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對話 Mobileye 中國區總監 Boaz Sacks:講技術是紙上談兵,自動駕駛落地要先看實際裝車量 | CCF-G…

文章摘要: Mobileye 在中國的本土化策略以及這家以色列公司的自動駕駛未來Mobileye 的自動駕駛車隊一定會開到中國

* Mobileye 中國區總監 Boaz Sacks 

雷鋒網 (公眾號:雷鋒網) 按:2018 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CCF-GAIR)在深圳召開,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得到了寶安區政府的大力指導,是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學術界、工業界及投資界三大領域的頂級交流盛會,旨在打造國內人工智慧領域最具實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臺。

7 月 1 日的智慧駕駛專場,Mobileye 中國區總監 Boaz Sacks 在會上做了主題演講,之後,雷鋒網與多家媒體對其進行了採訪,其中談到了英特爾對 Mobileye 的收購,Mobileye 在中國的本土化策略以及這家以色列公司的自動駕駛未來。

除了創下以色列科技公司交易記錄的 153 億美元,英特爾的大手筆收購為 Mobileye 帶來了什麼?當然不只是公司 logo 下多出來的「An Intel Company」標識。

一年多的時間裏,可以明顯感知到的是,這家以色列公司開始更頻繁地出現在科技新聞版面,比起 ADAS,以視覺為主業的 Mobileye 也越來越強調「自動駕駛公司」的定位,此外,一個直觀的事實是,2017 年,Mobileye EyeQ 系列晶片出貨量達到 870 萬,其團隊也從去年 3 月的 650 人增加到 1000 多人。

最重要的是,Mobileye 的合作伙伴名單裡,收錄了寶馬、大陸、麥格納、德爾福等更多 OEM、Tier 1 巨頭,合作也開始由產品上升至戰略,而其與如今的母公司英特爾共同組建的自動駕駛車隊,已經在耶路撒冷街頭行駛了幾個月,100 輛規模的車隊也將很快組建完畢。在靠向晶片巨頭之前,對這家以色列科技公司來說,這些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至少,很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

訪談的開頭,Mobileye 中國區總監 Boaz Sacks 再次向媒體強調了兩個「大日子」:2015 年,在公司成立的第 16 個年頭,Mobileye 在美國上市,並以 80 億美元的市值創下以色列公司在美 IPO 記錄;2017 年,Mobileye 被英特爾以 153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成為後者佈局自動駕駛未來的最重要跳板,或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兩家更像是互為跳板。

「無人駕駛不只是一個產品,更是一個產業,關乎軟硬體技術、車廠、政府與大眾,利益方複雜交錯。如何實現安全的無人駕駛?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我們只是處在以色列耶路撒冷以工程研發為主的小公司,肯定無法完成這麼大的任務。而英特爾是一家巨頭,規模相當於一個歐洲中小型國家的年度預算,在全世界各個領域都非常活躍。」

無論在 Boaz 的口中,還是聯合創始人兼 CEO  Amnon Shashua 以往的發言中,對 Mobileye 來說,站在「巨人」身旁,都幾乎是「非如此不可的選擇」。在收購談判中,兩家也對日後的戰略定位、硬體研發、雲端計算提升、資訊管理、促進政府立法完善、自動駕駛責任認定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審慎討論。

Mobileye 在中國

Boaz Sacks 曾任 Elbit Vision Systems 銷售和營銷副總裁,Supercom 亞太區執行長兼總裁,以及 Visionmap 董事總經理,在 Visionmap 期間,Boaz 主要負責數字繪圖、監控及勘測系統的市場營銷與戰略開發。2018 年初,Boaz Sacks 開始任 Mobileye 中國區總監,負責 ADAS 產品在中國的推廣和應用。

在 Boaz 之前,以色列高層很少常駐中國主導本地業務,在認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之後,Mobileye 管理層決定任命高層,專門管理大中華區市場的售後工作。

在中國,Mobileye 在前裝市場主要向 Tier 1 和 OEM 提供關於 EyeQ3 的一系列軟硬體設計和演算法,他們將解決方案提供給 Tier 1 並配合完成系統整合,最終部署到量產車上。2016 年開始,上汽陸續推出的榮威 RX5、榮威 i6、上汽大通 D90 等車型,都搭載了 Mobileye 的 EyeQ3。

後裝市場,Mobileye 目前主推的是標準 ADAS 產品 ME 630,並基於後者為中國客戶特別定製了 PBM(Power By Mobileye)解決方案;同時,Mobileye 還有專門針對 9 米以上超長車的神盾防禦系統 Shield+,幫助駕駛員進行盲點監測。

在具體產品落地上,Mobileye 與許多合作方簽署協議,開放一定許可權,由本土廠商集合本地化需求完成最後的產品定義。

按照預定規劃,Mobileye 還將在今年推出基於 EyeQ4 的智慧駕駛系統,後者相比 ME 630,效能提升 150 倍,將首先用於寶馬、大眾、日產、福特、通用、本田等汽車,同時,EyeQ5 晶片也將於 2020 年實現量產。

此外,在具體戰略上,2017 年 9 月,Mobileye 宣佈與宇通客車達成合作,之後,宇通所有新生產的電動巴士都將標配 Mobileye 的 ADAS 系統,即 PBM 解決方案。作為全球最大的客車品牌,宇通客車在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搭建了銷售網路,2017 年,中國新能源客車銷量為 8.7 萬輛,其中宇通新能源客車售出 24000 多臺。

