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每個黑洞的結局,都是時空反轉、萬物無法進入的白洞?

倘若我們能觀測一個正在變成白洞的黑洞,那將是我們首次窺見量子引力作用。

圖片來源:ESA/V. Beckmann (NASA-GSFC)

黑洞,一個吞噬一切、讓物質有進無回的「巨獸」,已經為眾人所熟知。那麼在宇宙中,與黑洞性質完全相反、物質只能流出而無法進入的天體是否存在?一些天文學家認為,這樣的「白洞」不僅存在,它們還是黑洞的未來——黑洞中的時空將在某個時刻反彈,轉變為白洞。如果這個假說能得到證實,這不僅是人類首次直接觀測到量子引力作用,還可能為宇宙終極問題找出答案。

撰文 | Carlo Rovelli(艾克斯-馬賽大學理論物理學家)

翻譯 | 甘立

審校 | 吳非

永遠不要迷信教科書,即使那些書是偉大科學家寫的。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家獎得主史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在其著作《引力與宇宙學》(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中稱,黑洞的存在具有「很強的假想性」。他寫道,「宇宙中任何已知物體的引力場中都不存在(黑洞)」。然而,他完全錯了。幾十年前,射電天文學家就探測到了物質墜入黑洞時發出的信號,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目前,我們有很多證據表明宇宙中充滿了黑洞。

現在,這個故事或許在白洞中重演。白洞實際是逆向的黑洞,性質與黑洞完全相反。在另一本著名的教科書中,相對論巨匠鮑勃·沃爾德(Bob Wald)寫道,「沒有理由相信宇宙的任何區域與某個白洞相對應」——這仍是目前的主流觀點。但世界各地的幾個研究小組,包括我在法國馬賽的團隊,最近已經開始研究量子力學助力白洞形成的可能性。仰望星空,宇宙中可能也遍布著白洞。

時空反彈

之所以懷疑白洞可能存在,是因為它能揭示一個未解之謎:黑洞中心發生了什麼。我們觀測到大量物質盤旋在黑洞邊緣,之後墜入黑洞。所有這些墜入的物質穿過黑洞的表面(我們稱之為「事件視界」,標誌著無法返回的臨界點),垂直落向黑洞中心。之後發生了什麼呢?我們對此一無所知。

現代物理學描述引力的最佳理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黑洞中下落的物質最終會集中在一個密度趨近於無限的中心點上,我們稱之為「奇點」。這對應著現實的終結。在這一點上,時間自身將會停止,一切都消失在虛無之中。但這個預測並不可靠,因為愛因斯坦這一理論的適用範圍並不包括黑洞的中心。在這裡,引力變得異常強大,量子效應不可被忽視。要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需要引入量子引力理論。

量子理論常用來解決這類問題。在20世紀初,經典物理理論預言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的能量會呈螺旋式無盡下降。然而,現實世界裡並沒有出現這種情況。量子理論解釋了原因:能量的離散性阻止了這一過程。電子的能量只能以特定的量變化,並且它有一個有限的最低能級。

同理,量子效應也可以阻止在黑洞中心處的無限大密度,這是由時空本身的離散性所決定的。這種離散性被量子引力理論所預測,比如我研究的圈量子引力理論(loop quantum gravity, LQG)。在該理論中,不存在密度趨近於無窮大的無限小點。空間由獨立的單元(量子)組成,這些單位雖然小但是尺寸有限。墜入黑洞的物質可以被擠壓成超緻密狀態,稱為「普朗剋星」。但之後呢?之後,它們會像普通物質下落結束時那樣:反彈

但它無法在黑洞中反彈:黑洞內的物質只能向下運動,這就是神奇所在:量子引力讓整個黑洞幾何時空反彈也就是說,物質繼續穿過黑洞的中心點進入一個全新、獨立的時空區域。在那裡,不僅是物質,整個時空都在反彈——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白洞。

黑洞向白洞過渡的藝術圖。

圖片來源:F. Vidotto/University of the Basque Country

小球彈起時的軌跡看起來,就像球下落的場景在倒放。同理,白洞就像記錄黑洞的電影膠片在倒放。從外部看,白洞和黑洞沒什麼不同:它和黑洞質量相同,所以物體會被它吸引,並圍繞其轉動。但是,黑洞被視界包圍,通過視界的物質能夠進入但不能逃逸;而白洞被另一種視界包圍,可以通過視界逃逸,但不能進入。

