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口紅利到流量為王再到流量變現,電商整體經歷了太多變化。 那自有品牌,是電商的攻擊之矛,還是防守之盾?
自有品牌,簡稱PB,又稱為商店品牌,是指零售企業從設計、原料、生產到經銷全程控制的產品,由零售企業指定的供應商生產,貼企業品牌,在自家平台售賣。 與之相對的稱為“製造商品牌”。
自有品牌有兩種形式,OEM(按委託合同進行產品開發和製造)、ODM(為客戶提供從產品研發、設計製造到後期維護的全部服務)。
自有品牌已有幾十年曆史,沃爾瑪、7-11等線下商超均有自有品牌產品,護膚連鎖屈臣氏也以其大量的自有品牌產品而聞名。 在當前互聯網企業中,很多集團早就開始了自有品牌的開發,比如:早期樂蜂網的靜佳、我買網的上質等均是平台自有品牌。
而網易嚴選的出現,大家才真正意識到自有品牌的巨大潛力。
財報顯示:
網易2017年電商業務淨收入為116.7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6.9%。
隨後,丁磊稱:
2018年網易嚴選的銷售額要達到200億元。
有知情者透露:
網易嚴選的毛利率在35%-45%之間,高於京東的16.1%、唯品會的23.5%,似乎是目前已知的B2C電商中毛利率最高的平台。
(數據來源: https://mp.weixin.qq.com/s/Skn-kzG0JEDvWixbmm3iyg ,作者:余曉光)
無論從市場規模還是毛利來看,自有品牌都是一塊誘人的蛋糕。 淘寶、小米等多家互聯網平台開始紛紛佈局各自的自有品牌大軍。
筆者結合自身在自有品牌的開發經驗,對自有品牌的產品開發過程進行分析,提供一些心得與思考。
文章內容:
- 為什麼要做自有品牌?
- 自有品牌的用戶群是怎樣的?
- 如何從頭打造一個自有品牌?
- 自有品牌之三問
一、為什麼要做自有品牌?
在過去的零售業,無論電商還是商超,如果要獲得客流量,都躲不開知名製造商品牌,比如:洗護類中的寶潔系列、牛奶類中的伊利等國民大品牌,這些品牌 屬於開店基礎品牌。
但這種通用型產品導致平台間同質化嚴重,易陷入價格戰,價格驅動導致用戶忠誠度低,平台會更加被動。
而自有品牌與其它的製造商品牌相比,具有以下特性:
- 平台專屬:自有品牌與平台緊密掛鉤,只此一家的運作模式,增加了平台專屬差異化特徵,增強用戶與平台的粘性;
- 價格優勢:省去品牌傳播、渠道流通的費用,去掉各級分銷商的利潤分成,同質基礎上,自有品牌價格一般低於製造商品牌。 當形成一定規模後,甚至可以倒逼上游工廠渠道,進一步降低成本。 比如小米的極致價格策略;
- 利潤優勢:自有品牌有成本優勢,且由於產品差異化特徵,在定價上更加靈活,能創作更有利的利潤空間;
- 品牌優勢:自有品牌以平台品牌背書,人們對於平台的信賴轉移到產品上,增加品牌可信度。 比如:網易嚴選就能獲得大品牌、靠得住的第一印象。
電商通過流量聚集將製造商品牌價值過渡給用戶,平台獲得用戶消費大數據,掌握了用戶的消費模式。 當人口紅利與流量紅利逐步消失後,流量變現勢在必行。
而流量變現有兩種模式: 賣給製造商品牌,或是留給自身。
如果集中流量來做製造商品牌,平台的盈利空間會遇到增長天花板,而且時刻需面臨其他平台的流量爭奪與價格戰的襲擊。 建立自有品牌,挖掘自身的品牌潛力,或能帶來新增長點,搭建一條平台護城河。
二、自有品牌的用戶群是怎樣的?
