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就是小程序還是那個小程序,張小龍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張小龍。
自從比特幣開啟的這一陣風口被有關部門集火之後,比特幣不得不轉入地下讓區塊鏈浮出水面。
但是鑑於區塊鏈的使用場景有限等問題,這一陣被莊家割了韭菜的風口終於隱退幕後。
不過就在區塊鏈“獨木難支”的時候,一個叫做抖音的音樂短視頻App橫空出世,繼承了快手在2017年苦心孤詣營造出來的“短視頻神話”,迅速從一二線城市崛起將了開拓 者快手一軍。
只不過就在抖音盛囂塵上,快手不凡示弱的同時,“算法應不應該又價值觀”這一個哲學式的詰問卻一下子被抖音和快手給拍的“暈頭轉向”。
在張一鳴和宿華忙著“抱薪救火”終於迎來了監管的大剪刀之後,他們終於開始認錯。
只不過這個時候,他們的“老對手”騰訊又開始了蠢蠢欲動。
30億復活微視並不算什麼,關鍵是在這個時間段騰訊的棋子開始“沆瀣一氣”。
而五一期間“彈一彈”的火爆,似乎讓大家發現了什麼?
小程序!
其實,早在2016年1月11日微信之父張小龍時隔多年公開亮相,宣布了「微信小程序」立項。
2017年1月9日,微信第一批小程序正式低調上線,只不過最後卻慘淡收場。
2018年1月15日,微信團隊首次披露了小程序上線一年來的成績單:58萬個小程序、1.7億日活用戶、覆蓋逾100萬開發者和2300個第三方開發平台,昭示小程序“ 捲土重來”。
狼來了的故事,反复在小程序上面重演,但是這一次小程序“厲兵秣馬”“兵臨城下”似乎正在像用戶“展示”微信的“獠牙”。
我們不確定小程序這一次是否又會像上一次那樣“重蹈覆轍”,還是“浴血重生”之後的小程序變得更加“暴戾”勢不可擋;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就是小程序還是那個小程序,張小龍已經 不是原來的那個張小龍。
小程序的“貪”
自從2012年,張小龍給微信換了一個Slogan: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之後;張小龍就慢慢變得“魔怔”,而微信也正是那時悲點歪了科技樹。
在給微信點玩搖一搖、掃一掃、訂閱號、朋友圈,以及微信紅包這些科技之後,張小龍終於意識到原來他還是喬布斯的信徒;於是“眼饞”喬布斯手上有“App Store”這樣 大殺器的張小龍也坐不住了,憋了一年,終於在2017年上線自家的小程序。
最開始張小龍給小程序定下的價值觀是“用完即走,觸手可及”,可是還不到一年半的各種大大小小的規則更新,小程序還是忘了什麼叫做“用完即 走”,只能勉強算是“觸手可及”。
相比於喬布斯帶來智能手機的驚嘆以及移動App生態的驚艷,他那種大刀闊斧張小龍是沒機會了;畢竟,微信再怎麼火爆也只是移動App生態中的一員,雖然他立志要幹掉“App Store”做自己微信OS系統下的“小程序”。
於是從發現頁面到公眾號、對話框,朋友圈到消息欄中的下拉頁面,小程序通過一年的艱苦跋涉終於完成了從農村(非常規流量入口)包圍城市(常規流量入口)的大作戰 。
如果說,2017年小程序被“集火”是因為微信的體量和用戶對於張小龍的盲目信仰,那麼2018年小程序再次“浮出水面”就一定是“小遊戲”的“錯”。
2017年底發行在2018年第一周火的不行的“跳一跳”又一次讓大家意識到了“小程序”的魅力,但只限於遊戲模塊;但由於流量入口什麼的都被騰訊把關,因此也 很難刺激到開發者。
但是2018年五一期間躥紅的“彈一彈”卻讓大家又一次發現了小程序在“社交小遊戲”上的龐大力量。
而騰訊這一次放寬流量限制,縱容小遊戲病毒式分享,很容易就又製造了一個爆款。
當然,對於騰訊而言,跳一跳這樣的嫡系才是重頭,彈一彈這樣的庶子只是試水;而且還能推波助瀾激發其他開發者的“信心”,何樂而不為?
