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一起設計
本文已獲得授權
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種子聖殿」,托馬斯·赫斯維克
最偉大的建築攝影師
開頭這個建築應該很多人都留有印象。它是世博會的英國館,由托馬斯·赫斯維克所設計。
這張照片,將「種子聖殿」六萬根觸鬚向外生長的設計特點完全表現出來,而底下的觀賞者也一同入鏡,更表現了建築本身的奇異。
拍下這張照片的,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攝影師之一——Iwan Baan。
Iwan Baan
說到建築攝影,這個人是絕對繞不過去的。
他合作過的設計大碗和事務所數不勝數,包括 OMA、扎哈·哈迪德、BIG、伊東豐雄、赫爾佐格、西澤立衛、史蒂芬·霍爾、王澍……
在當代建築領域,他是最有影響力的攝影師,而這並不因為他照片拍得好看。能把照片拍得好看的攝影師多了,只要角度選得好、後期做得好,照片本身都好看。
他最特別的是,通過他的作品,你能感受到「建築與人的關係」,「建築與周圍環境的關係」。這不是簡單按下快門,PS 一下就能做到的。
1
「他因為庫哈斯走上建築攝影之路」
Iwan Baan 出生於 1975 年,是個荷蘭人。他在荷蘭讀書的時候,主修「紀實性攝影」,可以說與「建築」毫無關係。
在 2005 年,他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 OMA 的首席建築師庫哈斯。
庫哈斯
庫哈斯對他當時在研究的「互動式全景攝影」很感興趣,於是就邀請他參與當時正在設計、建造中的建築實地跟蹤拍攝。也是從那時候起,Iwan Baan 手中的鏡頭再沒離開過建築。
而那棟新大樓,正是位於北京的 CCTV 新大樓。他花費了將近三四年的時間,把大樓從施工到建造完成,都記錄在他的鏡頭底下。
然而只拍攝建築本身對他來說是不夠的。學習紀實性攝影出身的他,本能地拍下了這些照片,剛好記錄下施工工人的身影和面孔:
他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拍攝大樓。
這些照片無一不體現當時大樓底下人們的生活狀態,還有大樓周圍環境的樣貌。這樣一融合,這些作品就不單純只是「建築攝影」了。
Iwan Baan 日後回憶起來這段工作的經歷,說:「我覺得,CCTV 大樓這個項目就是吸引我開始關注建築攝影的主要原因」。在此之後,他也開始拍攝 OMA 更多的設計作品。
2
「除了建築本身的美,還有別的需要關注」
看上面他的作品,你能發現 Iwan Baan 的建築攝影,並不只有建築本身。
他說過:「一棟建築迷人的原因,不只是建築本身的美。環繞它周邊的環境和故事,才是讓它迷人的真正原因。」
我想,建築的完成不是結束,更重要的是「之後」,因為之後的故事更耐人尋味。所以在他所拍攝的畫面中,絕不僅有建築美學,更有那些生活於其中的人們。
現在部分建築師和攝影師,總是追隨「吸引人眼球」的攝影作品,容易過分美化甚至誤導原有的建築本質。Iwan Baan 非常討厭這樣。
很多建築攝影其實非常無聊。那些照片,總是有特定的拍攝角度、柔美的光線和差不多的情景。有時候,拍攝的場景和建築真正投入使用以後的狀況會有很大出入。
他曾在雜誌的電話採訪中說:「這正是我嘗試避免的。我想表達的是建築與周圍環境、人事物之間的關係。而不只是讓建築看起來很完美,這些後制或 Photoshop 讓一切都看起來很人工。所有的照片看起來都很像。」
他希望通過建築攝影去探索人們為什麼生活在那裡。
為什麼建築會是這樣的架構?為什麼有的建築在過去和現在有那麼大的差別?這類的問題,才是他想要通過自己的作品解決的問題。
