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2017″金鏡頭”獲獎作品背後的故事 5|新聞人物類組照

文章摘要: 也瞄準了春運準備進行以及結束時各個工種的工作狀態2017″金鏡頭”獲獎作品背後的故事 5|新聞人物類組照

原標題:2017″金鏡頭”獲獎作品背後的故事 5|新聞人物類組照

「喜臨門床墊」杯人民攝影「金鏡頭」(2017年度)新聞攝影作品評選已花落各家,本欄目陸續推出獲獎作品背後的故事,每張照片不僅記錄了那刻的精彩瞬間,同時在它背後隱藏的真摯情感也深深震撼人心。

新聞人物類組照金獎

田建明 《嘉杭京三地上演空中生命接力》

<< 滑動檢視部分獲獎圖片 >>

專家點評

楊曉東

(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編委、視覺總監

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理事)

五四青年節,21歲的花季姑娘劉國群捐獻器官,用生命的涅槃重生致敬青春。當日清晨,以嘉興市第一醫院為起點,跨越嘉興、杭州、北京三地的直升機和民航聯合千里運送器官的空中生命接力上演,劉國群的心臟、肝臟、雙腎和一對眼角膜的決定,救助他人,延續生命。作者通過精湛的專業水準,圍繞國內首次直升機和民航對接空中生命接力這一事件展開工作,從前期醫院踩點、與家屬溝通交流,逼近器官捐獻核心地點手術室,及時抽身事件現場尋找人性化的淚別場景多角度報道事件,人物形象生動、瞬間捕捉感人、富有情緒感染力,刻畫了器官捐獻背後,普通人做出生命抉擇的善良與感傷,閃爍著人性的微光。這種成熟的採訪準備、預判和抓拍的功底彌足珍貴。日光之下無新事。作為一名地市報的攝影記者,身邊難有重大、突發新聞事件。此時,攝影記者固守本土深耕細作,在大的時代背景下關注普通人的命運,書寫普通人跌宕起伏的心理變化,仍然可以抵達人性的深處。當然,記者首先要有系統的職業技能訓練,纔在能在新聞事件中精準捕捉、遊刃有餘。

/ 獲獎感言 /

「金鏡頭」評選的專業性、學術性、權威性備受業內人士尊重,之前曾獲過銀獎、優秀獎等,這次獲得金獎倍感榮幸,這是評委們對打工女青年捐獻器官的致敬,是對每一個淳樸善良的普通人的敬畏。

/ 拍攝背後的故事 /

2017年5月3日,我接到衛計系統線索人的資訊:一名來自四川的打工女青年劉國群因電瓶車車禍,陷入腦死亡狀態,將於次日進行器官捐獻。因為跑衛計醫療條線,在此之前,我大約拍過四起器官捐獻事件,對於捐獻的政策和流程比較熟悉,經過與線人聯絡,得知本次捐獻與以往有兩點不同:1.因為捐獻者生命體徵不穩定,器官摘除手術在市第一醫院就地進行,不再將捐獻者運送至杭州。2.國內首次直升機與民航連運,將捐獻者的器官分別運送至杭州、北京的移植受體患者。瞭解到大致情況後,我於當日前去市第一醫院,與其他幾家媒體在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安排下,第一次見到捐獻者的父親,進行部分程式上的採訪拍攝。晚上,我再次來到醫院ICU病房外的家屬等候區,見到捐獻者的父親,經過聊天得知,劉父在女兒小時便長年外出打工,對女兒的成長缺少關心,心中有愧。近幾年,女兒和兒子跟隨奶奶在嘉興務工,上一次見面還是春節的時候。當夜,劉父就守在ICU病房,不停地翻看女兒手機裡的自拍照,內心的傷痛外人無法感受。因為溝通得很好,我便拍下這些場景,弄清了次日進手術室捐獻的時間,並向視覺總監楊曉東彙報線索,他指示儘可能將場景拍豐富,至少要發組圖。

本次活動獲得了來自上海、杭州、嘉興本地10多家媒體的關注,一般情況下,在同一起新聞事件中,媒體之間的競爭在所難免。5月4日凌晨,我大約6點到醫院,比規定的時間提前一個小時到手術室門口,作為第一個來到現場的記者。我不僅走進ICU病房,拍下捐獻者在病房內,護士最後一次對她護理頭部的一幕,同時在手術室外,也捕捉到捐獻者的奶奶扒在手術床淚別的場景。

