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距龍泉寺方丈被舉報性騷擾事件過去一個月了。怎麼想到今天又說這個事呢?是因為探花班昨天講《漢書 ?何竝傳》時,文中提到了「寺」。文中說 「 令騎奴還至寺門」,意思是叫叫騎馬的僕人返回縣衙門,這裡的「寺」做衙門講,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寺有些不一樣。因此,對寺的解釋就多說了幾句。
課堂上我們沒有討論龍泉寺的事情。但想到上月未北京市佛教協會的聲明,以及8月23日國家宗教事務局的調查結果,心裡還是覺得彆扭,還是想說一說,簡單表達一下看法。今天的文章相比以前要短,但「寺」字表達的意味卻長。
二、
與「寺」相關的字,包括「寺」字本身,都有一種肅穆莊重的成分在裡面。比如時間的時(時),持有的持和詩人的詩,右邊都是寺字。這些字都意味著尺度和標準。『時』就是日行的尺度,『持』為有尺度的手部動作,『詩』為有尺度的言語。
《西遊記》中,唐僧持有禪杖,意味著他掌握著法度。寺廟裡的掌管一切活動的修行主事人,也就是方丈,舉著禪杖也就是舉著權杖,表示他持有權力。
另外還有,「招待所」的「待」字,它的本意是被寺廟容留,再加上「招」字是驛站官客,所以「招待所」的本意是指「用於外客的食宿之地」。
還有「侍」字,這個字也很肅穆,像寺人修行般不動,恭敬站在一旁等人使喚,這個場景是很莊重的。
「恃」字,是指依賴之心,居住吃喝全在寺廟靠寺廟過活從而產生的依靠心理。
「詩」字,寺廟中簡潔明了上口的警示語。
「痔」字,寺中久坐之人易有的肛門疾病。
「等」字,排列得象眾多修行寺人有序端坐般的整齊的簡冊。
然後我們把範圍再向外擴,延伸到與寺相關的地名和建築上。比如我們知道的大理寺、鴻臚寺,還有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等等,原來都是國家行政機關。狄仁傑辦公的地方大理寺,當時是最高法院,它代表司法的尺度。影視作品裡說武則天要從狄仁傑手裡爭搶大理寺的主導權,是說一個皇帝要去搶一個最高法院院長的職位,這簡直是胡扯。還有鴻臚寺,相當於是外交部,漢西域白馬馱經,止於鴻臚寺,後來以白馬馱經取名,創置白馬寺。
從上面這些可以看出,」寺」是一個莊重的所在,與」寺」相關的一切都是有重量而令人不敢輕慢的。
三、
在更早之前,寺和廟是宗祠的存在,是用來供奉祖先神明的。人們之所以把這個場所用「寺」來表示,表明大家對這個地方的敬畏之心。這從「寺」字的造字奧義中可以看得出來。
金文”寺”
寺的篆文上面是”之”,下面為”寸”,會意為所行的方寸、尺度,這是個抽象的概念,但同時也清晰的表明了人們對寺的看法,就是「法度者也」,所以要存敬畏之心。
從秦漢時期開始,寺才成為「官衙性質」的行政部門所在。至漢朝,皇帝的權力和宰相的權力相對分開,屬於皇帝直接管轄政府機構叫「寺」,寺的長官為「卿」,屬於宰相直接管轄的機構叫「部」,如禮部、刑部、兵部等。
權力機構也把其行政部門用「寺」來指稱,這也與人們對寺的理解有關。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等九卿的行政之地(官署)的寺,一方面來源於護衛、控制本意,即控制一方面的地方。一方面也是政府機構執政有法度的要求。同時,到金文階段,「寺「字的上面部首也由「之」變為「止」,止於寸,表明了政府的願望:政府的「方寸」把握不好,朝廷「差之毫厘」,法度就會有偏差,執法者落實到百姓那裡就會謬以千里。所以古代皇帝為了時刻提醒官員要記住「止於寸」,即準確把握方寸,把這些機構名為「寺」。
金文”寺”
後來,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佛像最早在鴻臚寺供奉,佛教的廟宇被稱為寺。所以金文階段的寺,刻畫的是修道之人打坐狀。有的金文加口,表誦經時有節奏敲擊的木魚。修行容留的增多,使得寺有了居住的功能,成為佛教禪修之所。
楷書”寺”
四、
雖然寺成為禪修之所,但是它之前的很多功能還在。歷朝歷代,「寺」很多都是官員商賈結交運作的一個場所,這種情形在現代社會更甚。有興趣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看看柳立言先生寫的《宋代的宗教、身份與司法》,裡面關於佛教的職能有充分的闡述,對於寺院在官場社會之間所起到的中介功能也有詳盡的描述。
佛意總是好,和尚念歪了經。
回到龍泉寺事件上,就簡單說一句,寺字上面為止,下面為寸,寸是手的動作,止為停止。意思很簡單,就是到了這個地方,你要有所敬畏,手是不能亂動的。
(書法 劉探花)
關注微信公眾號「漢字探花」,了解更多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