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交通的載體轉化為文化的符號,承載了幾代南京人和中國人的記憶。27個月的修繕改造,南京城市攝影隊隊員劉曉光和薛曉紅,以十多萬張照片,全面記錄了這座文化符號精彩重生的過程。今天,「又見‘大橋’——慶祝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50週年暨大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交通的載體轉化為文化的符號,承載了幾代南京人和中國人的記憶。27個月的修繕改造,南京城市攝影隊隊員劉曉光和薛曉紅,以十多萬張照片,全面記錄了這座文化符號精彩重生的過程。今天,「又見‘大橋’——慶祝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50週年暨大橋維修改造工程勝利完工攝影作品展」在金陵圖書館開幕。
本次影展由中共南京市委網信辦、南京市交通運輸局、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設中心主辦,中鐵大橋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市檔案局、金陵圖書館、南京市攝影家協會協辦,南京釋出工作室和南京城市攝影隊承辦。
據悉,南京城市攝影隊是由南京釋出工作室組建。「南京城市攝影隊」現有51位專業攝影師,他們活躍在南京重大文化體育活動、城市大街小巷,用鏡頭記錄與傳播南京的改革發展、城市面貌和人文精神。此次展覽精選了兩位隊員130幅照片,綜合運用影像視訊、實物模型、科技互動等展陳手段,真實記錄了這座歷經滄桑又貢獻卓著的大橋維修過程。
2017年5月12日,南京長江大橋南引橋防護棚架架設在高空且不足40公分的空隙作業。劉曉光攝
2017年7月19日,工人在切割正橋鋼縱梁。 薛曉紅攝
2018年11月10日,玉蘭路燈安裝施工。 薛曉紅攝
南京長江大橋歷經27個月的修繕改造,大橋脫胎換骨的變化離不開建設者們精益求精的精神。劉曉光和薛曉紅二人守在橋上200多天,平均每隔三四天,他們就要跟著修橋人一同上橋,一鍋吃飯,爬防護棚架,鑽檢修通道,走遍了大橋維修的每一個作業面。他們跟蹤拍攝的每一張照片背後,都記述了一段有血有肉的故事。
「我們運用了空間、結構、燈光、場景、裝置等創新理念,編輯、提煉出具有可述性的作品。」本次展覽的總策展人蔣澍說。
「利用圖片之間的邏輯關係,通過空間和結構的調整,讓畫面有機的串成一組組故事。加上工人生活的影象與勞動的場景形成了極大的反差,使整個影展不再是冷冰冰的建設,而是更有溫度。」蔣澍介紹,展覽現場大量運用了裝置藝術,將大橋維修改造期間工人的安全帽、工作服、工具、油漆桶、圖紙等與圖片融合起來,再現大橋修繕改造的現場。30幅用燈箱展示的技術工人頭像使展覽具有震撼力,讓觀眾感受到工程技術人員的精神風貌。
2018年9月27日,正橋鋼橋面下層瀝青澆築施工。薛曉紅攝
2017年8月17日,蜘蛛人在進行南引橋T梁橋墩塗裝施工。 薛曉紅攝
2018年12月5日,大橋路燈及亮化進入除錯階段。 薛曉紅
開幕式上,兩位攝影師把影展中的所有照片無償贈給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設中心和南京市檔案局,為大橋留下一份檔案、一份記憶和一份牽掛。
據瞭解,此次展覽時間將持續到12月22日,每天參觀時間為9:00—17:00,市民可以免費參觀。影展現場放置了新大橋的照片,大家可以在展區內與大橋合影後現場列印照片貼上牆,留下專屬的大橋記憶。
版權宣告: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