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試圖分析,在知識付費的浪潮興起後,喜馬拉雅如何運用自己的思路實現用戶和收入的雙增長。 而分析的模型,是 AARRR。
喜馬拉雅作為 2017 年爆紅的產品,在知識付費的浪潮下,曾實現單日銷售額 1.96 億的數據。 隨著其不斷豐富內容品類、開拓線上線下渠道,儼然有成為知識付費領域獨角獸的趨勢。
喜馬拉雅組建於 2012 年,此前的定位更像是「電台 FM」,2014 年激活用戶就已突破 5000 萬大關。 但是真正爆紅,則是在知識付費的風口到來後——
- 「羅輯思維」的獨家音頻播放平台
- 「每天聽見吳曉波」獨家授權
- 馬東領銜的米未團隊接連上線「好好說話」「小學問」「職場 B 計劃」
- 年初口碑綜藝「聲臨其境」的冠名商
- ……
當初還分不清「喜馬拉雅 FM」和「蜻蜓 FM」、「考拉 FM」的人,現在可能早就通過喜馬拉雅的 APP、小程序或者車載硬件成了喜馬拉雅的用戶。
這是一組喜馬拉雅的官方數據:
與知乎的「分享知識、經驗、見解」的知識社區、得到的「知識服務商」定位不同, 喜馬拉雅在知識付費浪潮伊始就在以平台的思路運作。
本文試圖分析,在知識付費的浪潮興起後,喜馬拉雅如何運用自己的思路實現用戶和收入的雙增長。 而分析的模型,是 AARRR。
- Acquisition(用戶獲取): 使用各種推廣手段,如地推、廣告投放、KOL 推廣、APP 應用商店分發等途徑,目的是獲取新用戶,運營黑話「拉新」;
- Activation(用戶激活): 用戶進來後讓 TA 開始使用產品,而不是靜靜地成為殭屍,比如王者榮耀的新手訓練營、考拉海購的新手紅包、陌陌的推薦關注用(mei)戶(nv);
- Retention(用戶留存): 用戶不僅僅參觀即走,開始多次使用產品的各項功能,相信很多運營同學都很熟悉,比如各 APP 常見的「用戶成長體系」;
- Revenue(收入): 互聯網產品賺取收入,從一開始大行其道的「免費模式」(先匯聚海量流量,再將流量變現)到近兩年開始風靡的「知識付費」「粉絲經濟」等;
- Referral(用戶推薦): 我和公司產品同學開玩笑說,有沒有「好友推薦」功能是檢驗產品增長執行的關鍵指標,相信用慣滴滴、美團等APP 的人,對於「邀請好友,雙方都可以得到XX 獎勵」不能 再熟悉了。
前文已經說到,喜馬拉雅自 2012 年組建,到把握知識付費的風口,其產品發展階段其實不同。 而不同產品發展階段,對於增長思路和策略的選取也是不同的。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product life cycle) ,簡稱 PLC,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雷蒙德·弗農(Raymond Vernon) 1966 年在其《產品週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那麼,喜馬拉雅目前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呢?
