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大洋一號”船返航青島。
楊 磊攝
4月24日,科考隊員在布放“潛龍三號”。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攝
5月3日,中國大洋科考功勳船“大洋一號”船順利停靠青島市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 至此,由中國大洋協會組織的2018年“大洋一號”船綜合海試航次順利結束。 本航次任務共計45天,其中A航段23天,B航段19天。 總航程6208海裡,收穫了豐碩的海試與調查成果。
“海龍”“潛龍”系列潛水器如何驚艷亮相? 科考隊員付出哪些努力? 深海探測裝備將如何進一步發展?
“海龍”“潛龍”系列潛水器共完成12次下潛
在2018年“大洋一號”船綜合海試航次任務中,最耀眼的莫過於“海龍”和“潛龍”潛水器的多次驚艷亮相。
通常,水下機器人可以分為3類:載人潛水器(HOV)、遙控水下機器人(ROV)和自主水下機器人(AUV)。 人們所熟悉的“蛟龍”號是載人潛水器,“海龍”號是無人遙控潛水器,這兩類潛水器都擅長局部作業、定點精細探測,“潛龍”號則擅長大範圍精細探測 。 “三龍”系列潛水器形成優勢互補,成為我國目前深海探測裝備的主力軍。
據A航段首席科學家初鳳友介紹,這次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龍”系列潛水器共計完成8次下潛,其中,“海龍Ⅲ”潛水器下潛5次,完成4500米級深潛試驗 。 “海龍11000”潛水器下潛3次,完成3000米級下潛試驗,均取得重要突破。
“與’海龍Ⅱ’相比,’海龍Ⅲ’是作業型遙控水下機器人,功率更大、作業能力更強、技術也更成熟。”A航段首席科學家助理董彥輝說,這次任務全面測試 了航行控制、取樣作業、水聲通信等功能,潛水器運行狀態良好,各項參數達到設計標準,獲得的相關試驗數據與操作經驗,將極大推動“海龍”系列潛水器的發展,為其 最終的業務化運行奠定良好基礎,進一步提升我國深海科考的作業能力和效率。
“潛龍三號”潛水器同樣表現不凡。
據“潛龍三號”總設計師劉健介紹,作為我國最先進的自主潛水器,“潛龍三號”共完成4次下潛,成功率100%,這在海試中尤為不易。 其中,前兩次下潛為海試潛次,全面完成了50項考核內容,潛水器2節速度續航力達到42小時48分鐘,航程156.82公里,創下我國自主潛水器深海航程最遠紀錄。
“潛龍三號”後兩次下潛為試驗性應用潛次,分別在南海北部陸坡東沙西南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區與多金屬結核試採區和參照區開展大面積科學調查,近底調查時間 共64小時,總航程超200公里,獲取了豐富的水體探測和近底磁力數據以及大量高清海底照片,開創了自主潛水器和船載地質取樣裝備同時作業的新模式,探索了潛水器跨區域 探測作業的可能性。
“相比’潛龍二號’,’潛龍三號’的關鍵設備國產率更高,一些系統設備性能也有所改進,探測能力進一步提升。它高效穩定的性能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深海調查能力和 效率,有望為我國深海資源勘查和科學研究貢獻更多原創性成果。”B航段首席科學家蔡巍說。
同時,科考隊抓住有利時機在西太平洋“雙十字”區域,先後完成了溫鹽深儀採水、浮游生物拖網、近底錨系觀測系統布放等調查作業,為進一步揭示該海域溫 鹽、環流等水文特徵,以及深海生物多樣性特徵提供了支撐。
形成譜系化裝備來應對不同的深海探測需求
深海是人類未來發展的藍色空間,蘊藏著豐富資源,具備獨特的科研價值,更是涉及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新疆域。 長期以來,發達國家控制封鎖深海技術領域,各國競爭激烈。
“這次’海龍”潛龍’深海裝備的成功海試和應用,是我國科技人員依靠自主創新,集成發展的重大成果,標誌著我國在深海重大裝備的設計、製造方面已具備產品化開發 製造能力。”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波表示,伴隨國家海洋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深海技術裝備將向著全海深、智能、綠色、大數據方向進一步推進,通過發展“深海深地”鑽探的 “深龍”技術,海底、水體、海面、太空、陸基一體的“雲龍”技術,綠色高效海底資源開發的“鯤龍”技術,全面推動我國深海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可望通過企業 化運作和技術整合,形成國家級的深海裝備品牌和專業化隊伍,以有效支撐海洋強國建設。
據了解,目前“海龍Ⅲ”潛水器完成了海試,後續將結合航次任務開展試驗性應用工作,將根據實際情況做一些針對性改進。 據劉健介紹,“潛龍三號”這次同時完成了海試和試驗性應用,下次將根據深海探測任務和航次規劃進行後續應用。
在專家看來,深海探測裝備的發展方向是系列化、智能化。 只有開發系列化的產品,形成譜系化裝備,才能應對不同的深海探測需求。 並且,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深海探測裝備將會變得越來越智能,多種裝備協同作業的場景也有望實現,將大大提升作業效率。
船齡高達30多年的大洋科考功勳船再出發
為“海龍”“潛龍”一路保駕護航的,是我國大洋科考功勳船“大洋一號”船,船齡高達30多年。 “本次任務是該船在2017年大修改裝後,首次執行綜合海試任務。全程航行6208海裡,開啟動力定位27次,船舶各項設備得到了全面的檢驗,信息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調查 作業水平和能力大幅提高。”“大洋一號”船船長徐巍巍說。
整個科考過程充滿了挑戰。 據徐巍巍介紹,他們多次遭遇惡劣海況的影響,全體成員始終團結協作、配合默契。 “每一次下放重大設備前會根據當時的海況確認最佳的作業方案,排除任何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確保任務順利完成。”徐巍巍說。
讓劉健印象最深的,是隊員們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 “有時考慮天氣和作業窗口期,不得不把任務安排在凌晨或深夜。像’潛龍三號’的3個潛次的布放和收回都在半夜,工作隊經常晝夜連軸轉,爭分奪秒地抓緊作業 。”董彥輝還記得,“海龍”團隊的彭進竟然直接趴在橡皮艇上睡著了,因為他為了保障海試進度已經連續工作超過24小時。
長時間航海生活,難免使人感到枯燥和寂寞,也特別思念親人。 徐巍巍說,“大洋一號”船經過大改後,不僅提升了動力、性能等硬指標,還大幅改善了保障能力,配備了更方便的海事衛星五代星通信系統,便於隊員們和家人遠程用 微信等聯絡。 此外,船上也會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打球、唱歌和組織晚會,豐富隊員們的業餘時間,調節大家的情緒和狀態。 “暈船比較常見。但有句話叫,暈船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害怕暈船。”劉健說,海上作業,要拿出毅力和決心去適應和戰勝困難,一切都是為了工作。
船上的氛圍溫馨友愛。 據董彥輝回憶,A航段有3名科考隊員都即將舉行婚禮,有名隊員甚至下船3天后就要辦婚禮。 大家很細心地為這3名隊員拍攝了特別的祝福視頻,請全體科考隊員在海上祝福新人。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04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