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馬化騰與他的知乎之問

文章摘要: 馬化騰的提問已經變成了整個網際網路從業者也不怪馬化騰會對這個問題如此關心 馬化騰之前就說過

原標題:馬化騰與他的知乎之問

劉慈欣在《三體》裡寫到,要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在小說裡,這句話是危機紀年,人類技術爆炸之後在「大低谷」紀念碑上的警句。它提醒人類,在宇宙的深邃凝視中,任何歲月的痕跡都可以被輕易磨平。而在現實生活中,這句來自帕斯卡的話: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同樣包涵了對於生命和命運的哲學思考。

10月24日,騰訊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在知乎上提了一個問:『「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作為掌管了一家千億市值公司的掌舵人,馬化騰的忽然發問吸引眾多網友圍觀和回答,截止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幾千名網友貢獻了答案,既包括饒毅這樣的科學家,也有謝熊貓君這樣的知乎優秀回答者,更有大量普通使用者的參與和互動。我們也能從馬化騰提問中,窺伺整個網際網路進歷史程中些許奧祕。

從消費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

從蒂姆·博納斯·李按下鍵盤的那一刻算起,全球資訊網已經誕生了25年,在此之前,儘管計算機已經被廣泛運用,但全球資訊網的出現,實現了計算機之間的連線,可以這麼說,全球資訊網的誕生,真正開始為人類構建起一個虛擬世界,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網際網路。

從全球資訊網開始,網際網路正式進入了野蠻生長的時代,郵箱,個人遊戲,瀏覽器,基於X86架構的處理器以及各式各樣的早期網際網路產品的雛形,BBS,門戶,都開始誕生,網際網路進入了繁榮發展的20年。

而在1996年,也就是全球資訊網剛誕生不久,MIT教授,風險投資家尼葛洛龐帝就寫下了那本至今令人記憶深刻的《數字化生存》。他在這本書裡準確的預測了網際網路未來的形態,網際網路會影響我們工作、娛樂、學習,會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那個網際網路還不普及的年代,他像智者一樣,準確的洞察了未來20年網際網路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他在書中的那些預測,直到今天依然奏效。

某種意義上,這也是馬化騰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的原因之一。即便是千億市值公司的掌管者,在面對撲朔迷離的未來科技之路,依然會顯出困惑和疑問。

至於為什麼這個問題能夠引發強烈共鳴和思考,我覺得也是這個問題本身所具備的思考意義所在——在過去十幾年裡,我們處在的是消費網際網路階段,而在未來,產業網際網路的時代會到來,前沿科技和基礎科學的意義更加重大,如何抓住新的機會,這是連馬化騰都要思考的問題。

我們接觸到絕大多數網際網路產品,從抖音到頭條,本質是依賴的都是程式設計程式碼,也就是幾十萬行程式碼所構造的一個app環境,當然,要想成功的讓這個app執行,還依賴後端的伺服器,機房,頻寬等技術,但本質上來說,一個app的構造並不複雜。如今擁有數億使用者的Facebook,最早的雛形是一個大學校園裏選美的惡搞網站,能走到今天實屬不易,但這和科學沒什麼關係。

我們必須要清楚的意識到,絕大多數的網際網路產品,實際上並沒有多少科技含量,甚至和基礎科學完全不沾邊。在PC時代,大行其道的域名也好,站長也好,廣告也好,都是幾個程式設計師+幾個市場商務就能搞定的,PC時代繁榮了那麼久,本質上還是消費網際網路領域。

但到了當下的網際網路,網際網路越來越和基礎科學以及前沿技術掛鉤了,也就是說,基礎科學技術的比例和比重,會在網際網路產品越來越高,不論是區塊鏈,人工智慧,無人駕駛還是大資料,都需要一流的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去研究。

特斯拉和SpaceX其實就是很好的例子,特斯拉的使命是要取代石油燃料,讓整個汽車產業進入電力時代,這中間涉及到的前沿技術,無論是鋰電池壓縮,車載晶片,自動駕駛,快充技術,以及高精雷達,無一不和前沿技術相連線,並且需要大量的工程師進行反覆除錯和測試。

SpaceX更不用說了,發射火箭這件事,稍微有一個環節疏漏就導致發射失敗,後果是上百萬的損失,這已經遠遠超過網際網路程式設計師所能做的事情了。

儘管Facebook和snpachat依然火爆,但硅谷已經有這樣層出不窮的案例出現了,未來一定是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的時代,也不怪馬化騰會對這個問題如此關心

馬化騰之前就說過,『基礎科學是技術進步的基石。』而在2013年首屆WE大會上,馬化騰更是直言不諱的表示:『巨人稍微沒有跟上形勢,就可能倒下,巨人倒下時,體溫還是暖的。』馬化騰用這樣的比喻,來表達自己對於前沿技術和基礎科學的關注度。

知乎: 經典一問的時空握手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這被媒體總結為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作為兩彈一星的元老,為中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成就,而即便是在耄耋之年,依然不忘對於未來的關切。某種程度上,這也體現了他們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已經超越了他們生命週期的維度和尺度。

錢學森的提問和馬化騰的提問,雖然跨越了不同時代和行業,某種程度上,都是出於對未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正如錢學森的提問不一定有答案,馬化騰的提問,我覺得啟迪的意義也大於答案本身。

回到我們之前的話題,這並非馬化騰的主動提問,而是知乎策劃的網際網路洞見者活動,馬化騰作為知乎邀請的大咖,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我覺得,馬化騰的提問,比回答更重要,因為他讓我們第一次意識到網際網路大佬在思考什麼,疑惑什麼,以及關心什麼。

藉助知乎這個平臺,馬化騰的提問已經變成了整個網際網路從業者,對於產業以及未來的深邃思考。

這就不得不提知乎在其中的價值和連線意義:

知乎在幾個月前完成2.7億美元的E輪融資, 騰訊、高盛、今日資本均在投資方名單中,這也是知乎目前最大的一輪融資。這意味著知乎不但具備了豐厚的資本實力,並且在內容和資料上也取得了快速的進步——截至2018 年 8 月,知乎使用者數超過 2 億,積累了超過 1.1 億個回答,整個使用者群體以18歲到35 歲人群為主。

周源在融資公開信中說:『我們相信一點,在垃圾氾濫的網際網路資訊海洋中,真正有價值的資訊是絕對的稀缺品,知識──被系統化,組織化的高質量資訊──都還存在於個體大腦中,遠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知乎提供了一個產生、分享和傳播知識的工具,我們鼓勵每個人都來分享知識,將每個人的知識都聚集起來,併爲人人所用。』

從一個更廣闊的維度來說,知乎提供了一個平等的空間,讓大佬和普通人站在一起思考未來,生命,文明,甚至整個人類命運等巨集達的命題,讓我們意識到,在冷冰冰的宇宙中,個體的渺小,以及文明火種傳承的意義。返回搜狐,檢視更多

責任編輯: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馬化騰與他的知乎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