我們從酷傳上查看喜馬拉雅在安卓市場的總下載量曲線如下:
上圖截取的是 從 2015 年 10 月到 2018 年 7 月的數據,可以看出, 從 2017 年初開始,喜馬拉雅的 APP 下載量呈現出高速增長趨勢。
知識付費市場一直被認為是一塊巨大蛋糕,目前的體量還遠遠算不上飽和,這也是為什麼在喜馬拉雅、得到、知乎、分答在知識付費圈佔據大量曝光後,還不斷有新玩家 入場:網易云音樂的付費專欄、蜻蜓FM 的「矮大緊指北」、今日頭條內部也在研發知識付費產品,而眾多的垂直領域也還在利用自身積累企圖搶下一塊領地。
在增量市場上,跑得越快越有利於樹立自己的優勢, 而喜馬拉雅正是這麼做的,無論是內容品類、知識產品數量還是 KOL,都在以相當快的速度增長。
記得在 2017 年的新榜大會上,得到的 CEO 脫不花將得到比作「精品店」,而喜馬拉雅更像是「商場」或者,「交易平台」。 作為平台,需要考慮兩端的用戶:
- C 端用戶——消費平台內容的人;
- B 端用戶——供給平台內容的人。
一、Acquisition(用戶獲取):B 端 C 端同時拉動
作為平台,B 端用戶和 C 端用戶都不可或缺。 對於 C 端用戶獲取,喜馬拉雅的獲取方式是多樣的:
1. 「內容拉新」
在知識付費平台,用戶消費的是內容,所以,內容的增長是根本。 今天的喜馬拉雅,從不同維度看,都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平台。
(1)免費內容
有聲書、音樂、相聲、廣播劇、主播電台、聽頭條。
(2)付費內容
大師課、精品小課、直播微課、喜馬講書、有聲書(付費版)。
從內容品類上,也覆蓋了書籍、兒童、娛樂、知識、生活、藝術等領域:
頭部內容如馬東的「職場B 計劃」、蔡康永的「情商課」、余秋雨的「中國文化必修課」等自帶流量,可以自然地把講師的粉絲轉化為平台的用戶,粉絲也是很多知識 付費平台冷啟動的首批獲取用戶。 當然,這樣的風險是,講師走了,這些粉絲也不會是平台的忠實用戶。
所以,切中不同用戶需求的中長尾內容也不可或缺。 有聲小說、相聲評書、段子、娛樂、情感生活等品類的內容,雖然單品售賣難以和頭部內容抗衡,但是可以吸引不同需求的用戶。
喜馬拉雅副總裁李海波在中歐商業評論的分享中提到的這兩個例子,足以說明素人生產的垂直領域內容,有多大的影響力:
其實我們不僅僅是想給這些大咖做錦上添花的生意,最重要是給UGC的素人主播雪中送炭。
舉三個例子:
一個是《段子來了》,這檔節目常年位居全球華語播客巔峰榜前五位,總播放量達到7.5億,粉絲超過兩百萬人。 從前廣播電台上做廣告的那些廣告主,很多把廣告貼到了她這樣的節目上,因為有數億的播放量,兩百萬粉絲追捧,一年可以拿到很多廣告分成
第二個人叫竇超,他是4S店的銷售總監,對車特別了解,他用一個《百車全說》的節目,講出這個車值不值得買的理由,總播放量過億,汽車 類廣告,比如:上汽mg gt的廣告去年就是投給他的。
最後這個特別好玩的小孩,今年剛剛大學畢業,創業就是做有聲閱讀,有投資機構給他很高估值,有聲的紫襟在我們平台幫大家讀恐怖和懸疑小說,大部分是免費收聽,最近 上線的新內容前面十集免費,你聽完後一定停不下來,後面就會付費按每集四毛花錢買了聽。
中歐商業評論:
「估值過百億,佔音頻市場73%份額!喜馬拉雅超速增長的底層邏輯」
2.「KOL 拉新」
如果你也關注了一些知識大 V 的公眾號,甚至可以看到他們的朋友圈,相信一定會看到的一部分內容就是——大 V 自己給課程發的「廣告」
聲音教練小荻老師在自己的朋友圈宣傳喜課
秋葉大叔在自己的公眾號宣傳小荻老師的喜課
越受用戶歡迎的課程,越能得到喜馬拉雅更多的流量、更好的推薦位置 ——這種運營機制,使得喜馬拉雅可以很巧妙地調動 KOL 的積極性,讓 KOL 的渠道成為自己的推廣途徑。
3.「活動拉新」
大型活動自帶拉新屬性,在觸及到更多受眾時,能吸引到更多新用戶就不言而喻了。