今年年初,Mobileye 又與四維圖新確定高精地圖業務合作,這項合作主要基於 Mobileye 的 REM(Road Experience Management,道路經驗管理)業務,Mobileye 通過眾包模式收集和更新道路資訊,通過車道線、交通標識的採集形成路書,以低成本的方式為四維圖新提供高精地圖道路資訊採集服務。

據 Boaz 透露,目前與 Mobileye 確定合作的中國本土車企已經達到 12 家,包括上汽、一汽、東南、東風、長城等,而現在,他仍在不斷接待更多廠商高層。

整體來看,Mobileye 在中國的產品戰略主要集中於 ADAS,L3、L4  的自動駕駛車隊測試仍然以以色列和美國為主,即使是規劃中的車隊組建,歐洲也排在亞洲之先。

Boaz 稱,「Mobileye 的自動駕駛車隊一定會開到中國,但無人駕駛關乎生命安全,有嚴格的落地時間表,所有計劃都是循序漸進的,不過,對 Mobileye 來說,中國和以色列相像的一點在於,從決策到執行幾乎都是光速的,可能今天還在討論,明天就會馬上落地。」

但另一層事實是,Mobileye 在中國 20 多人的團隊仍然集中於市場業務,自動駕駛汽車要開到中國,可能首先需要完成的是中國技術團隊的補充。

國際戰略

Mobileye 以視覺起家,創始人 Amnon Shashua 帶領的希伯來大學的創始團隊在成立初始的幾個年頭一直埋頭研發,直到公司上市仍沒有實現盈利。不過,回報只是來得稍晚一些,如今,其產品已經完成 2700 萬輛車的裝載量,並與 26 家汽車廠商建立聯絡,這給了 Mobileye 作為視覺駕駛技術龍頭的充分底氣,如 Boaz 所說,「自動駕駛單單講技術只是紙上談兵,更多要看的是實際搭載量與使用者體驗。」

在耶路撒冷的車隊中,Mobileye 與英特爾的車輛只使用了 12 顆攝像頭,達到 360 度環視效果,便完成了安全駕駛。不過,Shashua 也不止一次表示,如果自動駕駛車輛真的量產上路,要達到其要求的安全等級,鐳射雷達作為冗餘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在 Boaz 的解釋中,這個安全等級「必須是百分之百、萬無一失的安全,而不是 99.99%。」

多年累積的計算機視覺演算法和 EyeQ 系列晶片是 Mobileye 的核心優勢,後者可以處理攝像頭、雷達等多種感測器融合產生的大量資料,為其提供了自動駕駛競賽中必不可少的競爭條件——資料,這也是其對抗主要競爭對手英偉達的重要工具,後者同樣擁有自己的自動駕駛產品線 Drive PX 系列,並拉來了豐田、沃爾沃、博世、採埃孚、海拉等重量級夥伴。

做標準的制定者

時間節點很重要,但 Mobileye 的自動駕駛全域性規劃並非從被收購纔開始,早在 2016 年 7 月,Mobileye 就與英特爾、寶馬組成自動駕駛聯盟,共同開發自動駕駛通用平臺,並計劃在 2021 年推出 L4 級自動駕駛汽車,其後,德爾福、大陸、菲亞特·克萊斯勒、麥格納相繼加入,聯盟力量也不斷得到擴充。

現在,Mobileye 和英特爾的車隊每天在耶路撒冷的道路上測試,根據 Shashua 的說法,耶路撒冷交通環境複雜,道路狹窄,司機開車莽撞,「車輛如果能在耶路撒冷實現安全的自動駕駛,就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行駛。」

在對自動駕駛落地的考慮上,Mobileye 也要比很多企業更進一步,在技術、安全、量產等關鍵詞之外,Mobileye 還更加強調大眾接受的重要性,他們提出了 RSS(Responsibility Sensitive Safety)理論,即責任敏感安全模型。在 Shushua 的定義中,合理界定自動駕駛汽車與人為駕駛汽車事故責任的一個前提是,要保證自動駕駛汽車永遠不會是車禍的引發者,這是 Mobileye 正在推動的一項重要工程。Boaz 表示,今年 10 月,Mobileye 還將在以色列邀請 40 多個國家或政府共同參與自動駕駛規則的討論和制定。

「我們為什麼儘量將研發握在自己手裏,因為無人駕駛最重要的就是責任方的界定,如果劃分太分散,最後無人駕駛汽車如果出現問題,責任認定就會出現混亂。比如‘一帶一路’中,一列火車從東歐開到倫敦,途經多個國家,每個國家法律法規、交通標識不一樣,是不是需要很好地統一認識,也是正在進行的開放式討論。我們希望做一個標準的制定者,和所有利益相關方達成統一的認識。」Boaz 解釋道。

小結

一年多以前,行業中關於英特爾對 Mobileye 這場收購的討論還在於後者與 153 億美元的匹配與否。而眼下,將視野開啟來看,從通用收購 Cruise、福特 10 億美元投資 Argo.AI,到德爾福收購 nuTonomy,再到今年 5 月底,軟銀以 22.5 億美元入資 Cruise,Mobileye 「向巨頭靠攏」的判斷不斷在自動駕駛的格局演變中得到驗證。

資本、資源越來越向頭部力量集中,自動駕駛競賽的入場券已經越來越昂貴。無論是英特爾選擇 Mobileye,還是 Mobileye 倒向英特爾,要在這場競賽中贏得主動,兩家似乎都沒有更好的選擇。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對話 Mobileye 中國區總監 Boaz Sacks:講技術是紙上談兵,自動駕駛落地要先看實際裝車量 | CC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