自有品牌是當人們透過泡沫看到本質,回歸消費本身時的選擇。 用戶的購物變得更實際,可以花更少的錢獲取同等價值的產品。
以網易嚴選為例: 採用CK品牌製造商生產的鞋類產品,售價在300元以下。 而CK官網拖鞋為最低價產品,需290元。 對於用戶而言,自有品牌擠掉了品牌溢價的泡沫,巨大的價格差給用戶帶來強烈的心理滿足感。
互聯網帶來信息透明化,人們通過網絡獲得更能多關於產品、價格等方面的信息,購物模式從原來的貨選人變為現在人選貨。 過去花錢在央視投個幾億元廣告就能大賣,現在人們的購買在回歸理性。
這些人具有以下特徵:
- 更在意產品的性價比,而非盲目的攀大牌。 網易嚴選、小米這類把性價比做到尖叫的企業,讓消費者有撿到大便宜的狂喜心理;
- 他們不止是購物,是購買一種生活方式,比如:網易嚴選的精緻感,讓生活回歸最質樸的初衷;小米的極致文化;中糧食品的好品質生活;是對平台的認可,轉移到對 產品的認可。
三、如何從頭打造一個自有品牌?
自有品牌的打造是一個複雜的工程,在茫茫如海的品類中找出有銷售潛力、適合平台的產品需要縝密細緻分析。 可以採用 “漏斗篩選法” ,以平台定位為起點,以實際產品產出為終點,逐步縮小篩選框,最終形成產品。
3.1 平台分析
3.1.1 平台定位
自有品牌的品類需與平台定位保持一致,垂直型平台宜優先在垂直領域開發產品,充分利用現有的用戶群,增加品牌曝光量,而全品類平台可以根據品類需求來開發。
比如:我買網這樣的食品電商網站,依託中糧母品牌的背景,具有貿易資源優勢,進口食品開發在品牌力和貨源渠道上具有優勢。
3.1.2 用戶需求分析
各平台用戶人群具有一定差別,如年齡、性別、消費習慣等,導致產品需求上也存在差異。
以食品開發為例:
- 如果平台年輕人群集中,以年輕人喜歡的休閒類、零食類為主打方向;
- 如果是定位家庭人群,則可以開發生鮮、牛奶產品,規格上採用大規格量販裝。
自有品牌的開發,不是創造需求,是結合用戶情況激髮用戶的潛在需求,是站在用戶角度來思考。
小米有品當前用戶男女比例差異較大,由於品牌認知男性用戶佔比需要比較高。 如要增加女性用戶量,需針對性的開發女性用戶關注的品類及品牌,這就是對用戶需求分析後的結論。
3.2 確認具體開髮品類
品類的選擇決定未來銷售情況和推廣的難易程度,是做食品、服裝,還是做電子產品? 市場容量、技術水平、社會環境是否有利於品類開發?
3.2.1 品類市場容量分析
結合市場數據來分析市場容量的分析,數據來源有兩種:
- 第三方平台數據如淘寶數據魔方等,以及專業的第三方調研平台如易觀等,查看行業趨勢;
- 平台自身積累的數據,選擇適合切入的品類,分取一杯羹。
使用數據時需注意: 數據顯示的是市場趨勢,要結合實際情況辯證對待 ,盡信數不如無數。 比如:鴨肉零食數據顯示市場非常大,但可以看到週黑鴨品牌佔據了將近60%的份額。
表明看起來市場很大,實際上只是品牌的購買渠道從線下拓至線上,用戶品牌忠誠度高,品牌轉換成本高。 如果要做自有品牌就需要好好的分析一下自己的優勢,不要盲目進入競爭。
重點關注SPU的銷售數據。 比如:針對服裝、鞋帽等個性化非常強的產品,SPU數量大,選擇需尤其謹慎。 對於電商平台來講,選擇比較暢銷的基礎款,比選擇個性的設計款來的更穩妥。
網易嚴選每一個子品類上的選項都較少,設計上以基本款為準。 如毛巾系列僅有16個SPU,美妝用品僅有18個SPU。 SPU數量越多,長尾型產品數量越多,庫存轉化變慢,庫存成本增加。
最後還有一點, 電商平台的自有品牌看似是和平台內其他品牌競爭,實際上,它同樣與線下渠道、競爭品類在爭奪市場。 新技術、新渠道的改變,同樣會對自有品牌產生影響。
