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中國晶片​站起來了!「7納米​晶片​」打臉特朗普,展現​中國​創新力量

8月8日下午,全球首個7納米晶片成功量產新聞發佈會在杭州正式舉辦。據介紹,這是全球首個研發並量產成功的7nm晶片,早於蘋果、英特爾、英偉達、華為。對於積體電路產業發展,中國芯趕超國外,專用晶片實現彎道超車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這意味著中國晶片全面突破歐美封鎖,這是中國晶片勝利反擊的輝煌一刻,更是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一刻!

2017年,中國進口積體電路近額為2601.4億美元,超過原油成為第一大宗進口產品,而積體電路出口金額卻只有668.8億美元。中國佔全球晶片需求份額50%以上,其中國產晶片自供份額僅佔約8%。而本次嘉楠耘智的7nm晶片成功量產,是全球首個研發並量產成功的7nm晶片,領先於蘋果、英特爾、英偉達。對於積體電路產業發展,中國芯趕超國外,專用晶片實現彎道超車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嘉楠耘智!一家坐落杭州的晶片自主研發和積體電路設計公司,中國最早量產16納米晶片的企業之一,全球區塊鏈人工智慧領軍企業。公司業務主要涉及人工智慧(AI)、區塊鏈(Blockchain)、雲端計算(Cloud computing)以及大資料(Data)等當下最前沿的科技領域,以晶片為核心發展方向,構建產業鏈,佈局生態。

今年來,公司不斷傳出喜訊,被評為”杭州市新興產業獨角獸企業”、”中國獨角獸企業價值榜”,更與小米科技、愛奇藝、螞蟻金服等一齊入選”福布斯2018年中國最具創新力企業”,並作為區塊鏈積體電路晶片設計硬體企業,已寫入《工信部區塊鏈產業白皮書》。

在掌握業內領先28nm、16nm的晶片技術後,嘉楠耘智突破極限,又研發出了全球首款僅7納米的超算晶片,該晶片擁有業內最高的算力密度、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產能、低功耗、耐高溫、高良率。最嚇人的效果就是讓曾經10幾T算力的晶片算力翻倍直達30T。如果把以前國內晶片的運算速度比喻為高速路上的小汽車,那麼這個7納米的產物將是飛機!浙江省半導體行業協會祕書長陳光磊先生為此致辭:”如果沒有嘉楠耘智,浙江省半導體積體電路晶片要達到7nm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感謝嘉楠耘智讓浙江半導體行業有機會引領全球。”

根據官方資料統計,我國晶片進口的花費已經連續兩年超過原油,過去十年累計耗資更是高達1.8萬億美元。這樣嚴峻的形勢無疑表明了我國半導體和晶片國產替代的緊迫性。對此,我國近些年來加大了對半導體和晶片的扶持力度,成立了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加強對半導體和晶片上下游企業的投資。

但「缺芯」之痛還是應該理性反思,它折射出目前的獨角獸行業分佈失衡,擁有真正技術實力的高科技公司偏少。目前,中國的獨角獸公司雖然數量不少,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但更多是模式創新,依靠較為簡單的「不同」策略,更多依靠國內龐大市場的人口紅利,少有技術革新和內容創新。

晶片為代表的高技術差距不僅體現在科技獨角獸的缺失,也體現在公司規模、市值規模上。現在美國市值排名前5大股票都是科技股: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臉書,5只科技股市值就超過2.5萬億美元,而美國股市總市值為25萬億美元,5只股票市值佔比有10%。目前在納斯達克上市的3201家公司中,有433家屬於科技企業。

A股市場上,和晶片沾邊的上市公司數量不少,但公司規模普遍不大。Wind資料顯示,晶片國產化概念板塊納入的上市公司數量目前有46家,除了中興通訊年度營收剛好達千億元級別外,其他多數公司只有幾億、幾十億元級別。從淨利潤上看,中美晶片公司的差距更大,粗略估算,上述46家公司2017年度合計淨利潤僅在百億元人民幣上下。而2017財年,英特爾一家公司的淨利潤就達600億元人民幣。

前段時間,董明珠提出格力電器投資500億做晶片晶片。格力電器董祕曾經透露,格力自己一年就要進口1億多顆、5億美元的晶片,目前,格力室外機的主控晶片需要進口。室內機的晶片已經是格力自主設計,在國內可以閉環生產。

任正非對於晶片的研發正是執著。華為近日表示將會把今年用於研發的資金增加到200億美元,這一數字等於是華為全年收入的20%。這一次投入的資金將主要用於基礎技術的研發,任正非表示:長期以來華為也好,還是其他的中國通訊企業都只對高階技術感興趣,卻很少有人重視基礎技術。以華為為例,雖然有了麒麟系列晶片,但卻在其他晶片上受制於人,這會導致後續的技術開發遇到困難。從中興事件,就可以看出,沒有技術我們寸步難行,華為不能讓任何外國企業卡住脖子」。可見華為這次是要在基礎技術上尋找突破口,徹底的擺脫對美國晶片的依賴。200億美元的投入可以讓華為在基礎技術上有一個質的飛躍,這個數字等於是中興全年的銷售收入。

全球首個研發並量產成功的7nm晶片,對於中國晶片產業來說是一針強心劑,展現了中國創新的力量。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中國晶片​站起來了!「7納米​晶片​」打臉特朗普,展現​中國​創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