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APP代查徵信,未經授權嚴禁接入,洩漏徵信信息考核將得零分。 目前,一些第三方應用程序(APP)號稱可以“直連央行徵信系統”,只要在手機上下載軟件就能查詢個人徵信記錄,看起來似乎方便又快捷。 然而,近期央行的一則“102號文”,徹底讓這些代查徵信APP現出了“原形”。
整治APP代查徵信
原來這些APP屬於未經授權認可的,央行嚴禁接入徵信系統。 用戶在使用這些APP的過程中,可能已經洩露了最需要保護的個人隱私。
“直連央行徵信系統”是假 盜走隱私是真
打開蘋果手機的APP商店,用“徵信”關鍵字搜索,就可以跳出十多條號稱可以“直連央行徵信系統”,進行個人徵信查詢的APP。
比如,一款由杭州某信息技術公司開發的名為“徵信-個人徵信查詢”的APP,介紹自己稱“直連央行徵信,徵信報告免費領取”。 用戶在使用這些APP時,要通過手機和驗證碼註冊,隨後還要進行身份驗證。 在身份驗證的過程中,用戶需要輸入身份證、姓名等個人信息。 同時,還要回答一些問題甚至還可能被要求輸入銀行卡等信息。
事實上,以上述APP為例的眾多代查個人徵信APP會要求獲取用戶手機多項隱私權限,包括位置、電話號碼、訪問攝像頭,甚至包括讀取短信和通訊記錄等。 有用戶稱,在用手機號註冊後,第二天就接到各種貸款電話。
通過這些涉及個人信息的操作,確實可以查詢到的央行徵信報告。 這份徵信報告記載了個人通訊方式、住址、婚姻狀況、職業信息、銀行貸款記錄、信用卡透支記錄等詳細信息。 這些最需要保護的個人隱私,卻被APP輕而易舉地留存使用。
而所謂的“直連央行徵信系統”,也只是APP通過用戶自己的信息在後台去央行徵信系統查詢,APP也僅僅是充當了中介的作用。 一來一往中,個人隱私已經被這些APP盜走。
央行未授權任何APP提供徵信查詢服務
事實上對於個人徵信行業,監管機構從一開始就採取“高門檻、嚴要求”。 與這些APP所標榜“直連”不同的是,作為個人徵信報告主管單位的央行,從未授權任何APP提供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服務。
事實上,個人徵信信息以銀行信貸信息為核心,金融機構主動申報,會先由業務發生行匯總上報給總行,總行按月定期將信息報送徵信中心。 此外,還包括社保、公積金、環保、欠稅、民事裁決與執行等公共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