比如:新零售的崛起,把產品放在人們的實際購買需求的研究中,而不是孤立的放在自身平台上。
比如,開發瓶裝飲用水產品,就要考慮製造商品牌競爭力,用戶的線上購買習慣,甚至淨水裝置的市場變化情況等,而不是單純的看自己平台的銷量與用戶數據。
綜合以上分析,個人認為有以下幾種產品可以進行做自有品牌引入:
- 跟隨性產品: 市場非常大,眾品牌瓜分市場,用戶的購買受品牌影響不大。 比如:常見的廚房用品中的紙巾、保鮮袋等,果乾肉脯等休閒零食,以及3C市場中低端的充電線、耳機等。 用戶更注重質量與價格,而對品牌的認知模糊,一旦用戶對自有品牌產品形成忠誠後,會進一步帶動平台的活躍,拉動整體銷售的增長。
- 價格層缺失產品: 品牌層級差別大比如旅行箱,新秀麗等高端品牌的價格讓許多用戶望箱興嘆,網上一些低價小品牌產品力較差,出現價格段真空,網易嚴選在這個價格段內,把它做 成了用戶接受度高的產品。
- 創造性產品: 市場未來潛力大,還未形成領導品牌的中高端產品。 隨著消費升級,人們願意花更多的錢來犒賞自己、關愛家人。 平台開發此類產品,優先在用戶心中建立品牌印象,不僅能提升銷售業績,而且可以進一步提昇平台的形象。 比如:最近兩年大火的家庭智能硬件設備、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等,平臺本身俱有很好的互聯網技術優勢,加之流量傾斜,性價比優勢在競爭實力上不輸製造商品牌。 成為天貓、京東、小米在爭搶的一塊地盤。 天貓更是藉助自己的平台優勢,花式促銷,做大品類盤子,爭做老大。
值得注意的是,體量過小的新奇產品,開發需謹慎,用戶量太小,導致用戶觸達、教育、購買轉化成本都會比較高,對平台來講,貢獻力也會比較低。 當然,有錢砸的富爸爸請忽略。
3.2.2 競對分析
當平台確認開發主品類後,需要針對競品分析,找到具有差異化競爭的利益點來進行產品開發。
競品分析主要關注以下幾點:
- 競品定位;
- 品牌傳播渠道及手段;
- 促銷活動;
- 價格策略。
競對分析重點了解對方的產品利益點以及促銷方式,吸取競品優點,根據其價格策略倒推成本預估。 對競品的預估能夠給自身產品在包裝、規格等方面予以啟發,更好的進行差異化打造。
3.2.3 確定待開發產品
在做完以上功課之後,我們大致上對需要開發的品類、市場現狀有了了解,綜合分析來確認自身品牌的定位。
需要回答以下問題:
- 這個細分市場規模是否符合我們的預期?
- 我們可開發的產品賣點是否能滿足當前用戶的痛點,能抓到用戶的癢點?
- 產品如何做營銷? 一切將產品開發與營銷割裂開來的開發,都是耍流氓。 只有在開發前充分考慮上線後的營銷策略,才能從產品、包裝等各個方面形成合力,避免撕裂式營銷。
當我們對於市場情況、競品情況都有了充分的認知之後,就可以開始產品的落地開發了。 自有品牌可首選取銷售量大、品牌競爭力低的品類進行開發,做到極致,以爆品出位,利用爆品做品牌引流、用戶培養。 再以爆品帶品牌,拓展產品線,逐步豐富用戶選擇,形成產品矩陣。
在這一點上還是以小米做例:以手機為爆品,在形成品牌力之後,逐步拓展到手機周邊、智能硬件、生活家居等產品。
3.2.4 產品開發
以上分析完成後,對於產品的品類、市場、賣點都有了規劃,接下來是產品開發部分。 不論是ODM還是OEM模式,最終都落實到產品生產上,產品為王。 因此,必須在細節上設計出讓用戶尖叫的好產品。
極致的產品體驗: 對一款食品來講,口味精進到讓用戶吃了還想吃,就要不斷的進行口味測試,找到最有“人緣”的口味,充分考慮用戶的使用習慣,比如:堅果產品,提供紙袋、 濕巾等附加品,讓用戶吃的更方便。
