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想叢林穿梭、飛檐走壁?你得換個屁股!

太長不看版:

1. 靈長類爬得快,因為身體里長了根「槓桿」;

2. 人想走路,就得放棄上樹;

3. 走路的骨骼結構,爬樹快不了。

人,算是靈長類里最不擅長爬樹的了。

別說比不過身手敏捷的猴子了,連看似笨重的銀背大猩猩都比我們強。雖然成年雄性的銀背很少上樹,但那不是攀爬能力的問題,主要是樹不行。

金剛不爬樹,只是沒有合適它的樹。圖片來源:Wikipedia

不擅長爬樹也翻不過牆頭,人在靈長類里論攀爬這項特技只能墊底兒!不過,人類學家們已經幫你把借口都想好了——現代人類之所以不長於攀爬,問題就出在適於直立行走的屁股上

靈長類爬這麼快?

因為骨骼里藏著槓桿

靈長類爬得快眾所周知,你看看猴子。在自然保護區里,野生獼猴向來是在樹冠間「飛檐走壁」。有時它們爬得飛快,甚至連影子都捕捉不到,只留瞬間的穿林打葉聲。

猴子之外,在開闊草原上生活的狒狒,只要有機會上樹,也會立馬竄得沒影。

卓越的攀爬能力是靈長類家族的祖傳技術,而要修鍊此般功夫,又需要怎樣清奇的骨骼呢?

讓我們看一下爬梯子的時候骨骼是怎麼動的!

回想一下,你爬梯子的時候,身體哪些部位在用勁?除非你是臂力驚人的單杠滿分少年,否則下肢的配合是不可或缺的

圖片來源:pngtree.com

攀爬和直立行走時用到的下肢肌肉很相似,都是在收腿伸腿(兩者只是幅度不同,攀爬多增加了蹲起動作)。這其中,大腿部分發揮關鍵作用的肌肉是,股四頭肌肌群(大腿前側的肌肉)和腘繩肌群(大腿後側的肌肉),這兩組肌肉都是一端連在骨盆上,一端固定在膝關節上,控制著下肢的行走和攀爬。

股四頭肌群,位於大腿正面。腘繩肌群,位於大腿後面。圖片來源:Pinimg.com

那麼,在人類騷氣地行走或者笨拙地攀登時,腿上這些零部件到底如何在工作呢?其實本質上借用了槓桿原理

還是以爬梯子為例:

最開始,大腿前側的肌群緊張收縮,帶動股骨(大腿骨)以髖關節(大腿根)為軸心向前上方轉動,提溜起膝蓋;同時,大腿後側的肌群收縮,彎曲膝蓋,腳踩住梯子的上一級橫杆。

接下來,小腿固定不動,以膝蓋為軸心,大腿前側的肌群重新「拉直」膝關節;同時,以髖關節為軸心,大腿後側的肌群(和臀部肌群一起)向後拉大腿,伸展髖關節,「撬」起身體,最終實現一個完整的攀爬動作 [1]。

靈長類親戚和人類的解剖結構基本一致,它們下肢的肌肉骨骼也是這麼運轉的。

這個槓桿是股骨本身,支點則是髖關節。槓桿的動力來源自肌肉對股骨下端(靠近膝蓋的一邊)的拉扯,要克服的阻力是身體的重力。

生活中的扳手,股骨好比「扳手柄」,髖關節好比轉動的軸心。在腿部肌肉拉動扳手向上或者向下轉動的時候,人類或猴子大猿們就完成了邁步前進,或是在樹林間攀援直上的動作。

顯然,在大腿後側肌群的拉動下伸展髖關節「撬」起身體是向上攀爬時重要的一環。而人類的爬樹能力之所以在靈長類家族裡不幸墊底,問題就出在這個「扳手」系統上 [2]。

上樹 or 走路

骨頭結構有不同

槓桿的力臂越長越省力。對於大腿後側肌群、大腿骨和髖關節組成的這套「扳手」系統而言,力是由肌肉提供的,力臂就是槓桿支點到肌肉的最小直線距離。

線段B代表大腿股骨,圓圈A是旋轉中心(髖關節),Fm表示大腿後側肌群的用力方向,r是力臂的長度。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2]