由內向外

廣義相對論從理論上預言了白洞存在的可能性。白洞是廣義相對論方程的精確解。但長期以來,白洞一直被視為數學產物,而不代表任何真實的東西。就像過去的黑洞一樣,因為很難看到它是如何產生的。

然而,早在20世紀30年代,愛爾蘭物理學家John Lighton Synge就發現,廣義相對論方程的解只要稍作調整,就有可能使黑洞內部的幾何形狀繼續演化成白洞。量子力學允許這樣的調整。

那麼,白洞在哪裡呢?它會距人們很遙遠嗎?它由蟲洞連接,還是在另一個宇宙呢?不,我們不需要這些稀奇古怪的猜測。在未來,白洞會在黑洞所在的地方出現。根據愛因斯坦理論闡述的時空的特殊彈性,「中心的另一邊」很可能就在黑洞的未來。這很難想像,但結果卻很簡單:在生命的最初階段,黑洞是「黑色的」,物質落入其中;但在第二階段,在量子躍遷之後,它會變成「白色」,物質會被反彈出去。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存在這樣一個時刻:視界從黑洞視界變成白洞視界。在這裡,正是量子理論使得這一切得以實現,這要歸功於一個眾所周知的現象——量子隧穿(quantum tunnelling)。這是對標準經典物理方程的短暫性違背,即使在人們不期望出現強量子現象的地方,也可能出現這種低概率的情況。例如,量子隧穿是引起核放射性的原因。根據經典力學,被困在原子核內的粒子是無法逃逸的,但量子理論允許它穿過禁錮它的勢壘,從而輻射到原子核外。

圖片來源:Sam Chivers

隧穿需要時間。放射性物質在幾千年里保持著准穩定的狀態。同樣,黑洞的壽命也很長。根據經典理論,黑洞將是永恆的。但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證明了量子理論下黑洞會慢慢蒸發和收縮。當黑洞收縮時,其轉變為白洞的概率便會增加。到了某個時刻,轉變便會發生。再次強調的是,重要的是時空本身的幾何結構。它不是按照經典廣義相對論的方程演化,而是突然從一個黑洞的視界隧穿到白洞的。

但有個令人費解的地方。我們看到的黑洞有數百萬年的歷史,因此一個大黑洞需要很長時間才會隧穿到一個白洞。但落入黑洞的物質在幾秒鐘內便會迅速到達中心。它會以同樣快的速度再次反彈。若形成一個白洞需要很長時間,物質怎麼會發現自己這麼快就離開了這個白洞呢?

答案引人入勝。在廣義相對論中,時間是非常靈活的。我們知道,在海平面上,時間流逝比在山上慢。(前者離地球中心更近)靠近一顆大質量恆星或黑洞時,時間會減慢更多。這就解答了這個難題:在黑洞(或白洞)內很短的時間對應著洞外很長的時間。從外面看,洞的內部演化就像一次彈跳,但速度非常緩慢。觀測宇宙看到的黑洞(白洞)可能只是一些物體坍塌並反彈回來,我們從外部以誇張的慢動作看到它們。

這種設想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它解決了著名的黑洞信息悖論——我們期望信息在自然界中永遠不會完全消失,但如果時間在黑洞中終結,信息便會消失。解決方案很簡單:如果有任何東西最終反彈回來,消失的信息就會恢復。

準確地說,信息悖論比這要微妙一些。它源於一種普遍的觀點,即視界範圍限制了黑洞內部可能存在的不同構型的數量。如果可供選擇的構型過少,就會丟失掉墜入物質的特徵,信息也會丟失。

但我確信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它混淆了可以從外部區分的構型的數量,這些構型控制著黑洞的外部行為,而從內部區分的構型的數量則要大得多,這些構型甚至在視界縮小時也會增加。黑洞的內部可以很大,即使它的視界很小。這就像一個瓶子,瓶頸很小,但瓶子的容積可以很大。這樣的黑洞可以包含大量信息,這些信息後來由黑洞釋放出來。

所有這些為黑洞的生命演化提供了一個誘人的設想:在黑洞內部沒有奇點,沒有時空終結的地方。從外部看,黑洞不是永恆的。相反,在某個時候,黑洞會變成白洞,掉落進去的東西會逃逸。

看見白洞?

