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1.5億日活的抖音,張一鳴的另一道圍牆

半個月的時間內日活用戶幾乎翻倍,春節過後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日活用戶增長了一倍有餘,抖音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其他互聯網產品十年才可能實現的事,這個 成績足以成為張一鳴手裡的又一張王牌,又一道圍牆。

互聯網世界裡是否存在修昔底德陷阱? 馬化騰和張一鳴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或許是吸取了8年前的教訓,騰訊選擇了主動進攻,在一番口水戰之外,30億補貼的微視成為騰訊投入戰場的重武器。

外界似乎低估了張一鳴的戰略能力,《孫子兵法·謀攻篇》中的核心思想是“上兵伐謀,攻心為上”,如今被張一鳴用在了“頭騰大戰”中。

抖音官方高調公佈了最新的用戶數據:日活用戶超過1.5億,月活用戶數達到了3億。 春節前夕抖音的日活還不到4000萬,春節後接近7000萬,再到如今的1.5億。 “嘚瑟”的背後,不乏“以己之長,顯人之短”的方式來提振士氣。

相比於今日頭條,被無數人看走眼的抖音可能才是張一鳴的心頭愛。 從今年4月份開始,張一鳴開始以字節跳動創始人的身份出席會議,而字節跳動的寓意不就是一個“抖”嘛。 也就不難理解“頭騰大戰”存在的合理性。

張一鳴的又一道圍牆

中國從來就不缺少牆文化,進入農耕文明以後,在院子外砌一道牆,牆內便是自己的私產;在護城河內築一圈城牆,各級官員的治理範圍就有了界限;以至於在 國家層面出現了長城之類的防禦工事,目的無外乎為了防禦外敵來犯。

商業世界裡也存在這種牆文化,只不過在互聯網上有了“邊界”這一更流行的說法,就好像搜索之於百度、社交之於騰訊、電商之於阿里,而當這些創業新秀 成長為科技巨頭之後,“牆”的範圍也逐漸向外擴展,不乏一場場利益競爭,一次次擦槍走火。

按照這個邏輯,今日頭條就是張一鳴的圍牆,一個成立了6年的資訊APP,在四歲生日的時候就開始被巨頭們集體打壓,傳統媒體借版權大棒進攻、四大門戶推出自媒體平台與 之抗衡、輿論高舉“內容低俗”進行施暴……今日頭條又恰恰是個倔孩子,先後入侵微博、知乎的領土,在去年年末又提出“智能社交”騷擾騰訊,處處受敵,又處處樹敵。

在2018年之前,今日頭條的“下場”看起來不難推測,要么在眾巨頭的圍剿中黯然收場,要么打贏反圍剿戰爭坐地稱王。 很早就有了“TMD”的說法,今日頭條、滴滴和美團被視為三家準巨頭,但沒有人相信TMD能夠翻越BAT這三座大山,充其量不斷縱深,然後無限接近各自領域的天花板。

抖音的出現,改變了故事的劇本。 抖音被“看走眼”是不爭的事實,卻也沒有跳出大多數人的認知,秒拍、美拍、小咖秀……短視頻的風口下湧現出了一個又一個黑馬,可無一 把“風口”坐實。 2016年底抖音上線的時候,精英們還在嘲笑快手太土,快手上的用戶忙著“記錄”生活。 抖音是什麼? 我們不需要第二個快手。

今日頭條的導流、各類綜藝節目的讚助、快節奏的內容等等,這裡不想探究抖音崛起的秘訣,但讓張一鳴抓住了新的崛起機會。 對於BAT、TMD之類的公司而言,安身立命的根本無外乎核心的用戶入口,有了龐大的用戶基數或者驚人的增長速度,變現路徑和變現手段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倘若抖音官方的數據沒有造假,張一鳴可以說是一個十足的幸運兒。 半個月的時間內日活用戶幾乎翻倍,春節過後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日活用戶增長了一倍有餘,抖音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其他互聯網產品十年才可能實現的事,這個 成績足以成為張一鳴手裡的又一張王牌,又一道圍牆。

兩個流量販賣的生意

回頭來看,並不意外今日頭條孵化出了抖音,沿著信息媒介變遷的軌跡,從文字到圖文再到視頻幾成定局。 今日頭條也很早就開始佈局短視頻,甚至在內部進行多個團隊賽馬,抖音、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幾乎是同時出現的,且後兩款產品的用戶增長一度比抖音表現的更加 耀眼。

張一鳴相信流量即正義,無論是今日頭條、抖音,還是西瓜視頻等,著力點無非是擴大流量池,同時激活現有流量。

今日頭條擴大流量池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不斷加碼的內容扶持,“千人萬元”計劃、內容創業孵化器等都可以歸為此類,最重要的創舉就是曾經罵今日頭條侵權的 媒體,紛紛“主動歸降”;另一個就是在國內外進行了頻繁的投資,尋找新的流量來源,亦或是找尋新的流量增長方式。

比擴大流量池更重要的是激活現有流量,將一個用戶複製成N個用戶。 專注汽車的懂車帝、專注財經的鈉鎂股票、美妝平台泡芙社區、悟空問答、收購來的快看漫畫等等,嚴格來說短視頻也是激活現有流量的一部分,西瓜視頻、火山 小視頻還有著今日頭條的影子,抖音則開始自立門戶。