過去的兩年裡,喜馬拉雅搞了不少「大事情」。 2016 年第一屆「123知識狂歡節」,1 天收入 5000 萬+;2017 年的第 2 屆,收入將近 2 億。 除了收入的增加,也用實際數據定義了「知識」和「付費」的關係,佔領了大家的認知高地,從而達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123 知識狂歡節連百度百科都有了
知識狂歡節上派發的「新人禮包」,是獲取新用戶的重要手段。
2018 年 1 月 1 日,喜馬拉雅還和浙江衛視合作了一次「思想跨年活動」 ,請來了包括馬東、高曉松、張召忠、吳曉波等大咖,以直播+脫口秀的形式,圍繞年輕人的“科技、未來、年輕、機會、成就、幸福、困惑”等年度關鍵詞展開了 一場思想碰撞。
與一線衛視合作晚會,對於獲取電視觀眾有積極意義。
4.「廣告投放」
傳統的線下廣告、電視廣告等形式,對於很多處於成長期、成熟期的產品來說,都是在既有用戶量的基礎上,提升國民認知度,獲取更多用戶的必走之路 。 看看抖音、快手、拼多多在國民綜藝上的口播,就知道電視廣告有多金貴了。
相比這幾家,喜馬拉雅倒是相對低調,2018 年初贊助了湖南衛視的原創綜藝「聲臨其境」,是品牌與節目調性、內容非常契合的投放。
123 知識狂歡節期間,也投放了大量地鐵廣告,以名人為主要宣傳點,為狂歡節造勢。
除此之外,可以通過大數據精準觸達目標用戶的 線上廣告 ,喜馬拉雅也有嘗試。 這是在騰訊社交廣告平台看到的喜馬拉雅的成功案例:
5.「平台合作」
借助與其它平台、產品的合作,讓喜馬拉雅的內容觸達更多用戶,也是目前喜馬拉雅快速擴張的環節。
能佔據用戶碎片時間的載體,都能成為喜馬拉雅的內容分發渠道:手機、車載和音響等。 目前在音響、檯燈、床具等各種東西已經有 2000 家品牌接入喜馬拉雅的內容。
除了硬件平台,喜馬拉雅還與滴滴代駕達成深度戰略合作。 作為雙方深度合作的首期項目,2015 年12 月的一次活動期間,凡是使用滴滴代駕的車主,均有機會獲得一款車載智能硬件「隨車聽」,並獲得喜馬拉雅FM 提供的專屬代 駕代金券。
6.「城市代理」
渠道下沉 是很多互聯網產品擴大用戶量的必經之路。 最近打開喜馬拉雅 APP,招募城市代理的消息在 banner 等重要位置都有展示。
城市代理將負責所在城市的 產品售賣、政企客戶拓展、活動組織等,利用當地人的人脈、資源優勢拓展用戶、增加收入,是線上拓展的必要補充 ,我們靜待城市代理會帶來怎樣的效果。
可以說,對於 C 端用戶的獲取,喜馬拉雅在現階段將可以用的增長手段都有所嘗試,同時還加快了渠道下沉的節奏。 而對於 B 端用戶的獲取,我認為喜馬拉雅主要從產品和運營兩個角度做了努力。
從產品上講,喜馬拉雅對於非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的主播、講師,還是相當友好的。 錄音工具只需一部手機一副耳機,以前是專業設備才能做的事,現在可以通過喜馬拉雅的工具傻瓜式實現,圓了很多人的主播夢。 當然,這與直播平台崛起,用戶被教育、技術更成熟也有關係。
在運營上,對於 B 端也有 一套成熟的運營培養體系。 有專人針對不同領域的頭部生產者進行拓展和維繫,除此之外,還會吸引 MCN 入駐,實現 B 端的批量增長,同時還能節約管理成本。
喜馬拉雅的家族召集令,吸引主播工會入駐。 對於平台內主動入駐的內容生產用戶,喜馬拉雅還有專門的培訓—— 喜馬拉雅大學 ,教大家如何成為出色的主播,如何從喜馬拉雅賺到錢。
喜馬拉雅 APP 上的喜馬拉雅大學主頁,粉絲 100 W+,教授行業、內容、聲音訓練等方面課程。
二、Activation(用戶激活):大數據個性化推薦
在這裡, 激活的定義是幫助用體驗到產品的核心價值,讓用戶達到 AHA Moment。
喜馬拉雅在 2014 年就成立了大數據團隊,致力於打造「千人千面」的個性化電台。 新用戶進入APP 後,會有標籤選擇的頁面,由用戶自主選出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後續還會根據用戶的行為推薦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內容,每個人打開喜馬拉雅的頁面都是不一樣的 ,確保對這個節目感興趣的人可以找到這個節目在哪裡。