大腿後側肌群在髖關節上的那一端固定坐骨上,因此坐骨越長,「扳手」系統的力臂就越長,攀爬時下肢運動的過程也就越省力。非人靈長類的坐骨普遍朝向身體後方,在它們跳躍落地時就可以輕鬆不費勁。

圖中可以看到猿猴在四足著地的姿態中,坐骨與力臂的方向一致,坐骨越長越省力。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2]

也許有朋友要問了,如此優秀的骨骼結構,人類為什麼不要了?因為人類更需要直立行走,而行走和爬樹的骨骼結構不可兼容

當一隻猩猩站直的時候,大腿後側肌群的力臂長度幾乎歸零!這意味著,肌肉提供的動力在這個姿勢下就失效了。紐約市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這種失效的情況非常普遍:在十餘種靈長類的下肢結構里,都是類似的情況。

也就是說,用猴子和大猿們的坐骨結構行走,不僅不省力,反而是步履維艱

從這張合成圖裡可以看出,猩猩們直立行走,比人類費勁多了。圖片來源:mx.dk

用「扳手」模型理解一下:當猴子和大猿們試圖站立行走,其實意味著施加在「扳手柄」(大腿股骨)上的力轉變了方向。力量幾乎是在沿著扳手柄的長軸向前頂去,這樣只是在把股骨往正上方硬拽,而不能前後轉動,當然是在做無用功。

非人靈長類在直立姿態時,髖關節A,股骨B,以及大腿後側肌群用力方向Fm相距越來越近,力臂r變得非常短小。圖片來源:見參考文獻 [2]

所以說,如果人類的坐骨和非人靈長類一樣,又長又朝屁股下方,那麼我們就不要期望瀟洒的步態了

人的直立之路

靠坐骨變遷

既然上樹和走路所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坐骨形態,那相比非人靈長類,人類的坐骨又是怎麼個創新的長法?怎麼保證兩足行走時也能昂首闊步呢?

研究人員在測量了地猿、南方古猿,以及現代人的坐骨形態後,找到了人類獨特的坐骨變化趨勢。

地猿和南方古猿被認為是人類數百萬年前的祖先,其中地猿生存年代最早,南方古猿相對晚一些。在地猿化石中,坐骨的走向輕微轉向背側,既保證了爬樹的能力,也可以算近似直立行走。

南方古猿和現代人則完全不同了——他們的坐骨長度變短,也不再朝下,而是更極大地轉朝向背側。這樣一來,大腿後側肌群、坐骨、髖關節在直立狀態下不再重合於同一條直線,很好地解決了靈長類直立行走時「力臂歸零」的Bug。

從左向右依次為地猿、南方古猿、現代人的骨盆結構,下方紅色條帶指示的是坐骨的位置。坐骨在進化過程中越來越朝向背側。圖片來源:見參考文獻

然而,現代人的爬樹技巧也因此大打折扣。向上攀爬時,腿抬得較高,大腿後側肌肉的力臂變得很短小。這就好像用扳手時不正經握住把柄尾巴,非要捏著扳手頭部使勁,這當然會費力不討好了。

所以說,有得就有失的人間真理在自然演化中也同樣適用。用祖傳的爬樹技巧換自創的直立行走,這筆交易也算是明智之舉。畢竟這讓我們得以走下樹梢,創建文明。

出野外就會知道,相比於爬樹,猴子們更愛爬的是你的三腳架(攝影:中山大學伍乘風)

一個AI

剛下樹就把窩砍了,你們對得起祖先么?

作者:惠佳明

編輯:明天,Iris

參考文獻:

1. 李世昌. 運動解剖學(第三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 Elaine E. Kozma, Nicole M. Webb, William E. H. Harcourt-Smith, et al. Hip extensor mechan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walking and climbing capabilities in humans, apes, and fossil hominins[J].PNAS, 20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想叢林穿梭、飛檐走壁?你得換個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