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文 | Origin
9月20日,由智東西聯合CAPE、極果主辦的GTIC 2018全球智慧汽車供應鏈創新峰會在重慶召開,大會邀請到來自學術界、整車企業、網際網路公司、汽車零部件廠商、電信運營商、自動駕駛新興公司、車聯網企業等智慧汽車供應鏈各領域核心公司30餘位專家、高管一同登臺,分享對智慧汽車最前沿的見解。
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副總裁何濤,在大會現場作了題為《智慧座艙的產業鏈現狀》的演講,對智慧座艙的技術維度、產業發展趨勢與挑戰進行了拆解。
何濤表示,座艙的智慧化至少涉及到基於影象、語音、視覺感知三方面的互動,在每個領域中都創造了新的產業升級轉型機會,而主機廠在智慧座艙的開發中會從原來的「需求提出者」,轉變為「深度參與者」乃至主導者。
▲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副總裁何濤
一、車載大屏將實現四大升級
何濤在演講中提到,隨著L2、L3級自動駕駛技術的逐漸商業化,司機越來越多地被從駕駛任務中解放出來,汽車正在變成車內司乘人員的生活空間。座艙的智慧化是大勢所趨。
從技術角度,座艙智慧化可以劃分爲三大維度:
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基於影象的使用者互動介面。
VUI(Voice User Interface),基於聲音的使用者互動介面。
CV(Computer Vision),基於視覺識別的互動及安全解決方案。
首先被討論的智慧座艙的第一個維度:GUI的進展。這方面最直觀的是車載螢幕的大屏化和互動多樣化。
何濤提到,現下車上的視覺化屏越來越多,螢幕越來越大,螢幕形狀等特徵也變得越來越豐富,而屏和屏之間互相有互動,屏和人有互動,屏和車上其它部件也有很多互動,這帶來了產業鏈轉型升級的四大機會:一是車規級、大尺寸、異形、柔性、有特殊需求的顯示介質(即螢幕本身);二是車規級、高效能的處理器晶片資源;三是定製化的地圖、導航需求;四是軟體快速迭代/OTA的需求。
在螢幕顯示介質上,已經發生的產業進化是螢幕由小到大。而另一個趨勢則是螢幕會從規矩的正方形,變成異形屏或者柔性屏。不過這一技術在汽車領域實現量產還需要一點時間。
在車規級大屏的主控晶片上,早年間要獲得滿足車規的高效能晶片非常艱難,市面上的晶片通常只能在安全和效能之間選擇一個。而近幾年許多注重效能的消費晶片巨頭如高通、英特爾、英偉達,都推出了面向汽車的一些產品。同時瑞薩飛思卡爾等傳統車規晶片巨頭,也都加快了技術迭代的步伐,
而在車載導航地圖領域,消費者的感知是傳統車載地圖難用,手機地圖好用。但小鵬汽車在研發中發現,手機地圖一旦放上車,就會出現很多適配性問題,比如介面和顯示資訊出現錯誤。
何濤表示,車載導航地圖領域「正確開啟方式應該是我們和一流的地圖導航廠商一起做一些深度定製化開發」,同時地圖廠商給主機廠留下二次開發的介面,以便於後者去適配UI介面、進行資料收集以及後續開發。
他認為,未來的趨勢是地圖導航廠商和主機廠之間進行深度繫結合作,開發定製化應用。
在涉及OTA與快速迭代需求的汽車儀表上,何濤表示,常規儀表軟件開發是車廠向供應商提需求,開發由後者完成,一次開發時間通常在三五個月。而在座艙智慧化後,軟體迭代速度會大大提升,「三天變一次UI,半個月變一次軟體顯示介面」,傳統開發模式難以適應。
