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區塊鏈技術背景下信用制度的挑戰與機遇

文章摘要: 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對國際貿易中的各種信用憑證進行加密信用在現代商法體系中更多地具有財產利益的屬性

原標題:區塊鏈技術背景下信用制度的挑戰與機遇

作者:社科院副研究員趙磊

摘要:信用構成現代市場經濟的邏輯起點,信用的制度化是現代市場經濟執行的必要條件,有助於降低交易成本並促進新常態下政府巨集觀調控目標的實現。誠實信用原則為商法規範交易提供了基本的法理依據,信用在現代商法體系中更多地具有財產利益的屬性。區塊鏈技術為重構信用制度提供了技術可能,並在金融基礎設施的去中心化、國際貿易增信以及銀行業客戶信用體系優化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一、信用及其經濟作用

現代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信用經濟,其執行效率取決於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和信用環節。只有當人們講求誠信,交易才能順利進行,交易費用才能降低,市場經濟才能持續發展。故信用構成了現代市場經濟的邏輯起點。

(一)何謂「信用」?

《辭海》的解釋是「誠實、遵守諾言」。就一般語義學意義而言,信用有兩種含義:一是以誠信任用人,比如《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二是遵守諾言,從而取得別人的信任。例如《論語·學而》中寫道:「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在現代漢語中,信用更多承載了經濟性含義。《中國大百科全書》將信用定義為:「信用即借貸活動,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債權人以有條件讓渡形式貸出或賒銷商品,債務人則按約定的日期償還借貸或償還貨款,並支付利息。[1]

在法學體系中,對信用的解釋更多傾向於「償債能力的社會評價」。[2]代表性觀點有「信用是社會上與其經濟能力相對應的經濟評價」。[3]信用是民事主體所具有的經濟能力在社會上獲得的相應的信賴與評價。[4]美國《布萊克法律辭典》認為「信用是出借人對他人借錢以分期付款方式購買貨物的償付能力和可靠性的積極判斷」[5]

概言之,綜合經濟學和法學對信用所下的定義,信用作為特定的經濟交易行為,是商品貨幣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信用表現爲貨幣的借貸活動或商品買賣中的遲延支付,信用交易關係在本質上是一種債權債務關係,這種交易建立在雙方的信任基礎上,即債權人對債務人所具有的經濟上的能力和道德上的品質有信心。

(二)信用的經濟作用

1.信用的制度化是現代市場經濟執行的必要條件

信用關係是現代市場經濟執行中各主體之間錯綜複雜的經濟聯絡的紐帶,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要素。就資本運作而言,信用對生產具有促進的功能;就信用創造購買力而言,信用具有啟動消費的功能。[6]信用問題涉及社會經濟的各個環節,市場參與主體的信用關係形成一個環環相扣、互為前提的有機網路。市場經濟中的每一筆交易,每一筆資金轉移,無不依賴信用的推動與保障。因此,信用特別是制度化的信用體系,對現代市場經濟能否正常運作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信用有助於提高社會經濟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在市場經濟中,各工業企業和商業部門的生產週期不同,資金週轉情況也不同,資金供給與需求的期限錯配是經濟執行的必然結果,客觀上產生了借貸的要求。伴隨著物質財富日益豐富和內需持續增長,消費信貸也成為重要的金融支援。信用擴張是社會經濟效率提高的必然要求,藉助信貸機制的作用,社會經濟才能享有源源不斷的資金供給。雖然信用交易也會產生締約費用、履約費用等,但相較於信用機制給社會總體財富帶來的增益,這些費用是微不足道的。