極致的包裝設計: 包裝設計要考慮到顏值高、辨識度高、系列產品風格一致。 高顏值的產品在第一印像上佔有優勢,好的設計會吸引用戶進一步了解產品。 由於自有品牌系列無較大的品牌推廣,自有品牌在設計上盡量形成系列化,最大限度的利用優勢產品帶動其他產品的銷量。 避免不同產品間包裝的差異造成用戶的困惑。
極致的詳情頁設計: 自有品牌有兩大重要的與用戶溝通的途徑:包裝與詳情頁。 在詳情頁,要結合使用場景,對產品利益點進行充分展示,讓用戶通過詳情頁了解產品的原料、加工、監測等多方面的信息,買的更放心。 這部分涉及的知識較多,值得單開一個論題,在此不細講。
總結來講,自有品牌遵循三高、二低。
- 三高: 是指高顏值、高品質、高毛利。
- 二低: 是指低成本、低價格。
3.3 自有品牌運營
- 產品線管理:產品上線後,加強庫存周轉監控,運用銷量-毛利矩陣進行分析,不斷優化產品線。
- 促銷推廣:自有品牌品類多,品類間關聯弱,單品類營銷經費往往比較有限,除常見的網站曝光、活動引流外,需要通過一些新的傳播手段完成推廣。 比如:新媒體軟文、品牌聯合推廣等。 加強用戶接觸,如加一元購買、試用裝體驗等,增加用戶觸達機會。
- 數據分析:對產品銷售流量、用戶等數據進行監控,實施精細化運營。
四、自有品牌之三問
1. 自有品牌一定是做低價的產品嗎?
不一定。 人們的消費認知從之前價格第一,逐步轉為體驗第一,選擇自己喜愛的東西作為自己辛勤工作的犒賞,從對大牌的崇拜向追求小而美轉變,追求性價比,成為越來越多 人的選擇。 只要質量達到用戶的要求,甚至超出用戶預期,那麼高價品類產品也能形成市場。
在選擇越來越多的今天,用戶體驗成為用戶選擇的重要方面,人們對於製造商品牌逐步模糊,轉而追求小而美的產品,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這些產品重視用戶的體驗,展示用戶個性。
2. 自有品牌是否適合做開拓性品類?
我個人認為是不贊成的,任何品類在進入市場時,都需要有市場教育,需要用戶對品類形成認知,並不斷教育至轉化購買,而市場教育的成本一般都比較高昂,需要不斷試錯 來達到市場培育。
相比之下,我更認為,一個獨立品牌深挖來做會更適合。 而自有品牌多為跟隨性產品,跟隨性產品雖然必將面臨大的競爭,但在市場已經完成教育的前提下,以高品質低價格的競爭力做好用戶引導,成功的可能性會更 大。
再次強調: 我們不反對開發高品質產品,但是反對需要大量市場教育的品類。
3. 上線後的品類是否還有精進的必要?
用戶太善變了,連家具這種之前覺得可以陪你一輩子的耐用品類,都被宜家輕鬆顛覆,更不用說看各個手機品牌快速的迭代更新。
用戶的神經處在一個高刺激的社會氛圍中,如果產品不能帶來持續的多變驚喜,用戶的刺激會從驚喜逐步趨於麻木。 慢慢喪失購物的樂趣,甚至會卸載平台,對自有品牌亦是如此。
所以,即使是日化、食品這類的自有品牌產品,時刻保持優化精進,吊起消費者的胃口,也是非常重要的。 上市後的品類需要不斷收集用戶的反饋,進行調整優化。
總結
自有品牌到底是攻敵之矛,還是防守之盾?
從人口紅利到流量為王再到流量變現,電商整體經歷了太多變化。 當抖音都開始賣貨,自媒體賬號來搶奪電商飯碗時,如何構建起自己的護城河,成為電商平台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自有品牌或許能給平台一個希望,通過自身造血,來充實自己的實力。 但如果不能有效的選品,合理的營銷,就有可能形成庫存壓力,反被自身拖累。 這一仗,並不好打,但戰爭從來都不是有趣的事兒。
本文由 @一條魚兒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