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核桃舉肢蛾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1生活史及習性核桃舉肢蛾俗稱核桃黑,屬鱗翅目舉肢蛾科,是專性蛀食核桃果實的害蟲。陝西1年發生1~2代,均以老熟幼蟲於樹冠下土中或雜草中結繭越冬,少數可在幹基皮縫中越冬。
核桃舉肢蛾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
1 生活史及習性
核桃舉肢蛾俗稱核桃黑,屬鱗翅目舉肢蛾科,是專性蛀食核桃果實的害蟲。陝西1 年發生1~2 代,均以老熟幼蟲於樹冠下土中或雜草中結繭越冬,少數可在幹基皮縫中越冬。6 月下旬~7 月上旬為越冬代成蟲盛發期,30~45 天老熟脫果入土越冬,脫果期7 月中旬~9 月。2 代區成蟲分別發生在5 月中旬~7 月中旬、7 月上旬~9 月上旬。成蟲晝伏夜出,幼蟲蛀果後,被害果漸變琥珀色。成蟲白天多靜伏於葉背或草叢中,後足向側後方舉起,有時作划船狀搖動。日落前1~2h 最活躍,在樹冠外圍轉圈飛翔尋偶,黃昏時停於葉背交尾。交尾時雌雄蛾子尾部粘連呈現彎曲並列狀,雙雙靜伏在葉背或核桃青果上。卵多產於兩果相接處,也可產於萼凹、梗凹或葉柄上。成蟲壽命3~14d,並有微弱趨光性。雌蛾可產卵25~30 粒,卵期為7.2d。初孵幼蟲在果面爬行3~5h 找到適當位置蛀入青果,一般從背光面蛀入,初蛀孔出現針尖大小水珠,很快變黃後又變黑色。蛀果幼蟲串食果肉,4d 後果面出現彎曲的褐色蟲道,隨著幼蟲食量的增大,果肉漸被蛀空,內充滿蟲糞,使果變黑,皺縮凹陷。受害果常有幼蟲5~6 頭,最多可達20 頭。蛀果早的幼蟲,除蛀食果肉外尚可蛀食核仁,造成早期落果。蛀食晚的因果殼變硬,只能蛀害青皮。受害果雖能繼續生長,但核仁不飽滿,品質下降,出油率降低,產量也大受影響。該蟲有連年為害同株樹的習性,老熟幼蟲脫果入土結繭越冬,多分佈於被害樹冠幅以內,以土層深度1~3cm為最多。
2 發生規律
2.1 核桃舉肢蛾的發生與氣候、土壤的關係溫度和土壤含水量綜合試驗表明,溫度影響發育速度,土壤含水量影響發育存活率。在溫度條件滿足時,土壤含水量低,發育歷期延長,存活率降低。土壤含水量低於3%,越冬幼蟲不能化蛹、羽化而死亡。春末夏初降水多而均勻年份,土壤含水量保持在85%,越冬幼蟲化蛹、羽化率高,則舉肢蛾發生危害嚴重。相反,乾旱少雨的年份,舉肢蛾發生危害就輕。因此,羽化期遇到雨量充沛,高溫多溼的氣候該蟲就發生嚴重;潮溼疏鬆的砂質或壤質土內它的發生率最高。
2.2 該蟲的發生與地形、地勢的關係一般深山區重於淺山區,淺山區又重於丘陵坡塬地; 陰坡重於陽坡,溝內重於溝外,荒蕪潮溼地重於耕地。
2.3 該蟲的發生與經營管理的關係試驗和調查研究證明:墾複、擴盤和林糧間作的核桃樹,該蟲為害輕,而荒蕪雜草叢生、無人管理的樹該蟲容易發生。
3 危害症狀
核桃果實變黑,充滿黑色蟲糞,被害處青皮變黑,危害早者種仁幹縮、早落;危害晚者種仁瘦癟變黑。幼蟲乳白色或黃白色,體長8~10mm,頭部黃褐色,背中央有紫紅色斑點,有時1 個果裡有幼蟲多頭。
4 防治方法
通過預測、監測,初步掌握核桃舉肢蛾的生活習性、發生規律,根據核桃舉肢蛾的發生規律和我們長期防治試驗、示範及大面積防治效果,總結一套適合當地氣候條件和種植模式下的核桃舉肢蛾綜合防治技術措施,促進核桃健康生長,實現早實、豐產、穩產生產目標。把歷年的嚴重發生區作為防治重點,實踐中取得很好效果。
4.1 農業防治方法對核桃園科學合理施肥、清園等田間管理措施,創造不利於舉肢蛾發生的環境;合理安排核桃園種植(套種)作物、品種搭配避免舉肢蛾為害和傳播;定期中耕除草減少舉肢蛾寄主;徹底清除樹冠下部枯枝葉和雜草,刮掉樹幹基部老皮,集中燒燬。翻耕樹下土壤,可消滅大部分越冬幼蟲。
4.2 物理防治方法按對比法採用黑光燈、糖醋液、性誘芯等措施誘殺害蟲;利用害蟲性資訊激素對害蟲進行迷向,干擾害蟲交配;利用樹幹刷白阻止部分害蟲在樹皮上產卵和為害;利用套袋對害蟲進行阻隔避免其為害等。
4.3 化學防治方法成蟲羽化期(6 月上旬~7 月上旬),樹盤覆土2~4cm厚,或地面撒藥,667m2 撒殺螟鬆粉2~3kg,或每株樹冠下撒25%西維因粉0.1~0.2kg。幼蟲孵化期(6 月中旬~7 月中旬)是藥劑防治的重點,分3 次進行樹冠噴藥,每次噴藥間隔期10 天,藥劑有25%滅幼脲3 號膠懸劑、2.5%溴氰菊酯2000 倍液,防治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