3.信用促進經濟新常態下政府巨集觀調控目標的實現

現代市場經濟是在巨集觀調控下執行的市場經濟,信用在政府巨集觀調控機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果信用機制健全,信用活動規範有序,則政府巨集觀調控目標更易實現。例如,在當前經濟下行趨勢下,雖然政府鼓勵商業銀行向小微企業貸款,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當在實踐中商業銀行往往「惜貸」、「捂貸」。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於小微企業往往缺乏良好的信用記錄,我國社會也缺乏完善的社會信用制度體系,導致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時常形成不良債權,嚴重影響了商業銀行經營績效。在小微企業貸款無門而商業銀行「惜貸」的惡性循環中,政府巨集觀調控的目標更難以實現。

二、信用在商法體系中的定位

(一)商法維護交易信用的法理基礎

誠實信用原則,簡稱誠信原則,要求民商事主體在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時,應恪守信用,誠實守信。誠實信用原則為商法規範交易提供了基本的法理依據。在市場經濟中,誠信原則反映了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其所提倡和體現的交易各方應忠實履行義務、講求誠信無欺等要求,有助於消除市場交易中的資訊不對稱和多元主體獨立利益之衝突,進而實現各方道德和利益的合理平衡。此外,商法的誠信原則與技術性關係密切,尤以票據法和保險法最為突出。[7]這種結合表現在,商法根據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建立了一套維護商事交易的具體化的基本制度,包括了信用公示制度、信用契約制度、信用擔保制度和信用責任制度等。

(二)信用在商法體系中的利益屬性

納入法律調整的財產,必然具有其共性的特徵。波斯納認為法律上的財產需要符合三方面特徵:一是普遍性(Universality),即任何有價值的資源為人們所有;二是排他性(exclusivity),即排除他人使用資源和使用權本身的絕對性;三是可轉讓性(transferability),即財產是可以自由轉讓流通的。[8]

在現代商法體系中,信用更多地具有財產利益的屬性。對於商事主體而言,信用往往以財產為基礎,財務狀況和交易記錄成為衡量商主體信用等級的標誌。因此,信用本身也成為一種財產,表現在:第一,信用能夠帶來財產利益。例如,信用記錄良好的企業更容易通過商業銀行的貸款審批,意味著企業生產的延續和穩定;第二,信用能夠增加企業商譽的價值,商譽在會計上意味著一種無形資產;第三,侵害信用主要承擔的是損害賠償等財產責任,以貨幣形式表現出信用受損後的損害賠償。

三、區塊鏈技術背景下信用制度的挑戰與機遇

(一)信用制度中的區塊鏈技術特點

區塊鏈是一種不依賴第三方、通過分散式資料庫進行資料儲存、驗證、傳遞和交流的技術方案,具有去中心化、集體維護、開放性和時序資料不可篡改等特徵,正在改變傳統中心化支付清算系統並對現有金融監管模式和監管理論產生巨大沖擊。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引起金融機構、監管部門、科技企業和資本市場的廣泛關注。美國納斯達克於2015年12月率先推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證券交易平臺Linq,成為金融證券市場去中心化趨勢的重要里程碑;[9]德勤[10]和安永[11]等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相繼組建區塊鏈研究團隊,致力於區塊鏈技術對審計服務質量的提升;澳大利亞標準協會於2017年3月釋出《區塊鏈標準化路線圖》,對本國區塊鏈應用的一系列重要問題進行研究與預測。區塊鏈技術所基於的分散式共享賬本原理,對於信用制度構建的外延和內涵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突破。區塊鏈技術所具有的以下特點,成為其在信用制度中應用的必要基礎:

1.去中心化。區塊鏈建構在分佈式網絡基礎之上,資料的驗證、記賬、儲存和傳輸是基於分散式系統結構的每一個節點,且每一個節點都有一個副本,所有副本同步更新。

2.信任機制。區塊鏈技術通過數學原理和程式演算法,實現了系統運作規則的公開透明,交易雙方可在不需要藉助第三方權威機構背書下通過共識達成信任。[12]

3.集體維護。區塊鏈系統採用特定的經濟激勵機制來保證分散式系統中所有節點均可參與資料區塊的驗證過程(如比特幣的「挖礦」過程),並通過共識演算法來選擇特定的節點將新區塊新增到區塊鏈。[13]