新用戶選擇內容標籤頁面
三、Retention(用戶留存):多載體+社群
作為內容型產品,如何和抖音、王者榮耀們搶占用戶時間,成為喜馬拉雅的重要留存課題。 喜馬拉雅盯住的是用戶的碎片時間:打掃衛生時、通勤路上、甚至吃飯時間。
為了覆蓋更多場景,我們看到喜馬拉雅將內容分發到各個載體:
- 微信小程序,用戶不用打開 APP 一樣可以收聽;
- 小雅AI 音箱,搶占智能入口,喜馬拉雅的「家庭圖書館計劃」,每個家庭裡的小雅都是不一樣的,孩子聽的更多,就會每天推薦你孩子的成長計劃,留學、音樂 、啟蒙各種類別;
- 隨車聽設備(車載藍牙 MP3),方便開車路上收聽喜馬拉雅的內容。
除此之外, 喜馬拉雅還充分利用社群形態,希望進一步粘住用戶。
在付費專輯的詳情頁,「加群」入口非常明顯。 很多爆款課程,也能看到社群很興旺。
米未團隊的喜馬拉雅課程「小學問」的社群
如果說多載體是為了佔據用戶的碎片時間讓用戶「輸入」知識,那麼喜馬拉雅的 「趣配音」、「全民朗讀」功能則是引導用戶「輸出」 了。 這兩個低門檻的功能,只要拿著手機錄音即可,突出用戶的參與感和娛樂性。
- 對於「全民朗讀」功能,官方會通過有獎活動、專題推薦等形式促進用戶參與,目前來看單篇內容(詩歌或短文,一般在700 字以下)最多能有4000 人朗讀,最少也有200 + 。
- 而「趣配音」效果略差,首屏的 30 秒左右配音音頻,互動量(點贊、評論)基本都是個位數。
「全民朗讀」列表頁
「趣配音」列表頁
四、Revenue(收入):多種付費模式,多管齊下
喜馬拉雅的盈利模式,總結下來有以下四種:
1.「內容付費」
售賣內容產品是喜馬拉雅最主要的盈利方式
- 一方面,有各種各樣的 知識產品, 比如:大師課、精品小課、直播微課等可以單獨售賣;
- 另一方面,最近在主推的 會員 ,則是將多種權益打包售賣。
無獨有偶,知乎也在 2018 年 6 月正式開啟超級會員的售賣。 而混沌大學,一開始做的就是會員模式——先交 1 年會費,接下來可以享受線下大課、線上課程和社群、遊學等服務。
為什麼知識付費產品紛紛採用會員模式?
吳聲提出的超級用戶思維:
在為超級用戶的權益付費之後,是更加深度的用戶關係確認和信任感建立,是伴隨式、共建式、個性化的用戶服務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迭代的商業模式,它依賴於技術手段、 產品能力、體驗細節、內容連接、反饋機制等的完整構建
——微信公眾號「場景實驗室」《吳聲:我們為什麼要提出超級用戶思維? 》
通過會員付費的形式,不僅讓平台有了穩定的現金流,更重要的是——平台與用戶確定了一種更深層的信任關係,這對於用戶的留存有著重要意義。
2.「粉絲經濟」
喜馬拉雅上除了眾多大 V 的課程,還活躍著各種主播,主播的盈利模式和其它直播平台類似:粉絲在直播間為主播打賞,還需要付費加入主播的粉絲圈。
3.「廣告收入」
廣告是很多流量平台的收入來源,喜馬拉雅在廣告形式上主要有 3 種形式:
- 位置廣告:APP 開屏、首頁 banner 等;
- 音頻廣告:在音頻中間插入語音廣告,也是喜馬拉雅這種音頻平台的特色之一;
- 品牌電台:將平台上的用戶轉化為自己的品牌粉絲,也是音頻平台的營銷價值之一。
首頁 banner 廣告
英孚口袋英語品牌電台
4.「硬件售賣」
喜馬拉雅正在開發多款智能硬件產品,主要是為了搶占下一代流量入口,搶占用戶的時間和注意力。 當然,從客觀上,硬件的售賣也會帶來相應收入。
喜馬拉雅天貓店鋪商品列表
喜馬拉雅的天貓店舖裡,共有 7 款產品在售賣中,主要集中在和「音頻」較貼合的耳機、音響設備。 在價格上,從 99 元 到 69800 元,覆蓋多個價格區間。
以上介紹的是喜馬拉雅的收入來源,如何通過這些途徑,吸引更多用戶付費,或者在短時間內大幅拉升收入呢?
