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1978年10月10日,鄧小平在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新聞代表團時談到:「實現四個現代化,就要善於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先進裝備,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
1978年10月10日,鄧小平在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新聞代表團時談到:「實現四個現代化,就要善於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先進裝備,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
中國的大門第一次主動向世界開啟,「引進來」「走出去」,一批批商業嗅覺敏銳的大型外企,來到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史表明,外企不僅給中國帶來了資金和技術,引領了一次次的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還對中國相關產業的人才培養、管理經驗、企業公民、海外拓展等各個方面起到了培育促進作用,產生了正面的外溢效應。與此同時,中國這個大市場也激發了外企的經營活力和創新動力,彼此成就,相得益彰。
雖然BATJ和華為中興頻頻搶佔新聞頭條,但外企仍是中國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三大類企業(國企、民企、外企)中,從高質量發展的角度看,外企依然最具代表性。去年11月上海製造業外商投資大會發布的資料顯示,上海運營中的外資企業「以約佔全市2%的企業數量,貢獻了全市27%的GDP、規模以上企業60%的工業總產值、65%的進出口額和33%的稅收總額,吸納了超過20%的就業人數」。什麼是高質量?數字就是證明。如果你參觀過大型製造業外企的研發中心和生產線,就會感到他們對本土企業仍有很強的示範性。
恰逢改革開放四十年,秦朔朋友圈寫了一系列研究外資外企的文章,從上半年的《外資40年:說一句謝謝,道一聲祝願》到近日的《寶馬與中國:最經典的跨國公司本土化樣本解析》,從松下、AIG、百勝中國再到歐萊雅、通用磨坊、寶馬等著名外資品牌,我們用一個個親自調研、長期跟蹤的案例證明了外企的巨大貢獻,同時這些外企也已深度融入了中國市場,離不開中國市場。
今天案例的主角是一家百年製造業企業——世界工業與製造業巨頭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
GE早在1906年就在中國開展業務。1979年改革開放後,GE重返中國,是最早一批加入中國改革開放浪潮的國際企業。從初期的進口產品銷售,將先進技術帶到中國,到在中國興建工廠,設立合資企業,培養本土人才,再到攜手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經歷了一個從「引進來」到「沉下去」再到「走出去」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GE與中國本土企業的關係也從師徒關係逐漸變成了夥伴關係。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GE除了美國本土以外的最大單一國家市場。GE中國目前有超過2萬名員工,超過30家制造基地,在8個城市擁有研發團隊。2017年GE中國訂單量超過80億美元,本土採購額超過60億美元。
引進來——用先進技術夯實中國發展基礎
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百業待興,人民溫飽都是問題。面對棘手問題,與其閉門造車,不如先「引進來」。一邊引進,一邊瞭解當時世界的先進經驗,為未來打好基礎。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南方部分地區因為缺煤,且煤電廠建造週期長,「遠水救不了近火」,造成電力短缺,生產生活受到影響。怎麼辦?GE當時擁有特別開發的能燃燒重油的燃氣輪機。引進來,支援南方省份成為改革開放前沿。當時,CT等先進醫療裝置中國也相當短缺,怎麼辦?也引進來。
| GE90 發動機
進入90年代,中國與世界交往日益緊密,但當時中國航空公司的國際運輸能力比較欠缺。最快的解決方案,仍然是「引進來」。1992年,南航正式宣佈訂購10架以GE90發動機為動力的波音777-200飛機,成為亞洲首家GE90啟動使用者。1997年,南航波音777-200ER客機從廣州白雲機場起飛,經過13個多小時的不經停飛行,順利降落在洛杉磯國際機場。南航由此成為全球首家實現雙發延程跨太平洋飛行的航空公司,拉開了從一家區域航空公司向國際化一流航空公司轉變的大幕。
| 南航波音777-200
後續中國的許多國家級工程,比如90年代的三峽電站,新世紀開始時的西氣東輸、青藏鐵路,2003年開始的燃機打捆招標等,都引入了不少GE與其它外企的裝置。這些引入的裝置與技術不光解決了某個領域的難題,也讓中國人逐漸瞭解了整個行業的全貌,看到了前沿的方向。
| 青藏鐵路
中國是目前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包含41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這裏相當多門類都不源自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只是在若干門類中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很多產業門類都是從引進開始,逐步消化和建立自主能力的。外企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帶動了整個供應鏈的形成,這些供應鏈最後都演化為中國自身的產業能力。
時間不等人。想用幾十年時間內走過西方發達國家百餘年的道路,就要看得更遠,走得更快。而實現這一目的的捷徑,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沉下去——用本土經營參與中國經濟建設
中國開啟大門,深度參與世界經濟體系;而國際企業也應當「沉下去」。這就是「入鄉隨俗」,如同英語中的諺語, 「在羅馬,就要按照羅馬人的方式做事情(When in Rome, do as Romans do)」。
