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東瀛美食一探究竟(六):天婦羅和壽喜燒

油炸界的翹楚——日式炸物“天婦羅”(てんぷら)

喜好日餐的小伙伴很少沒有品嚐過天婦羅的吧,和壽司、刺身一樣這道日式炸物也是日本料理的經典佳作。 香港美食家蔡瀾先生曾說過:“最能代表日式美食的東西就是天婦羅。”另外,關於江戶幕府第一代大將軍德川家康的死因據傳也與天婦羅有關,傳說 是因食用太多“鯛天ぷら”(鯛魚天婦羅)而染病致死。 當然真正的原因未必直接與天婦羅有關,但是幕府將軍愛食天婦羅確是有佐證的。 這麼說來天婦羅的魅力足見一斑啦。 其實天婦羅這種高油高熱量的油炸物,很難與大多數人印象裡清淡的日料聯繫起來,日本人是怎樣愛上天婦羅的? 那接下來就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天婦羅和壽喜燒

話說“天婦羅”的得名

不得不說天婦羅(日語發音:TENPURA)是個地道的舶來品。 據說16世紀,葡萄牙傳教士來到日本,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每到大齋期就禁止吃肉,於是葡萄牙人就拿奶油麵糊裹上蔬菜水果海鮮炸了吃,這種吃法叫做“tempura” ,葡萄牙語意指“守大齋期”。 當時日本人從葡萄牙人的油炸食物中得到靈感,用江戶灣捕捉的魚蝦來製成天婦羅。 在江戶中期尤其是永安年間(1772-1781),由於食材的豐富和運輸發達,天婦羅在擁有大量手工職人的江戶城(今東京)興盛起來,起初是在手工業者等平民圈 中流行,後來在日本人一貫的專研精神主導下,對天婦羅不斷研製改良,越做越精,平民料理最終榮登大雅之堂。 19世紀中期開始逐漸迎來了高級天婦羅的鼎盛時代。 而在現在的日本,既可以在米其林三星店裡食用一頓兩萬日元的高級天婦羅,也可以吃到幾百日元平民範兒的天婦羅。

天婦羅和壽喜燒

製作天婦羅關鍵在於四點:種(食材)、衣(麵糊)、油和蘸料​​。

新鮮的食材是第一重要的,日本有句諺語「たね七分に腕三分」,翻譯過來就是“七分食材三分技藝”,足見新鮮食材對製作料理的重要性;其次是麵糊,要 做到薄而均勻,好的天婦羅,面衣不能黏牙,咬上去要有清脆的聲音,這個全靠廚師的技法;其三是油,一般的天婦羅使用芝麻油或菜籽油, 而考究的店會用山茶花籽油。 油溫要穩定在160℃以保證炸出的色相。 最後是蘸料,一般來說是天婦羅蘸汁和白蘿蔔泥,特製的蘸汁混合了高湯、味醂醬油和砂糖比較輕口,白蘿蔔泥有解膩的作用,當然據說真正的行家是 不蘸料而直接入口吃的,這樣的本味口感最佳。

一代“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先生的“天婦羅物語”

當然製作品相、味感俱佳的天婦羅最重要的還是離不開廚師的技法。 有著“天婦羅之神”稱謂的廚師早乙女哲哉先生從14歲學藝到如今70多歲仍堅守一線,50多年來只為炸出一道叫好的天婦羅來。 早乙女先生的天婦羅都是按秒來計算的。 比如海膽時間短在10-15秒鐘,蝦的製作時間約25秒,鮎魚(ナマズ)40秒,而舞茸(まいたけ)則長至50-60秒,先生是一邊炸一邊觀察客人的進餐 速度,每位客人進餐速度不同,但每位客人吃完一道,他剛好端上來下一道,而食物的火候也都在把控之中,一切有條不紊,堪稱絕技。 經早乙女先生炸出的每一塊天婦羅,透過淡金色的外皮能看到食材的點點顏色——微紅的蝦身、翠綠的蘆筍……,外層面衣酥脆,內裡鮮香而滑嫩 ,趁著溫熱一口咬下沒有多餘的油膩感。 現在擁有“天婦羅之神”稱謂的早乙女先生開的“是山居”餐廳已是名聲在外,想要來就餐至少需要提前2-3月預定才能吃到。 這一切榮耀的背後,就是他幾十年如一日對一件事的極致堅持與用心。

天婦羅和壽喜燒

在美食上,日本人最願意用很少的食材,費無限的功夫,磨出一道極致的美食並引以為豪,認為這是職人的本分。 天婦羅正是如此,麵粉的形態、含水量、溶解後經過時間的長短、不同季節的溫度和濕度,所用油的品質……這些因素都會對製作天婦羅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 廚師需要依據不同的情況適時調整自己,追求一種不多不少、不早不晚的極致。 當然,完美的天婦羅還要遇到會吃的人才行,因為天婦羅面衣外部的酥脆和內部的水潤分分鐘間就會黯然失色,所以天婦羅最好的食用時光只有三 十秒!