只是不知道這一次小程序把重心全部壓到“遊戲”上面,什麼時候回頭是岸。
畢竟,小程序最終對標的可是“APP Store”,而不是把騰訊原有的“硬核遊戲”小程序化。
小程序的“嗔”
如果說小程序把小遊戲作為發展主線,還是在建立自己的遊戲壁壘,鞏固自己的生態城防,那麼微信投資趣頭條、拼多多這一幫小弟,就有點像是“為虎作倀”了。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趣頭條是針對今日頭條、拼多多是針對天貓淘寶而糾結的一幫“敢死隊”,畢竟正面競爭面對今日頭條騰訊又天天快報、企鵝號,面對天貓淘寶騰訊 有京東。
但是收割底層流量這樣的事情騰訊明顯是瞧不起的,於是它投了一點錢開始讓底下的小弟去“興風作浪”。
趣頭條和拼多多的商業模式一看不正常,他們雖然目前還依舊存在,但它們都不一定有存在的必要;畢竟不;管是資訊版的趣頭條還是購物版的拼多多,它們雖然能夠 通過拉人頭的方式賺錢又或者是省錢,但前者不能保證閱讀的質量而後者又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怎麼看都像是在打擦邊球,通過消耗所謂的“人脈資源”(熟人關係)來 賺取有限的利益。
而且,大家發現沒有,不管是小程序,趣頭條還是拼多多他們都依賴於“熟人關係”,而且在微信的大環境下“如魚得水”。
相較於微信對於淘寶、頭條和抖音的“嚴苛”,微信對於小遊戲、趣頭條和拼多多未免也太好了。
當然,對於微信而言,用訂閱號收割一線城市流量,小遊戲收割二三線城市流量,趣頭條&拼多多收割四五線城市流量,這簡直是完美的配合。
而且從某個方面來講,趣頭條和拼多多這樣依賴於“傳播”“關係鏈”的生態模式又何嘗不是“小遊戲”的一種呢?
只不過趣頭條給了分享手續費,而拼多多則是把虛擬物品照進了現實而已。
小程序的“痴”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正式發布《創新生態共同體助力經濟新動能——2017微信經濟社會影響力研究》報告:顯示,微信在2017年直接帶動信息消費2097億元,自2014年以來 年均增長超30%,拉動流量消費1911億,拉動行業流量收入達34%。
無疑,這是張小龍“癡狂”背後的結果。
但是在2017年小程序剛剛面世的時候,迎來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目前仍在使用小程序的用戶中,大多使用的是一些工具類、使用頻度和沈浸度要求較低的應用。 例如航班時刻查詢、實時空氣質量查詢、實時公交查詢、詞典、電影評分等。 而這些應用,大多都符合“微信之父”張小龍對小程序“用完即走”的定位,但這些小應用並不會讓小程序變成一個炙手可熱、口口相傳的熱門服務。
而在艾媒諮詢發布的《2017年中國網民針對微信小程序使用與開發狀況調查報告》中,報告顯示,微信小程序發布一個月後,應用開發者關注度明顯提升至94.9%,而選擇繼續 開發小程序的應用開發者僅占到9.2%,更有35.2%應用開發者對小程序感到失望、意在放棄,33.9%開發者表示短期不考慮。
面對小程序如此殘酷的現實,張小龍也是朝令夕改,最開始那個禁慾系的小程序在2017年3月27日身懷六甲(小程序2.0 補丁——新增6 大功能)之後,終於降低了開發 者門檻、還打通了公眾號自定義甚至是App分享小程序,兼容了線下二維碼;而且4 月14 日晚,微信正式開放了「長按識別二維碼打開小程序」的能力, 更實在4 月17 日晚,小程序上線了農夫三拳(三項新能力):
- 不用賬號密碼,只需掃碼授權,小程序就可交給第三方託管;
- 程序新增數據接口,方便開發者進行個性化數據趨勢分析;
- 從 1 M 到 2 M,小程序代碼包大小限制進一步開放限制擴大。
這還是張小龍口口聲聲說的“用完即走”麼?
感情,他還藏著半句“想來就來”啊!
但是,不管張小龍的“狂信徒”們有多清楚小程序有多努力,可她一直是在2018年才被“小遊戲”扶上了牆。
就像奶茶在處女座《後來的我們》中說的: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就是沒有了我們。
後來的小程序也大概什麼都有了(流量、入口,特權)、什麼都嘗試過,但就是沒有了“張小龍”。
畢竟小程序都已經變成了小遊戲,還能夠“連接”一切麼?
#專欄作家#
幻夢邪魂,微信公眾號:sdsghnh。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擅長文藝、理論邏輯類文章;平時對寫作、互聯網、產品經理關注比較多。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