上午八點左右,眾多媒體同行均已陸續到達醫院,此時,手術已經結束。器官移植專家將器官裝入醫療箱,運至停車場直升機起落的位置,當直升機落下後,媒體同行拿著手機、相機、攝像機馬上撲上去,圍觀的群眾也越來越多。我拍了幾張後,思考接下來有兩個節點很重要,一個是醫護人員將器官搬運上直升機那一刻,還有就是捐獻者家屬的反應,自己女兒的器官將要「坐」上直升機飛往杭州、北京,他們應該會目送一程。因為時間很緊張,器官隨時可能被擡上飛機起飛,而我還不知道捐獻者家屬的確切位置。隨著現場圍觀群眾越來越多。我冒險做了一個決定,離開直升機現場,走出人群尋找捐獻者的家屬。最終,我在人群背後的住院樓門口,看到護士攙扶著捐獻者的父母,等待直升機的起飛。隨著飛機盤旋升起,捐獻者的父母情不自禁,眼淚奪眶而出,父親更是揮著手,喊著「女兒,爸爸這輩子欠你……」這一動人的場景,也成為我心頭至今揮之不去的一幕。

照片拍完後,我按照工作流程,迅速挑選圖片、整理文字,在微信公眾號上推送,隨即在朋友圈擴散。因為這一事件是當日國內新聞熱點,上海、杭州、嘉興等地的眾多媒體平臺都在報道和直播。而我的報道中,因為有捐獻過程、父母淚別直升機等獨家場景,也頗受矚目。央視、China Daily (中國日報),本地嘉興電視臺品牌欄目《小新說事》的工作人員,通過各種途徑聯絡到本人,想約稿採用父母淚別直升機遠去的動人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嘉興市第一醫院的宣傳人員告訴我,當時該院的職工在朋友圈內大多也是轉發的我的報道,並且動員全院職工為這戶人家捐款達10萬餘元。

田建明:85後,畢業於河南大學攝影專業,現為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攝影記者,報道攝影作品多見於攝影專業報刊雜誌以及騰訊網等欄目。獲人民攝影「金鏡頭」金、銀獎,臺海新聞攝影大賽金獎、全國晚報新聞圖片金獎、浙江省新聞年賽金獎、2017年度中國地市報傑出攝影記者獎。

新聞人物類組照銀獎

張朋 《中國「核潛艇之父”》

<< 滑動檢視部分獲獎圖片 >>

專家點評

周立新

(湖北日報視覺新聞中心主任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已年過九旬,為人樸實低調,且因身份和工作的特殊性,拍攝有一定的難度。作者從人物工作、生活中挖掘有代表性的瞬間,用平實、簡潔的視覺語言,從不同的角度,立體而又生動地呈現了一名默默奉獻的共和國院士形象。

/ 獲獎感言 /

感謝人民攝影給予這組圖片的認可,這是一個激勵,將激勵我更加努力地去拍攝。

/ 拍攝背後的故事 /

我第一次接觸黃旭華院士是在2017年7月份的一次集體採訪中,當聽到他為研發核潛艇隱姓埋名幾十年,九十多歲的高齡依然堅持在工作日每天到辦公室工作時,在心裏便產生了深深的敬佩。

由於黃旭華院士的身份和工作場所比較特殊,能夠到辦公室拍攝的機會不多(他的女兒也是因為採訪需要才第一次到了院士的辦公室),同時老人為人比較低調,從不願記者到家裏進行採訪。於是,我一直留心院士的一些活動,凡是可以拍攝的,我一定會爭取。

後來,對黃院士的報道在湖北日報刊發後,我以送報紙和照片的機會到了黃院士的家裏,拍攝了一些老人的生活畫面。

2017年11月,黃旭華院士在北京參加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時,習近平主席邀請他坐在自己身邊合影,讓他成了熱點人物。老人返回武漢時,我到機場拍攝老人載譽而歸,卻聽到了他這樣說「我還是喜歡隱姓埋名,這樣可以繼續好好工作」。

張朋:湖北日報攝影記者,曾獲中國新聞獎、全國黨報好新聞、湖北新聞獎等獎項。

新聞人物類組照銅獎

周密 《600秒的團聚》

<< 滑動檢視部分獲獎圖片 >>

專家點評

陳小波

(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新華社領銜編輯

任何一個貨真價實的評選,那些有良知的評委睜大眼睛在尋找那些有溫度、有情感的影像。到底什麼樣的記錄照片有價值?我自己在歷史照片研究的時候,選擇好照片的標準有三:一、寫滿歷史的痕跡;二、詩性;三、情感力量。在照片汪洋大海中,這樣的照片不容易碰到。一旦出現,評委不會放過。