和今日頭條一樣,抖音也是算法推薦的成功實踐,就像是互聯網上的內容鴉片,不知不覺中佔領了用戶的大把時間。 可以說,抖音也是流量販賣的生意,之所以被張一鳴厚愛有加,本質上還是抖音輕鬆實現了今日頭條的“未竟之志”。

在抖音崛起之前,“頭騰大戰”沒有爆發,甚至說沒有機會爆發。 二者的競爭集中在內容這個不那麼核心的賽道上,騰訊擺在戰場上的是騰訊新聞、天天快報和微信公眾號,即便騰訊全線潰敗,也不會影響騰訊的入口優勢。

抖音的爆發是在幾乎沒有競爭者的背景下出現的,更可怕的是聚集了大量的年輕用戶,並有著很強的社交屬性,特別是微信的幾番封殺都未能遏制抖音的增長 ,而騰訊真正可怕的還有抖音的變現能力。

不可否認,今日頭條的變現邏輯仍然過於單一,此前曝光的虛假醫藥廣告,也折射了今日頭條的轉化壓力。 但在2018年3月26日晚間,多個百萬級別以上的抖音用戶,開始出現關聯淘寶的賣貨鏈接,點擊後會出現商品推薦信息,直接鏈接到淘寶完成跳轉和購買。

騰訊也曾上演過社交電商,最終功敗垂成。 抖音如此之高的用戶轉化,逼迫騰訊豪擲30億去複活微視,也讓張一鳴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抖音的威脅在內不在外

坊間有過這樣一個傳言:今日頭條拒絕騰訊80億美元的收購邀約後,張一鳴在內部郵件中寫了這麼一句話,“我創立公司,才不想成為騰訊高管,躺在QQ和微信大樹下 模仿別人,這樣多沒意思。”

張一鳴有一個巨頭夢,顯然今天的今日頭條並沒有讓他滿足。 倘若以今日頭條對抗BAT還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抖音無疑給了張一鳴更多的自信。

這個夢實現起來並不容易。 騰訊對於“頭騰大戰”的反應,不遜於當年的3Q大戰,有著遠超當年的成熟。 況且抖音不只有騰訊一個敵人,阿里將推出一款名為“獨客”的APP,有傳聞稱有意對標抖音;百度孵化了Nani小視頻和好看視頻;以及收購了A站的快手。

然而抖音最大的威脅可能來自字節跳動內部,最可能阻礙抖音崛起的恰恰是今日頭條。

今日頭條是否積重難返,張一鳴捨與不捨?

今日頭條早已成為眾矢之的,並且留下了信息繭房、內容低俗等一系列原罪。 進入2018年以後,今日頭條已經遭遇多輪整改,社會、語錄、段子、趣圖、美圖和美女等頻道被關閉,幾乎成了互聯網世界裡的“批鬥對象”。

究其根本,今日頭條扮演的是一個掠奪者,在今日頭條崛起的過程中觸及了太多人的利益,所過之處,“劣跡斑斑”。 而抖音卻是一個拓荒者,競爭對手們會羨慕嫉妒,然後組織軍團進行狙擊,但抖音的先發優勢是不爭的事實。 而從今日頭條改名“字節跳動”的舉動來看,可能已經做好了“拋棄”今日頭條的準備,在抖音崛起之後下調今日頭條的權重,將會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內部資源的重新分配,或會向抖音傾斜。

如同當年的微信和QQ,內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微信,迅速摘走了原屬於QQ的光環,而對騰訊而言這也是一件好事,畢竟微信締造了騰訊的下一個高潮。 就這一點來看,抖音出現的背景和微信有幾分相似,在內部資源的重新分配上,很可能會向抖音傾斜。

在回答抖音之於今日頭條重要性的問題是,字節跳動副總裁李亮直言,“抖音目前的確是今日頭條最核心的產品。”為抖音加分的還有商業化收益,有 消息稱抖音現在每日營收3200萬元,佔今日頭條收入的比例非常大,儘管抖音的商業化還處於探索階段。 除此之外,張一鳴還將2018年定為抖音國際化的關鍵一年。 畢竟今日頭條是張一鳴巨頭夢的探路者,而抖音更像是一個造夢者。

結語

3Q大戰的成敗在8年前沒有定論,但騰訊藉機走向了開放,如今早已領先360數個身位。

頭騰大戰的戰果幾何還不得而知,卻是張一鳴重新梳理手中牌的契機,就好像谷歌改名Alphabet,字節跳動似乎有意走同樣的路線。 就好像Google、X-Lab、Life Sciences等部門脫離了Google,抖音、西瓜視頻、悟空問答等一系列產品是否會獨立成軍呢?

就目前來看,抖音成為張一鳴的另一道圍牆,為其內部賽馬、投資收購、產品孵化等提供了絕佳的樣本,是字節跳動最大的幸運,卻可能是今日頭條的不幸。

#專欄作家#

Alter(微信公眾號:spnews),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觀察者,文字通俗易懂,卻有一顆文藝的心。 專注於移動互聯網、智能硬件、電子商務等科技領域。 獨立的自媒體人,走在創業的路上。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1.5億日活的抖音,張一鳴的另一道圍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