4.公開透明。區塊鏈上的節點可供任何加入其中的客戶檢視,同時所有客戶看到的是同一賬本,且賬本上的每筆交易記錄都可以被檢視,實現了系統的公開與透明。

5.時序資料。區塊鏈採用帶有時間戳的鏈式區塊結構儲存資料,資料具有時間屬性,並由加密演算法和共識機制保證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和可驗證性。

(二)區塊鏈對信用制度的革新

儘管區塊鏈在提高效率、消費者權利保護、透明度、直接自治、更有力的賦權方面[14]都大有用武之地,從近期看,在下面三個方面將會對我國的信用制度做出突破性貢獻。

其一,金融基礎設施的去中心化

由於區塊鏈技術實現了點對點方式的交易處理,分佈式結構擺脫了對第三方機構的依賴,通過一種分散化機制實現資金和價值的交換,導致以中心化為基礎的現有金融基礎設施和支付清算體系的巨大改變。例如,傳統證券、債券和期貨的交易、清算和結算需要一個權威的中央登記機構進行確認和登記,而區塊鏈技術可以自動建立信任,完成交易、清算和結算,不僅提高了金融效率,也節省了後臺人工成本,建立起一種基於分散式信任的去中心化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此外,區塊鏈的「智慧合約」技術使貨幣可程式設計,這種數字貨幣不僅能轉移價值,還由於被寫入了特定的觸發條件,使得支付只有在滿足特定條件下才會執行,建立起全新的數字貨幣信用體系,大大提高了金融的交易安全性。[15]

其二,破解國際貿易信用難題

在當前國際貿易中,提單等紙質信用證仍然在被頻繁使用,出口貿易銀行不得不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稽覈這些檔案的真實性。並且隨著技術的進步,傳統的虛假簽名、偽造銀行擔保等詐騙手段也在升級,給國際貿易信用安全帶來極大挑戰。而這種困局產生的根源在於,各國的貿易政策、社會經濟環境和貿易傳統存在諸多不同,導致了在國際貿易中各類貿易主體互不信任,迫不得已採用多種紙質票據與繁雜流程的中介增信方式。[16]

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自信任和資訊不可篡改性為解決國際貿易信用難題提供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傳統的提單等紙質信用憑證,可以通過轉化為電子貿易資料,形成自動執行支付功能的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並在區塊中儲存,同時對每一步都建立相應的所有權記錄,最終形成國際貿易的區塊鏈化。此外,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對國際貿易中的各種信用憑證進行加密,保證原始憑證的真實性和不可篡改性,大大減少國際貿易中的欺詐現象。

其三,銀行業客戶信用體系的優化

作為現代社會最主要的信用中介,銀行為開展信用中介業務而收集、掌握了大量信用資訊。其在收集客戶信用資訊過程中,主要通過人工方式收集客戶資訊,並利用中心化系統處理海量的信用資料。然而這種中心化的信用資訊收集處理模式受到了成本要求的控制,導致銀行採集的客戶信用資料以結構化的經濟資料為主,採集效益較低,並主要聚焦於正態使用者,缺乏對長尾客戶的關注。[17]但事實上,網路交易消費資料、網路社羣資料、交通出行資料等事實性資料都可以成為信用評級的依據,而這些資料在當前銀行信用資料採集中仍是一片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的處女地。

相較於銀行傳統的點對點資訊收集模式,區塊鏈技術適應了當前網路社會資訊扁平化、共享化的趨勢,可以將社會微觀個人的經濟行為過全程納入到資訊採集模式中,極大拓展了信用資訊的覆蓋範圍。區塊鏈技術利用「智慧合約」功能,可以將信用資訊的採集、評估、交易等過程自動化執行與管理,既降低了人工成本,又大幅提高了資訊處理效率。返回搜狐,檢視更多

責任編輯: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區塊鏈技術背景下信用制度的挑戰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