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國內的細胞培養基市場幾乎全部被國外企業壟斷國內行業仍發展緩慢 細胞培養是生物製藥產業的支撐技術
培養基雖然不是細胞培養中唯一的重要技術,但確實是最重要的一種。
——瑞士聯邦科技學會生物工藝學教授,Wurm博士
細胞培養基,顧名思義是細胞培養中供給細胞營養和促使細胞生殖增殖的基礎物質,也是培養細胞聲場和繁殖的生存環境。
同時,細胞培養基也是以動物細胞大規模培養為技術平臺,研發以及生產生物藥品的關鍵原材料之一。無論是蛋白藥物、抗體藥物、人用疫苗、還是獸用疫苗,其生產研發過程都離不開細胞培養基的支援。
不僅如此,其他製藥需要用到動物細胞的新葯研發過程,都需要用到這一產品。
利用動物細胞培養技術生產的生物製品已佔世界生物高技術產品市場份額的50%。可以說,細胞培養是生物醫藥產業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僅如此,生物製藥在製藥行業比重的增加決定這細胞培養基市場的不斷擴大。近年來,生物製藥行業的不斷髮展也比較帶動細胞培養基市場的發展趨勢。
目前在華進行細胞培養基銷售的國外公司不少於6家,他們手中持有大部分市場份額。而國內行業起步相對晚,目前僅十幾家企業。
清大天一:中國細胞培養基的開端
中國細胞培養基的開端,要從1992年說起。當時,中國的細胞培養基全部依靠進口。在一次閒聊中,一位老專家告訴陳文慶:「現在產品全是進口的,國產的價格便宜,應該會比較有機會。」
從那個時候開始,陳文慶開始嘗試細胞培養基的研發工作。「1994年,我們開始從事細胞培養基的產業化工作。」陳文慶這樣告訴動脈網。
2004年,陳文慶的專案從清華科技園獨立,清大天一正式成立。這是國內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細胞培養基供應商,一度是中國生物製藥行業領先的細胞培養基、生物反應器、細胞大規模培養技術服務的供應商。
「進口有品牌優勢,並且他們的發展時間比我們就,這個過程並不算容易。」陳文慶回憶到,然而在他們的努力下,公司的技術逐漸能夠達到一定的技術水平,甚至超過進口產品。
他們的客戶甚至包括中牧股份和金宇寶靈兩家上市公司,清大天一當時為他們提供了3000L以上的生物反應器,用於生產獸用的病毒疫苗。
2010年,清大天一被德國默克收購。這場交易並沒有透露具體的交易金額,但也意味著巨頭公司對清大天一實力的認可與敬畏。
源培生物:首家新三板企業
2002年間,孫奇威在LifeTechnologies擔任產品主管已經5年之久。這一年,他與妻子陳苗青共同創立了一家叫做源智生化的公司,專業經營進口生化試劑、實驗室消耗品和小型儀器的公司。其產品覆蓋了生命科學領域從分子生物學研究、蛋白表達、細胞培養到層析純化的全過程,從抗原抗體、成套試劑盒到微生物培養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等相關試劑的幾乎全部工具。
10年後,中國細胞培養基領域開始有國產產品身影,這對夫婦又成立了源培生物。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細胞培養、微生物培養相關的生物製品的研發和銷售,涵蓋各類培養基。這也是國內細胞培養基領域首家新三板上市企業。
公司客戶主要包括生物製藥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醫院等。根據公司2017年年報顯示,目前主要客戶包括科華生物、啟錨生物、海正輝瑞、保利科技以及喬南生泰。
GIBCO核心技術人員創業,奧浦邁融資創行業記錄
早年,肖志華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取得了化學與生物工程博士學位。隨後,他進入世界第一大培養基公司GIBCO(後被Life Technologies收購)從事細胞培養基的開發工作。他的導師正是GIBCO細胞培養基的創始人,肖志華隨後也成為life培養基及工藝部門的核心技術人員,也是少數了解培養基配方並有能力定製化開發培養基的科學家之一。
他被作為上海市「千人計劃專家」引進回國。此時,儘管有零零星星幾家國產產品,中國的細胞培養基產品仍然依靠進口。他看到了細胞培養基領域進口替代的機會,2013年,他決定辭職創業,奧浦邁因此成立。
奧浦邁主要從事高品質動物細胞無血清培養基的開發和大規模生產,同時也為為客戶提供從細胞培養到工藝優化、抗體藥物功能鑑定與分析服務的完整解決方案。
在肖志華的帶領下,奧浦邁如今已經推出了十多種不同細胞的培養基。目前,奧浦邁已有200家合作的企業及科研機構。
2018年4月,奧浦邁宣佈已完成近億元戰略融資,投資方為華興醫療產業基金和達晨創投。據瞭解,本次交易是截至目前中國細胞培養領域最大的單筆融資。此前,這家公司還獲得過達晨創投的數千萬A輪融資和建信資本領投的Pre-A輪1000萬元融資,是目前該領域融資較多的企業。
不僅如此,以細胞培養基為基礎,奧浦邁逐漸發展形成了特有的「培養基+CDMO」模式,服務生物醫藥從創新研發到產業化整個過程,至今已和國內數十家知名的創新葯開發公司建立技術服務和戰略合作關係。