因此,未來可能的產業變化是開發方式演變為——主機廠做軟體及系統架構,供應商提供底層軟體與底層的硬體。主機廠完成資料收集,在車輛交付後,也能根據消費者的習慣通過OTA升級一些個性化功能。
二、語音互動需突破三大核心技術
智慧座艙的第二個維度,基於語音的互動,是影象互動的有效補充,在司機開車時,這是比較理想的互動方式。但何濤提到,車內座艙的語音環境相對特殊,有各種各樣的噪音(風噪、動力系統、人聲等)干擾。爲了保證車內語音互動的效果,有三個核心的技術需要加強。
首先是聲源定位技術。聲源的定位會直接影響到語音互動的結果——比如,究竟是司機還是副駕駛的人在發出指令,可能會造成完全不同的功能滿足,此時便需要準確的聲源定位。
其次是主動、被動降噪技術。在這一技術領域,小鵬汽車在硬體上發揮供應商的能力,同時自身在軟體上進行濾波、降噪處理。
最後是ASR(自動語音識別)/NCR(自然語義識別),這些技術會使用到神經網路以及自學習,會隨AI的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對於語音互動帶來的產業升級機會,何濤在現場舉了一個例子:一家傳統的座椅供應商,在頭枕上內建了一個定向拾音的、帶主動降噪功能的麥克風,這樣其頭枕就同時解決了聲源定位和降噪的問題。
三、車內攝像頭保障自動駕駛安全
智慧座艙的第三個維度是基於視覺的主動安全解決方案,其功能的直接承載是一枚面向車內、能夠進行駕駛員面部識別與動作識別的攝像頭。
智慧汽車朝向車外的攝像頭主要使用者感知環境,實現ADAS/高階自動駕駛;而朝向車內的攝像頭主要「感知駕駛員」,形成主動安全保障的另一重保障。
何濤表示,L2、L3級自動駕駛走向普及時,必然要通過車內攝像頭等感測器裝置來實現更加智慧的控制。因為系統需要時刻監控司機的狀態,以便在自動駕駛特殊場景下及時向司機移交車輛控制權。小鵬汽車為此專門搭建了一個團隊負責這一技術工作。
何濤回憶到,車內攝像頭與車外攝像頭功能區別很大,因此供應鏈和產品形態也有較大不同,2015年小鵬汽車開始研發車內視覺攝像頭時,也未找到合適的供應鏈資源——車內攝像頭需要紅外線發射裝置以滿足暗光環境識別,早期很難兼顧產品大小與功能。後來小鵬汽車與產業鏈上的頂級供應商合作,才把其尺寸做小、視覺效果上隱藏。
此外,與車內視覺感知配套,方向盤上也有一些觸覺反饋技術,來監控司機對駕駛的關注度,以及一些非介入式技術來感知司機手上的化學元素,從而判斷司機的健康狀況。
四、座艙智慧化三大關鍵趨勢
演講最後,主管小鵬汽車供應鏈的何濤,負責打造小鵬汽車首款量產車G3的「AI座艙」,作為一個智慧座艙的實踐者,他分享了眼中智慧座艙領域的三大挑戰與趨勢。
第一,供應鏈的合作模式會發生很大變革。產業早期的」主機廠提需求-供應商滿足-主機廠驗收「模式,會變成主機廠和供應商之間進行合理的分工,主機廠在某一個技術緯度上進行很深入的參與或者是主導。
第二,車艙內的控制中心會變得一體化。在自動駕駛技術中,有一個域控制器,所有的感知、決策和執行這樣的演算法都放在這一中央控制器裏面來執行。在智慧座艙這個語境下,包括聲、光、攝像頭等各方面的控制與決策都會由統一的控制器來處理。這樣一方面可以讓決策變得更靈活,另外一方面也會降低成本。
與之配套的車載乙太網等車內高速通訊網路也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第三,消費級晶片產品和車規級晶片產品之間的效能會縮小。消費晶片巨頭滲入汽車行業,傳統車載晶片巨頭在刺激下也加快產品效能升級的步伐,以適應越來越高的軟體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