所以 Iwan Baan 拍攝照片,很少花時間進行後期處理(頂多也就是做做最基本的調色),力爭在拍攝的時候就捕捉到最完美的畫面。而這一切,讓他的照片看起來真實無比。
在拍攝的過程中,他從不輕易把相機指向一個方向。他會先觀察周圍的環境,讓自己進入當下的情景。邊走邊觀察的時候,有趣的故事就會自己出現。
他從不刻意安排情景,他要保證他所記錄下的故事,就是當時那個地點正在發生的事。
這種追求正是他高於很多其他攝影師的根本原因。我記得紐約時報評論他,說的是這麼一句話:「他不僅關注建築結構的整體性,也關注人。Iwan Baan 重新定義了建築攝影。」
我非常同意。
3
「不只拍知名建築,也拍貧民窟建築」
沒錯,Iwan Baan 拍了很多很多設計大咖的建築作品,但他也掀開了在奈及利亞、委內瑞拉、巴西等國貧民窟的生存空間。
在委內瑞拉的首都加拉加斯,有一處被喻為「世界上最高的貧民窟」的高樓,叫做「The Torre David」。
The Torre David
這是一棟破敗不堪的高樓,但依然有商店、停車場、理髮店甚至是教堂等基礎設施。
Iwan Baan 將在這裡生活的人記錄進了鏡頭裡,例如在小賣部門口的小孩、在露天健身房中鍛煉的男子、在樓道里打電話的女人、人們居住的室內空間……
The Torre David
他還去了奈及利亞拉各斯的中心 Makoko。
他受了委託,前往拍攝奈及利亞建築師 Kunle Adeyem 建造的漂浮小學。這座漂浮小學白天供學生讀書,晚上就變成漁夫們停船的地方。
Makoko 是一座容納了將近 15 萬人的海上小鎮。所有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衣食起居都在水上進行。這裡是奈及利亞人口政策失控而導致的後果。
但在 Makoko 生活的人們,處在惡劣的環境中也依然頑強的生存,他們不斷地適應、調整、改變。白天工作,晚上就停下船來大聲歌唱。
Makoko – Iwan Baan
也許是紀實攝影的經歷,給了 Iwan Baan 洞悉生活的直覺。
在那些安靜而流暢的畫面中,總能自然地浮現建築背後的故事。那是處在不同環境下,依靠所能利用的資源而創造的生活。雖然看來殘酷,卻始終充滿了生機。
4
「拍攝將會是一輩子的事情」
Iwan Baan 多年的攝影師生活,總是過著空中飛人般的生活。他的工作量非常大,例如在兩個星期內,去四個國家拍攝六個計劃,剛結束工作,立刻又要探訪新的設計。
他工作時必備的相機是個頭不算大的 Canon EOS 1DX Mark II。因為他希望可以帶著攝影機到處探索,而且盡量不要被發現自己是攝影師,這樣才能捕捉自然的一面。
他拍攝了超大量的作品,為了讓這些照片呈現出完美的畫面,他從不怕苦不怕累。他甚至願意嘗試冒險的方式,例如願意坐在直升機中不斷盤旋,還將身體探出欄外懸在半空中。
所以他又被稱為攝影界中的「印第安納瓊斯」,不管是在直升機上,還是貨車上,各色的交通工具都難不倒他。
Iwan Baan
Iwan Baan 不是學建築專業出身的,正是因為這點,才讓他繞開了繁雜的建築理論,從建築與人、與環境的關係出發,用與眾不同的獨特角度去看待每一個空間。
對他而言拍照是一輩子的事情,為了讓自己的攝影作品能承載更多的意義,能表達更多的內涵,他會付出更多的心血,從更深、更廣的角度出發,去發現每一個值得被記錄的時刻。
當你讀完這篇文章,也許此時的 Iwan Baan 正在天地之間俯瞰著某處地景,緊抓著有限的一個小時,和駕駛溝通,快速飛行至定位,在直升機轟隆轟隆的螺旋槳和雜亂引擎聲中,瞬間按下快門,凝結他心中那副完美照片的畫面。
而那些無論是實驗風格強烈的、寧靜而永恆的、輕盈風格的還是自然有機的建築設計作品,都將在他的鏡頭下,毫無誇飾的如實傳遞出原有的姿態。
一起設計編輯整理
圖片來源:Iwan Baan官網
照片攝影師:Iwan Baan
特別鳴謝非建築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