外企怎麼「沉下去」?什麼是外企的本土化?它可以是在中國的美式快餐店裏的米飯,也可以是地鐵裡充滿中國味的外國品牌的廣告。但更重要的,是企業一整套運營邏輯的變革——從在中國銷售,到在中國生產;從將國際經驗移植到中國,到根據中國需要量體裁衣;從海外空降老外,到培養中國本土人才。
GE中國三大戰略的第一條就是「全面本土化」。GE在中國的第一家合資企業是1991年成立的GE航衛醫療公司,現在醫療業務仍然是GE本土化的生動例證。GE全球三分之二的CT、二分之一的磁共振產品、五分之二的超聲裝置都來自中國。GE醫療在北京、上海、無錫、桐廬、天津五大生產基地不僅可以快速滿足不斷增長的本土市場,也可以滿足世界其它地區的醫療需求。
在「生產在中國」的基礎上,GE的許多新品研發也放在中國。在過去七年的醫療器械行業盛會——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上,GE釋出的50多款產品由中國團隊引領開發,不少產品不僅要適應中國實際情況,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創新。比如,GE醫療中國團隊主導研發的「資產雲管家」,可以讓一個不到十個人的裝置科管好一家大型醫院一萬餘臺大小醫療裝置,並能提高裝置使用效率,讓患者少排隊,醫生少加班,在世界數字醫療領域,也是有益嘗試。
2017年5月,中國第一款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型噴氣式幹線民用客機C919(俗稱「大飛機」C919)首次試飛成功。當時,C919搭載的發動機是GE和法國賽峰集團的合資公司的LEAP-1C。而其航電系統核心處理平臺來自GE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的合資企業昂際航電(AVIAGE SYSTEMS)。
| 昂際航電公司大樓
航電系統核心處理平臺是全飛機中最為複雜的系統之一。一架飛機完成自己的飛行,需要通訊、導航、顯示、飛行控制、監控等一系列系統的工作。而傳輸、彙總、處理各個系統間資料的就是飛機的大腦與神經,也是航電系統核心處理平臺的工作。
爲了研發這套系統,昂際航電集結了全球各地的航空專家,並協助C919機上其他系統瞭解和使用航電系統核心處理平臺。試飛前籌備最緊張的時候,昂際航電7×24服務團隊每天三班倒,吃住在中國商飛公司,一個星期只能回一兩次家。最緊張時,商飛與昂際航電員工日夜不停地上飛機工作,連續六天五夜,可謂「枕戈待旦」。
從上下幾乎全部為中國員工的秦皇島能源服務中心,到為中國員工和客戶提供領導力培訓的克勞頓維爾中國領導力發展中心,再到遍佈全國的先進機器人與智慧工廠,GE在中國「越沉越深」。當中國GE將中國的需要當成自己的需要,建立本地供應體系和生產基地,培養本地人才,在本地納稅,它事實上就是一家中國企業,而中國也能從其發展中獲得最多的益處。外企的發展和中國的發展是同頻合拍,互動共贏的。
走出去——用海外經驗助推中國企業出海
外國企業進入中國的時候,總會找一個本土的合作伙伴。在一個陌生市場,朋友的重要性從來不可低估。據人民網報道,一家國際軟飲料品牌作為舶來品在中國銷售時曾遇到過相當的阻力。是當時中方合作伙伴以「人民來信」的形式向中央領導澄清疑慮。這樣充滿時代特色的解決方案,是隻有紮根當地的公司才能想出來的。
| 巴基斯坦-必凱1180MW專案
現在,中國企業開展海外業務的越來越多。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海外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工程總承包)建設進入密集期。中國企業走出海外,面對未知,也需要一位懂得國際業務的合作伙伴。
在海外能源基建領域,這個夥伴就是業務遍佈全球超過180個國家和地區的GE。GE與中國企業合作承建海外EPC專案已有22年的歷史。中國早年援建非洲、南亞、拉丁美洲等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專案時,GE與中國就形成了合作雛形——GE提供關鍵裝置,中國EPC發揮成本優勢,中國政府提供國家保障的三方合作。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GE與中國EPC企業從合作進入嶄新階段——聯合市場開發、聯合投融資、聯合運營。目前,GE已同中國EPC企業合作向海外市場提供了140餘臺重型燃氣輪機、50餘臺蒸汽輪機、200多臺風機等裝置與諸多解決方案。這些專案不僅範圍廣闊,也不乏諸多業界明星工程,極具技術含量。從巴基斯坦到肯亞,從中東到拉美,從亞洲到非洲,GE在多箇中國EPC企業的海外專案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為中國企業能成功「走出去」貢獻了一份力量。
而且本著「源中國匯全球」策略,GE在海外EPC專案中正不斷地將在中國建立起來的實力和產能,向「一帶一路」沿線擴充套件。在GE參與的EPC專案中,「中國製造」的裝置比例不斷增加。例如,2016年9月,GE與中國電建集團合作贏得的尚比亞下凱富峽水電站專案,為其提供的核心及輔助裝置均由GE天津水電基地生產;而GE為中東首個清潔燃煤電廠提供的核心裝置及組裝服務也都來自其北重工廠和武漢鍋爐廠。
有過來人指路,比自己摸著石頭過河要好得多。外企在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跨國經營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渠道,這些寶貴的經驗讓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時候少走了很多彎路,並通過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拿下了很多單靠一方力量拿不下來的訂單,成功實現了互利共贏的良好合作關係,成了生意場上的好夥伴。
改革開放四十年,GE在中國從「引進來」到「沉下去」再到「走出去」的發展歷程,折射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在新時代,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一家不斷「走出去」的中國,不是不需要外企了,而是更需要高質量的外資。中國GE,因為和中國長在一起,數十年不離不棄,輸出了高價值,在未來,將會贏得更為廣大的發展空間,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投稿、內容合作、招聘簡歷:[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