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自然
(d2ziran.com)
是一個專屬匠人的推廣平台
「
冰冷的手中,艷麗的酥油花不斷生成。
」
文末有驚喜
在古老神秘的藏族地區,有一種盛開於冰點的奇異之花,當地人用藏語稱之為覺安欽巴,而我們叫它——酥油花!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進藏和藏王松贊干布完婚時,帶去釋迦牟尼佛像一尊,供奉在大昭寺內。按照佛教禮儀,敬獻於佛像前的供品需要有鮮花、果品、凈水、明燈、熏香、塗香等六種,亦稱為「六供」。但時值冬日,「六供」中的鮮花無處覓得,藏民們只好用酥油塑成花朵供奉在佛像前。後來,
酥油花成為了一種當地特殊形式的雕塑藝術。
酥油花雖名曰「花」,但其題材多樣,形象各異,佛教故事、歷史故事、人物傳記、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佛像和人物形象等均可成塑,類似於國外的臘像藝術,就連江澤民主席也曾點評:「我到過英國蠟像館,我們的酥油花與英國的蠟像比毫不遜色,應當大力宣傳。」
青海西寧的塔爾寺被公認為酥油花工藝水平之最高,而且已經遠超酥油花發源地西藏,酥油花也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之一。
很多國內外的藝術家都聞名而來,不顧高原反應想要一睹這由僧人創造出的獨具東方特色的藝術瑰寶。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每一件神奇美麗的酥油花作品,都是藝僧們在冰冷的雪水中受盡無數次煎熬換取而來的,只有經過對它塑造工序的深入了解,才知道其中融入的心血有多麼的真實。
酥油花在發展中形成了浮塑和立塑兩類。浮塑形似浮雕或半立體狀高浮雕彩塑。立塑即立體鏤空彩塑,在形式上有單塑、組塑之分。
最大的酥油花以350多個人物形象演繹著生動曲折的佛教故事
,氣勢恢宏,內涵豐富,
30多名藝僧耗時60多天、耗油3600公斤才創作完成。
一般來說,農曆10月15日到正月15日(高原最冷的月份~)是藏區約定俗成的酥油花塑造時間,其塑造工藝繁複奇特,繼承了藏傳佛教藝術的
精、繁、巧
的特點,大致上要經過五個環節。
首先是敲定主題。
寺院中誕生的酥油花大多與佛教故事有關,主題由相關藝僧共同商量後擬定,經專僧交由寺院高層審核,經過審核批准後,藝僧們才能正式著手準備。
然後是綁紮基本骨架。
根據審核通過的主題精心構想和巧妙設計,使用軟革束、麻繩、竹杯棍子等材料工具綁紮成大小不一、形態迥異的”骨架”,即塑造出酥油花的基本模型。
其次是塑造形態,即”做胚胎”。
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直接將去年的酥油花和草木灰糅合在一起反覆捶搗,直到出來的黑色油泥彈性好又富有韌勁。再將黑泥嫁接到基本骨架上,粗糙且準確的塑造出酥油花造型,其塑法有點像麵塑或泥塑。基本形體做好後,用掌尺進行尺寸上的衡量,在整體的結構比例上做修改,以及對各個物體姿態做更精準的調整,審定後,這個環節才算結束。
再次是”敷塑”
,塑造的第二道原料是在加工成膏狀的乳白色酥油中揉進各色礦物質顏料,調和成五顏六色的油酥原料,仔細地塗塑在做好的形體上,有的還要用金、銀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
酥油花在色彩上都極為絢麗吸睛,唾手可得的大眾化顏料不能體現僧眾們對佛祖的滿腔赤誠,也是極為不嚴肅的態度。青藏高原的人世世代代與大山為伴,獲得神山的護佑,只有從名山大川中獲取的顏料,才是上等的供品。
所以
酥油花的顏料最終取源於各種寶石
,其中有些是和商人交換來的,有些是去山上親自採挖的,這些異彩紛呈的寶石經過工匠的千錘百鍊,研磨成了豐富多彩、無比精細的顏料。
紅色,取自瑪瑙;綠色,取自翡翠;白色,取自珍珠;黃色,取自黃金;黑色,取自地下深處的木炭;藍色,取自孔雀石……
但是顏色的問題解決了,卻還存在著更加迫在眉睫的問題:人體的手是有體溫的,而且為37℃左右的恆溫,用手觸摸酥油膏、拿捏酥油膏,酥油不就漸漸融化了么?總不能去冰窖里或是搬到雪山裡去塑造酥油花吧?
