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AirPower疑似被放棄,技術難點是內因,但外部挑戰也不容忽視!

文章摘要: 多線圈層疊擺放還會有另一個問題1. 多種協議的相容 AirPower原本的設定就是能給所有蘋果無線充電產品進行充電的萬能底座

​​9月13日凌晨,最新蘋果發佈會終於和大家見面,連發三款iPhone新機後,不少人注意到庫克去年濃墨重彩講解的AirPower一句話都未提到。隨後AppleInsider網站報道,蘋果刪除了所有提到AirPower的地方,包括產品照片等無一倖免;CNET更是在報道中指出,AirPower已經「人間蒸發」。面臨這些猜測,是什麼讓蘋果保持了沉默?

我們先從AirPower本身可能存在的技術原因講起,回顧了2017年至今大部分的跳票報道,我們找出了幾個被討論得最多的難點:

1. 多種協議的相容

AirPower原本的設定就是能給所有蘋果無線充電產品進行充電的萬能底座,但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並不容易。因為iPhone、AppleWatch甚至AirPods的內部充電協議都是有差別的,而AirPower內部並非獨立的三種發射線圈,想要以同一個線圈模式相容不同的協議,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2. 內部線圈控制與干擾

此前媒體曾經曝光過AirPower的內部設計,十幾個小線圈層層疊疊地擺放在一起,據稱每個線圈都有晶片控制其開關。按照AirPower任意地方隨放隨充的這種設計思路,那應該是手機等裝置放置上去後,底座會識別其擺放區域,從而針對性地開啟相應線圈進行工作。多個裝置同時充電,意味著針對性識別需要做得更快更精準,這樣才能在裝置放上去的一瞬間讓它能成功充電。

與此同時,多線圈層疊擺放還會有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相互之間可能會有干擾,從而影響功率轉換。按照電磁感應的工作原理,進行重疊擺放的線圈相互間的磁場串擾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平行線圈還有可能同時工作,重疊線圈想要這般就太難太難。

3. 散熱

這個難點一度被認為是AirPower難產的主謀,4月份就有充電頭網等媒體進行過相關報道。其實從普通無線充電的散熱就可以看出一定的問題,許多廠商甚至給底座安排了風冷、石墨烯,有條件的話水冷可能也不遠。面對單獨線圈的散熱,廠商們都如臨大敵,AirPower十幾個線圈的散熱頭疼指數只會成倍增加。

這些都是AirPower可能存在的技術問題,脫離裝置本身,這款還未真正上市的產品也面臨著很多外部挑戰。

首先是無線充電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參與進來的品牌不勝枚舉。國外市場以三星、Anker、Mophie以及Baseus為主;國內市場綠聯、圖拉斯、品勝早期開拓,南孚、公牛老牌電源企業相繼加入,更有華為、小米等前來攪局。還未真正推出自己無線充電產品的蘋果,面對眾多經驗豐富的競爭對手,也會疲於應對。

其次AirPower本身競爭優勢就不明顯,一對多、隨放隨充其它品牌同樣可以做到。比如國內微鵝研發的高頻磁共振無線充電,就能支援400平方釐米充電範圍,在區域內接收端裝置都是隨放隨充,同樣可以一對多。對比難產的AirPower,後者還已經克服散熱等技術問題,進入批量上市階段。

最後要講到的就是價格問題,AirPower曾被爆料過其定價會超過200美元,摺合人民幣1300+。歷數目前市面上各款無線充電產品,低至幾十元、高至幾百元,仍然不敵這個記錄。天貓資料顯示,均價300元的某無線充電器總銷量4000,均價100元的另一款銷量23000,在對待無線充電器上大部分使用者更偏向於價效比。這種局勢下,售價超千元的AirPower處境就會很尷尬,理性主義的消費者還是佔多數。

或許就是這些內外交織的因素,讓蘋果最終閉口不言。無論它真的是技術問題難以解決、無可奈何停止研發,還是靜下心來繼續攻克關卡,我們唯有靜觀其變。不過水果公司總會在不經意間出人意料,未來在無線充電的道路上選擇何種策略,抑或是有沒有新轉機還是未知數。​​​​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AirPower疑似被放棄,技術難點是內因,但外部挑戰也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