冬天就該有一鍋暖暖的“壽喜燒”(鋤焼き)

日劇中大家圍坐桌前,邊吃壽喜燒邊聊天的情景應該不少見吧。 冬日的日本,與家人一起品嚐一道精心準備的“壽喜燒”絕對堪稱人生最美好的時刻。 把一口冒著熱氣的肥美牛肉送入嘴中的瞬間,暖意融入心田整個人都舒展開了……

飛騨牛一頭家 馬喰一代 銀座店

飛騨牛一頭家 馬喰一代 銀座店(照片/客觀日本編輯部)

“壽喜燒”(鋤焼き)的起因得名

“壽喜燒”這道日式名菜從名字上來看似乎充滿了節日喜慶的氣氛,的確在日本每每在歡聚和慶賀的日子裡,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準備一桌隆重的“壽喜燒 ”,闔家歡喜享用的畫風看似與這個名稱是相當吻合的。 不過和我們現在的“火鍋”(HOT POT)一樣,最初出現的“壽喜燒”確是在鋤頭這樣的鐵質農具上烤製的,而日語的壽喜燒的漢字就是“鋤焼”。 在過去農忙時節,農人們就近使用像鋤頭、犁耙這樣身邊的扁平鐵質農具替代鍋具,把食材魚肉類放在其上進行煎烤食用。 原來名菜的來源也是這般的接地氣兒的。

同樣的“壽喜燒”關西、關東大不同

現在的“壽喜燒”對日本人來說是極為地道的家鄉料理而廣受愛戴,同時也是日本人品嚐頂級牛肉料理代表性的烹飪方式。 同樣的“壽喜燒”,關東與關西的做法卻差別很大。

“關東風”的壽喜燒可以稱為“有湯”壽喜燒,也稱為“牛鍋”(牛鍋)。 其火鍋湯汁由出汁、醬油、糖與味醂等混合而成,一般是店家熬製好湯鍋後呈上,客人自助涮肉。

壽喜燒用的牛肉

壽喜燒用的牛肉(照片/客觀日本編輯部)

而關西風的“壽喜燒”是“無湯”壽喜燒。 事先不放入湯汁,而是在煎烤牛肉中再加入醬油、糖和料理酒調味。 與“關東風”相比,客人並不能輕易掌握“關西風”的調理技術。 因此,“關西風”壽喜燒一般是由店裡的服務員負責料理的。

無論是“關東風”還是“關西風”的壽喜燒,現代主流食材均是高級牛肉薄片、大蔥、春菊(日式茼蒿)、豆腐、魔芋絲等。 在最後階段,都會將出鍋食材蘸生雞蛋食用。 為什麼會蘸食生雞蛋呢? 這樣既能將剛從沸騰鍋裡出爐的滾燙牛肉溫度降至適宜入口的溫度,又能將牛肉變得更加滑嫩,還帶著一絲奶香。 同時,打雞蛋也是有講究的,據說要打九又二分之一下最能保持蛋液的口感。 為什麼會有這“二分之一”下? 也許是廚師的經驗也可能是玄學吧。 總之,雞蛋才是壽喜燒的靈魂,選用的雞蛋一定是上等的土雞蛋哦。

“關東風”和“關西風”壽喜燒並不是絕對從地域差異而區分的。 日本各地的高級壽喜燒餐廳大多為“關西風”,但“關東風”因為烹製起來相對簡單,可以事先調好湯汁底料,在市場推廣起來較為方便,不僅在日本國內比較多見 ,在海外更是佔“壓倒性”比例。 所以不少食客以為自己在家鄉也有吃到的壽喜燒大多是“有湯”的“關東風”壽喜燒吧。

供稿 張瓊
編輯修改 客觀日本編輯部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東瀛美食一探究竟(六):天婦羅和壽喜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