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王景濤:做科研要有夢想,也要有情懷

簡單,是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教授王景濤辦公室的風格。 一張書桌,一台電腦,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塊寫滿字的白板。 “一有靈感,就把想法寫在上面。”這位80後教授笑著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就在這間辦公室裡,王景濤帶領團隊在膜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近日,團隊有關新結構膜材料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

延長電池壽命,助力綠色能源發展

說起新結構膜材料,可能多數人會感到陌生。 但說到電池污染,想必多數人都有所耳聞。 一粒小小的鈕扣電池,可以污染600立方米的水,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裡,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價值。

王景濤研究的是提高氫燃料電池及鋰硫電池效率,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從而減少電池污染。

這些成果陸續刊發在各大學術期刊上,其中兩篇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和《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這兩篇論文,耗時近三年。 在一篇論文中,他們經過優化設計,首次闡明了多級結構高分子材料內存在的二級組裝過程。 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為證明其唯一性,王景濤帶領團隊先後進行了上百次實驗,使結果得到了充足論證。

投稿後沒多久,編輯發來了論文修改意見。 那時正值春節前夕,身在澳大利亞的王景濤立即聯繫團隊,迅速投入工作。 直到大年三十上午,他們才形成初步的修改意見。 為了及時回复編輯,他放棄了過年,直到大年初三才完成修改工作。

在發表這兩篇論文前,34歲的王景濤已發表了46篇SCI論文,他同時參與20個國際期刊的審稿工作,並獲得了霍英東基金會的高校青年教師基金。

關心後輩成長,為學生支付面試路費

為了促進團隊和諧融洽,王景濤常自掏腰包組織大家開展活動。 每次有學生在知名期刊上發文章,他都會發朋友圈提出表揚。

標籤 王景濤 情懷 科研 夢想

“做科研需要一份情懷,特別是在不順的時候。”王景濤說。

對學生,王景濤不僅有溫情,也有嚴厲。 他要求學生準時準點開始工作;定期與老師面談,溝通工作進展;在工作區域貼上個人標籤,方便隨時監督察看實驗進展……

王景濤常組織大家開展“頭腦風暴”。 他在課題組實驗室裡放了塊白板,讓有靈感的同學隨時把想法寫上去。

王景濤的16人團隊是由他的研究生與博士生組成,其中5人獲得過國家獎學金。 他的學生中,3人獲得河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0人進入國內外高校繼續深造。 “剛開始不理解他的嚴格,但慢慢發現自己的成績越來越優秀,才明白老師的苦心,對他充滿感謝。”王景濤的學生、2015級博士生武文佳說。

搞科研原本不是2015級研究生陳平平的職業選擇,她本打算畢業後直接工作。 但王景濤數次的“思想工作”使她改變了想法,最終她決定出國深造。

“我自己是讀博的受益者,所以希望我的學生同樣能通過深造受益。”王景濤說。 有時,他甚至會自費為參加其他高校博士生入學面試的學生支付路費。

堅持自主創新,責任感是前進動力

出身於河南南陽的一個普通家庭,自幼家人便教導王景濤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讀研期間,母親身患重病,家人卻希望他專心完成學業,“學有所成、回報社會”。 在這種家庭氛圍的影響下,他靜下心來做科研,立志報效祖國。

如今在新結構膜材料領域收穫頗豐的王景濤,真正確認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在本科階段。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王景濤注意到奧運村的新能源汽車全部從德國進口。 這對他產生了很大刺激,讀研時,他毫不猶豫就選擇了能源與環境課題。

“新材料用錢是買不來的。”王景濤感觸頗深,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2012年,從天津大學博士畢業的王景濤決定回到家鄉,走上鄭州大學的講台。 “他做科研時專注度極高,執行力非常強,從不拖延。”他的師弟李奕帆說,“究其原因,他清楚自己的價值,有著明確的目標,責任感是他前進的動力。”

王景濤嚴謹認真的作風深深地影響著他的學生。 “王老師每天早早來到辦公室。他思維活躍,對科研的敏感度高,一有新想法就找人來討論。”陳平平說。

談及未來,王景濤說:“過去幾年,我們一直致力於新結構膜材料的研究。未來,我們在氫燃料電池、鋰硫電池、碳捕集和水處理這四個領域會繼續探索進取, 促進綠色、高效新能源技術發展,送給人類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標籤 王景濤 情懷 科研 夢想

更多精彩 >>> 熱點推薦 查看相關信息 更多精彩 精彩圖庫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王景濤:做科研要有夢想,也要有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