從理論上講,這個設想非常美好。這是否意味著宇宙中真的充滿了白洞呢?如果真是這樣,我們能看到它們嗎?

答案取決於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東西。可觀測宇宙中的大多數黑洞是由恆星坍塌形成的。這些黑洞都太過年輕,體積也太大,不可能已經隧穿到白洞——大的黑洞壽命更長。但大爆炸後不久,更小的黑洞可能在早期宇宙的惡劣環境中形成。這些原初黑洞可能已經隧穿成了白洞,或者正在變成白洞。但我們不確定它們的數量,這使得對當前白洞的預測變得不確定。

另一個不確定因素是黑洞的壽命。人們已經引入圈量子引力理論進行詳細計算,但這些計算依賴於近似,並不具有結論性。儘管如此,在蒸發時間限制下的最長壽命和量子現象出現所需的最短壽命之間,我們仍然有一個相當牢固的範圍。這使我們能得出一些初步的結論。

如果黑洞的壽命很長,那麼只有小型原初黑洞已經變成白洞。這意味著目前宇宙中的大多數白洞都很小白洞的尺寸最小只有大約1微克,或半英寸(約1.27厘米)人類頭髮的質量。

這種可能性很是有趣,因為這種尺寸的白洞相對穩定,它們可能是天文學家宇宙(間接)探測到的神秘暗物質的成分之一其他大多數暗物質理論都需要修改現有的物理學定律,比如預測有一類新粒子——超對稱粒子。但由於這些假想粒子一直沒有被探測到,人們對這些理論產生了質疑。

小型黑洞構成暗物質這種假說,除了已經確立的物理學(即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外,不再需要任何新的理論,目前的觀測結果也不能排除這種假說。如果這是正確的,並且我們已經觀察到了白洞,那麼它們就是暗物質!

強烈的信號

又或者,黑洞的壽命很短,那麼今天隧穿的原初黑洞應該和一顆小行星質量相當,並且可能會劇烈爆炸,大部分質量將以輻射的形式放出。這將釋放高能宇宙射線和微波或無線電波段強烈的脈衝信號。後者尤其引人入勝,因為最近我們已經用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類似信號:神秘的快速射電我們可能已經觀測到了白洞。

我們不能確認這些信號是否真的來自白洞,畢竟只有少量的探測結果,脈衝也可能有其他來源。但我們將在龐大樣本中尋找一個特徵:扁平的紅移。那些由距離遙遠、較為年輕的白洞發出的信號,其波長比距離較近、較老的白洞短。一旦收集到足夠多的數據,我們便能在高能宇宙射線或快速無線電脈衝中發現這種現象,也將獲得白洞存在的證據。

如果最終發現白洞存在的證據,這將使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前進一大步。這代表著人類第一次直接觀測到量子引力作用,從而為基礎物理學中最大的問題——理解量子時空打開了一扇窗戶。

最後,我有一個思辨的想法。我們的宇宙可能不是在大爆炸中誕生的:它可能是從之前的坍縮階段反彈出來的。這種可能性遵循圈量子引力和其他理論框架。宇宙反彈的量子機制類似於黑洞到白洞的反彈。現今宇宙暗物質中的普朗克白洞可能在反彈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如果是這樣的話,時空在反彈時的幾何形狀就不像傳統宇宙學所認為的那樣是均勻的,而是皺巴巴的,因為每個白洞都像是刺入時空幾何中的長刺。

這個事實可能與時間之箭的奧秘有關——時間為什麼只朝一個方向行進?時間之箭可能並非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是由宇宙的初始狀態的「特殊性」(即低熵)導致的。相反,這或許是一種透視現象,與我們觀察者的「特殊」位置有關:我們都在黑洞和白洞之外。

儘管白洞幾乎沒被探索過,但它的存在貌似是合理的。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一個白洞,但要知道,在發現黑洞之前,我們同樣也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猜測。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4032080-100-if-you-think-black-holes-are-strange-white-holes-will-blow-your-mind/

《環球科學》2019全年訂閱開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每個黑洞的結局,都是時空反轉、萬物無法進入的白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