世楞去世
享年83歲
「多年來,單位和國家乃至親人為我付出太多關愛,
我唯有不停地工作,才能心安。」
他的離去,令江河悲嘆。
謝世楞從事海岸工作40年,一生凝聚著中國知識分子「技術報國」的崇高品質,完成設計及研究達100多項,其中有國家重點及大中型項目40多項,奠定了中國海岸動力設計條件的理論基礎。
他所提出的直立堤前沖刷公式,曾多次在國際會議和刊物上被推薦使用,稱之為「謝氏理論和公式」;提出的淹沒情況下半圓型防波堤上的波浪力計算公式,則已在長江口整治工程中被採用,並取得有良好效果。
然為加快中國港口建設步伐,他絲毫未曾懈怠地加緊研究世界先進的港口設計成果,撰寫出70多篇學術論文。甚至在治療淋巴腫瘤的過程中,依然堅持科研工作,終生樂為「築港人」。
2018.11.17
中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程開甲去世
享年100歲
「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
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
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20世紀中期,量子力學的二當家玻恩曾兩次勸說他儘快把家眷接到英國來,但程開甲始終沒有答覆,毅然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和科研條件,回到一窮二白的中國。
「中國核司令」人們對他的尊稱,包括國家最高科技獎在內的20次國家獎項是祖國對他的認可。但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裡,為了給襁褓中的新中國築起堅不可摧的國防,程開甲甘願隱姓埋名,紮根在西北茫茫戈壁,於乾涸無水的惡劣環境中從事核武器研究。
如今,程開甲走了,23位「兩彈一星」元勛在世僅餘4位。但如兩彈一星獎章所凝聚的寓意,程開甲等先輩們所承載的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值得我們世代傳承。
2018.12.01
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
享年55歲
「要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中國的科技發展。」
泰斗級物理學家楊振寧曾評價他:「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作為楊振寧的得意門生,張首晟正值壯年就已了包攬物理界包括「狄拉克獎」在內的所有重量級獎項。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拓撲絕緣體的發現,使得中國科學工作者的工作走到了全世界的前沿。
2017年「天使粒子」的發現,更為整個基礎物理界和量子計算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
作為中科院外籍院士,多年來張首晟再忙,也一直積極地參與中國科研機構的合作,努力地使中國走向國際化,並通過投資把科技創新轉化為造福國民的產品。他曾笑稱,自己現在54歲,感覺人生才剛剛開始,要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中國的科技發展。
三言兩語無法道盡每位科學家不平凡的一生。在歷史長河、大國競爭中,八卦終會淹沒在時間洪流之下,以科學帶來的強大劇變才會真正佔據新聞頭條,獲得最大認可和關注。我們不能忘記的是他們不斷開拓創新的勇氣,以及科學探索的精神。不問身後功與名,數十年於一日,將畢生奉獻於科學事業的工作者,我們更應予以深切的關注,並致以崇高的敬意。於逝者,當沉痛悼念;於生者,更當倍加珍惜。在往後的日子裡,將眼球更多的關注在科研工作上的每位科學家。
文章來源於量子學派,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