而這其中的「真相」即便沒有那麼的誇張,卻也是相差無幾。
深入骨髓和血液的信念能夠戰勝一切困難,藝僧們為了避免酥油胚料在塑造的時候融化變形,特地
將寺內作坊的溫度控制在零度
,除此之外,他們在塑造酥油花的過程中,身邊會放有一個水盆,裝的是從湖泊里挑來一擔擔冰冷刺骨的雪水,只要
將雙手時不時的浸入雪水中,讓體溫一降再降,直到手臂、手掌、手指的溫度接近冰點:零度,
酥油胚料便能任雙手捏塑而不融化變形了。
原本體溫正常的雙手在接觸零度冰水的那一刻,整個人都會不由自主的顫抖起來,溫熱的血管彷彿被注入強力冷卻劑,血液的流動變得極為緩慢,寒氣從指尖到手掌,到手臂,到胳膊,繼而是心臟這般縱深推進,血管明顯的萎縮讓刺痛感也愈發加劇,寒氣進攻了心臟後,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會受到影響,膚色變紅,嘴唇發紫,寒顫的信號無處不在,所以藝僧們每將雙手浸入雪水一次,要好一會才能讓肢體和大腦重新投入塑造中。
不過,在強大信念的支撐下,藝僧們沒有一個是半途而廢的,更沒有人因為冰冷的刺痛而尖叫和大喊,為了讓周遭的溫度不發生變化,他們甚至不會隨意走動、發聲,所以偌大的作坊里,除了有細微的雕塑動作和雙手入冰水的顫抖,其他一切都安靜的就像失去了生命的跡象。但凡親眼看到這個過程的人,都很害怕在成功塑造出酥油花之前,藝僧們倒先成了一座座塑像了。
“敷塑”的整個製作過程十分艱辛,藝僧們的手都長滿了凍瘡,但
他們一心向佛的虔誠和對藝術至美的追求,全然超越了肉體上的痛苦,冰冷的手中,艷麗的酥油花不斷生成。
最後一道工序是”裝盤”。
將塑造好的酥油花按主題設計的總體要求。用鐵絲一一安裝到位。固定在幾塊大木板上或特製的盆內,高低錯落有致,件件立體懸空,觀賞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瞻玩味。布局成單一的花卉圖或整幅的故事畫面,俗稱”酥油花架”。
展出時,”酥油花架”會用高桿立起,最高可達十幾米,人們在下以仰視角度觀看,更覺佛法莊嚴,寶像生輝。一座大的花架上,往往要塑造幾十個、甚至一二百個人物組成的故事畫面。其中菩薩金剛端坐安詳,飛天仙女身姿綽約,花鳥蟲魚栩栩如生,人物神形兼備,亭台樓閣金碧輝煌,整個畫面繁而不亂,絢麗多彩,令人嘆為觀止。
彌足珍貴的選材和顏料,加上藝僧們嘔心瀝血、精益求精的塑造工藝,讓每一件酥油花作品都擁有了不可估量的價值。
為了鼓勵競爭和藝術同構,讓酥油花「百花齊放」,塔爾寺將酥油花院一分為二:上花院和下花院,從體制上構成了競爭的框架和要素。
上、下兩個酥油花院面向全國廣羅人才,把一批又一批賦有美術天賦和為藝術而獻身的僧人招至麾下,並將他們送往省內外的高等學府進修和深造。
一年一度的酥油花創作,是藝僧們展示才情和技藝、體現自身價值的極好機遇。卻西洛桑、索南仁傑等一批油塑大師就是憑著自己優秀的作品而永載塔爾寺史冊的,這也是每一個藝僧的崇高願望。
在寺內,有一座酥油花館,陳列著僧人們巧手創作的多姿多彩的
酥油花,它與堆綉、壁畫和磚雕一起,被譽為塔爾寺「四絕」。
每年藏曆正月十五日,在藏區各大寺院舉行的油塑藝術展覽,藏族稱之為「甘丹昂曲」。以紀念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於1409年在拉薩創辦的大祈願法會。屆時梵樂聲聲、香煙繚繞,僧人們抬著造型生動、形象逼真的各種酥油花緩緩而過,許多人千里迢迢而來一睹盛會。
待人至誠至善的僧人們見到遠方的來客,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他們耐心的把酥油花的製作過程向來訪者講解了一遍又一遍,訪問者(如畫家張大千~)則虛心請教,將有關細節問了又問,詳記在冊。在這有來有往的相互交流中,雙方對題材、構圖、線條、著色、粘合等專業問題的切磋越來越深。
有人這樣說道:研修繪畫,不能不去敦煌,不能不去塔爾寺。塔爾寺的酥油花和敦煌的壁畫一樣,是每一個畫家的藝術之魂、靈感之源。
編輯/夏天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歸作者所有
互動福利
留言分享
「你如何看待酥油花的創作過程?
」
本篇文章將選出一名評論區點贊最高
發紅包
紅包每人限領一次,可分享給親朋好友
請獲獎粉絲在後台私信自然君,我們會與您聯繫
(截止時間10月3日20:00)
買東西
要是皇上有手機,手機殼肯定是這樣的
河豚耳釘:治癒你身邊的「傲嬌小姐」
推薦閱讀
時尚破壞者山本耀司:用黑暗的浪漫,定義雌雄同體的性感
潛水20年,他竟然在海底雕了座博物館?!
第二自然
這是一個聚集國內外頂尖匠人及其作品的線上線下呈現平台,同時也是一個讓匠心得以留存並能實現匠人文化傳播的互動平台。
點擊閱讀原文,瀏覽意想不到的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