32歲的魏星和28歲的妻子李欣是南昌鐵路局客運段的列車長和乘務員。春運開始後,魏星和李欣分別忙碌在兩條不同的線路上,難得碰面。1月25日,妻子的列車經停南昌,一家三口在站臺上有了難得的10分鐘團聚。

新華社年輕記者周密記錄了一個普通鐵路職工家庭短暫而珍貴的團聚。李欣與丈夫兒子含淚告別的那一刻,令人動容。攝影記者,只有在心懷愛和悲憫,對鏡頭前的人命運充滿感情的時候,他完成的影像記錄纔有意義。周密的《600秒的團聚》,恰恰是有溫度、有情感、有意義的照片,也正是評委所期待的照片。

/ 獲獎感言 /

《600秒的團聚》是一個濃縮了中國人生活的瞬間,鐵路、春節、團聚,這都是我們很熟悉的元素。現在的中國已經是一個科技發達、生活極度便利的社會,但這背後不是冷冰冰的技術進步,而是更多人的付出。我的這組作品沒有高超的攝影技術,沒有唯美的畫面,我認為打動我和讀者的,是車門關上時李欣的淚水、夫妻二人的溫暖擁抱,是這一家人真誠的感情。

/ 拍攝背後的故事 /

2017年1月初,又到一年春運時,我為今年的春運報道進行策劃。春運的核心是「回家」,回家的意義是「團聚」,那麼爲了別人的團聚,鐵路職工的新年是否能團聚呢?我和鐵路宣傳部門商量尋找一個雙職工家庭只能在站臺上短暫團聚的案例,宣傳部門很快尋找到了合適的人選。

身為列車長的魏星和乘務員妻子李欣從春運開始就忙碌在各自的線路上,剛剛一歲十個月的兒子已經一個多禮拜沒見過媽媽了。我預感到會出很好的畫面,採訪當天早早地就趕到了車站進行提前溝通。

魏星工作的列車到站後,老人已經把孩子帶到了站臺上。我先和魏星聊起了天,說明了來意,還專門交待:一家人團聚的時候,該有的感情都儘量釋放出來,不要抑制。原本有些害羞的魏星已經沒有了陌生感,面對鏡頭也已經很放鬆了。

我準備了平時常用的24-70mm鏡頭,這樣既能囊括一家三口和環境,又不至於用超廣角鏡頭距離太近打擾這一家人。李欣所在的列車到站後,旅客們魚貫而出,已經看見站臺上兒子的李欣淚流滿面,最後一個走出來的李欣抱起兒子就開始抹眼淚,我趕緊抓拍了幾張富有感情的瞬間。接著,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我引導一家人拍攝了幾張夫妻一起親吻孩子的照片,又退後幾步,把空間留給這一家人,讓他們的感情能更自然地流露。很快,頑皮的孩子就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一旁的電梯上,完全不知道媽媽馬上就要離開。魏星趁著老人帶孩子的間隙跟妻子細聲囑咐了一番,還主動給了妻子一個大大的擁抱。這些都被鏡頭記錄了下來。

十分鐘轉瞬即逝,列車又要啟程。魏星抱著孩子跟李欣說再見,車門緩緩關上時,孩子一下就愣住了,然後開始大哭。鏡頭後的我一邊拍攝一邊被這一幕所感動。短短的十分鐘,我見證了一個鐵路職工家庭短暫而珍貴的相聚,也見證了這個鐵路家庭為其他旅客能夠及時回家團聚而做出的犧牲。

採訪結束後,我與宣傳部門的同志進行交流,總結了這麼多年來春運報道的體會。之前的春運,我將鏡頭對準鐵路各個崗位上的各個工種,也瞄準了春運準備進行以及結束時各個工種的工作狀態。但其實最打動人的,是從工作中抽離出的鐵路職工。攝影報道的本質是記錄人性中的善良與美好。六百秒的團聚也讓我對回家的意義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周密:畢業於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專業,2008年進入新華社江西分社,現任江西分社攝影採訪部主任。曾參與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報道、江西2010年特大洪災報道、東鄉火車脫軌事件報道、駐臺灣採訪報道。長期關注大時代變革中基層人物的感人故事,拍攝的《江西種糧大戶連續五年給農民發年終獎》、《江西面具男孩:因為愛,所以必須堅強》等多篇稿件被中央領導批示,獲得社會廣泛關注。

「喜臨門床墊」杯人民攝影「金鏡頭」(2017年度)新聞攝影作品評選評委介紹

編輯|王華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2017″金鏡頭”獲獎作品背後的故事 5|新聞人物類組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