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有許多著名的計謀,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三十六計,圍魏救趙就是這三十六計中極為精彩的一種智謀,就算在當今社會仍然能夠實施,不得不嘆服古人的機智謀略 。 圍魏救趙的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圍魏救趙的主人公是誰可能就一知半解了。
圍魏救趙的主人公是誰: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孫臏原名不詳,因受過臏刑故名孫臏。 孫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陽谷縣阿城鎮、菏澤市鄄城縣北一帶),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圍魏救趙的故事也是在這之後,孫臏輔佐齊國 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介紹了圍魏救趙的主人公是誰後,我們再來看看歷史上對他的描寫記載,明末清初曾以孫臏、龐涓生平為原型的歷史小說《孫龐鬥志演義》,使孫龐鬥智的故事廣 為流傳。 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 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而圍魏救趙出自《史記》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 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上面介紹完了圍魏救趙的主人公是誰,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圍魏救趙的故事吧。
圍魏救趙的故事
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於,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捨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 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餘,趙衰魏疲。 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 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 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 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議說,公元前354年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邯鄲,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樑猛插進去,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 向魏國的國都大樑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邯鄲之圍遂解。
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 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