該輪融資後,公司將進一步向CDMO和生物醫藥產業鏈其他領域進行佈局。
天信和:先行者的「二戰」
清大天一被收購四年後,原班人馬又在北京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天信和。兩年後,在安龍基金和天信和的邀請下,清大天一創始人陳文慶再度出山,受邀出任天信和董事長。
2004年以前,國內的細胞培養基市場幾乎全部被國外企業壟斷。2008年以前,國內的生物反應器市場也幾乎被國外企業壟斷。甚至到2014年,國內使用的多數的細胞培養基和生物反應器都來自進口。國內能與進口大品牌相競爭的細胞培養基和生物反應器生產商,少之又少。
「國內有一些做只做細胞培養基的企業,也有些機械廠商會涉足生物反應器生產業務。但把這三塊業務結合在一起的卻不多。」陳文慶告訴動脈網。據陳文慶透露,這樣「三合一」的模式,天信和從2014年成立一直堅持到現在。
除了個性化動物細胞培養基,天信和的主要業務還包括生物反應器研發生產、生物製藥過程工藝技術開發、生物製藥產業化CRO/CMO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
這家公司將是陳文慶在生物製藥領域的一個新起點。
鮮有企業融資,國內行業仍發展緩慢
細胞培養是生物製藥產業的支撐技術。所有的生物製藥研究都離不開哺乳類動物細胞。因此,個性化的細胞培養基及動物細胞大規模培養技術是生物製藥研究的必要支撐。
以疫苗生產為例。要想生產出滅活的疫苗,首先要有高表達量的病毒,然後將這些病毒在個性化的細胞培養基上進行培養,再通過生物反應器生產出具有高抗原量的病毒原液。這些步驟完成後,再將病毒進行滅活、純化。通過這一系類流程生產出來的疫苗才能滿足試產的需求。
但不巧的是,儘管已經有幾家優秀的企業成長起來,國內的細胞培養基產業基本處於荒蕪地帶。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這些企業成立的時間幾乎都在2010年後,發展相對緩慢。並且這些企業中,除了頭部幾家公司,剩下的幾乎沒有融資記錄。
不僅如此,在政策監管上,細胞培養基也沒有出臺類似NIPT、CAR-T的管理規範。
2007年,國家化工部出臺了《哺乳動物細胞培養基》國家行業標準。該標準的負責起草單位就是上文提到的清大天一,陳文慶、羅海春是主要起草人,標準對細胞培養基的澄清度、PH值、滲透壓、細胞內毒素等7項檢驗指標做出了規定。
但遺憾的是,時至今日,這項標準都沒有在國內得到大範圍的推廣。
隨後,在行業協會的推動下,藥監局於在早年推出了《細胞培養基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這個行業才第一次有了質量管理規範。這項標準對細胞培養基行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由於並不是強制執行,作用力仍然有限。
國外生物技術產業起步較早,其支撐產業也比國內成熟。我們來看歐美地區,早在2011年以前,他們的監管部門就對細胞培養基的質量標準和管理辦法做出了規定。
FDA將細胞培養基產品列為醫療器械中的II類器械,大多數在美國進行商業銷售的醫療器械產品都是通過上市批准,II類醫療器械產品實行的是特殊控制,即企業在進行註冊登記後,還需實施GMP和遞交510(k)申請。
在歐洲,細胞培養基產品則作為一種由多種成分混合組成的物質,必須向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註冊,才能准許進入歐盟市場。
如何推動發展:政策、企業、使用者需三方協同
在國內,由於行業規範尚未形成,目前細胞培養基的管理規範主要由行業協會推動。
當然,除了監管加大力度,企業本身在這個過程中也應該嚴以律己。相比進口產品,國產品牌在價格上佔據優勢。但這只是國外產品和國內產品的對比,國內品牌與國內品牌之間,一旦一家企業降價,就有可能導致價格戰的出現。
不僅如此,國產品牌間也很容易出現同質化競爭,這就更容易導致價格戰,最終導致企業忽視產品本身的突破與創新。
此外,作為最終的受眾,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對產品、質量標準的要求,也將反過來促進企業對產品的質量、規範和研發工作。
總之,一個行業的推動與發展並非單一層面能夠做到的事情,需要政府規範、企業自律、使用者要求,唯有三方協同作用,才能穩健發展。
如中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報道曾寫道:誰掌握並應用、不斷髮展創新的生物製藥支撐技術,誰才能在市場中脫穎而出並發展。
大規模的動物細胞培養技術是生物技術發展的關鍵基礎,已然成為我國生物技術、藥物產業化最難跨越的門檻。在PD-1此類生物藥研發如火如荼的進行,並已經成為紅海市場的今天,隨著這些行業不斷的發展成熟,並且逐步走向市場,生物技術產業對細胞培養基等支撐技術的需求必將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