5.「促銷活動」
「雙十一」「618」等促銷活動已經成為電商的代表性節日,消費者的年度盛事。 而在知識付費領域,喜馬拉雅也希望藉助「123 知識狂歡節」定義屬於本領域的年度促銷盛典。
事實證明,「知識狂歡節」用戶也確實買賬:
2016 年的首屆「知識狂歡節」當天銷售額即達到 5088 萬元,相當於淘寶雙十一第一年的銷售額;
2017 年的成績則更加可喜:
除了年度的「123 知識狂歡節」,喜馬拉雅也會定期有優惠活動來拉動不同產品的銷量,比如:近期的「會員+小雅音箱」打包售賣的活動。
6.「用戶引導」
除了大型活動時通過降價打折等形式短期拉升收入,日常的付費引導也非常重要,基礎架構搭得好,才能保障用戶對於平台的信任。
由於用戶對於知識產品沒有那麼熟悉和信任,喜馬拉雅的付費產品一般都有 「試聽」 模塊,用戶可以先試聽幾節,再決定是否購買,而試聽的內容,都是課程的精華或者名人推薦。
馬東在喜馬拉雅上線的「職場 B 計劃」,用戶可以試聽發刊詞和第 1 節課程,同時還有蔡康永、馬薇薇的推薦。 老實說,放這一類精彩的內容作為試聽,一般都會更增進用戶的購買慾望,相當於給產品又做了一次廣告,往用戶在付費的路上又向前推了一把。
為了讓用戶對於購買的課程更有了解和信心,每個付費產品下都有 「聽友說」 模塊,精選了質量很高(對課程評價高、評價文字多、評論人在專業領域有一定地位)的用戶評價,為用戶購買決策提供更多依據。
余秋雨在喜馬拉雅的課程「中國文化必修課」,在「聽友說」模塊下的評價,都很正向 。
五、Referral(用戶推薦):利益 + 社交鏈
說到用戶自傳播,感謝微信的「分享」功能,無論是拼多多的全民瘋狂拼團,還是通過裂變刷屏的網易課程、新世相營銷課,總能突然引爆你的朋友圈。
為什麼知識付費類總是很容易引起朋友圈的刷屏?
除了微信通訊錄連接了遠超於傳統電話通訊錄的人數,朋友圈還是一個容易製造焦慮感的場所——有人曬加班,有人曬學習,這類有助於提升自己的朋友圈形象的內容, 天生就是願意被轉發的。
而接收到這種信息的朋友,看到別人在學習,你要不要跟進? 看到別人每天讀書,你會不會焦慮?
這種不斷蔓延滋生的焦慮感,總有一天會化為「購買知識」的行為。
現在有一種說法是,知識付費解決的是大家的焦慮問題,而並不是學習問題——學習過程本身痛苦,而我先付了費,學不學先放一邊,內心的焦慮似乎緩解了那麼一 丟丟。
在這種用戶心態的基礎上,喜馬拉雅還加碼——分享課程一旦被購買,可以直接得到現金,或者心儀的課程,能不動心嗎?
之前我自己參加過飯糰的裂變活動,不過是發了個朋友圈,10 分鐘不到真的有人通過我分享的鏈接購買了課程,於是我的微信錢包立刻入賬了學費的一半——不得不說 ,當時我的心情確實是激動的,錢來得原來可以如此容易啊!
在喜馬拉雅 APP 「我的」tab 下「分享賺錢」佔據了一個非常明顯的位置,步驟簡單,文案直接。
在喜馬拉雅的微信小程序上,在 banner 和彈層上推的重點活動就是「分享給好友,免費聽大咖節目」,利用爆款課程吸引用戶在微信上傳播。
自從半年前離開了知識付費圈,已經很久沒有打開喜馬拉雅APP 了,這次為了深度應用一下AARRR 模型再度關注,發現它比之半年前又變化了太多——比如:一打開就能不斷刷屏 、不帶重樣的大咖,比如:有趣的文化生活類內容,可以想像這中間凝結著多少人的心血。
其實做增長這事,沒有什麼可以一勞永逸的套路,更沒有什麼畢其功於一役的萬能公式,最重要的是「執行」,細到一處文案,一張圖片,都能給整體帶來不一樣的 效果。
作者:Inge Liu,微信公眾號:Inge的運營學習筆記(yunyingxuexi)
本文由 @Inge Liu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