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蘇-35的反隱身感測器毫無價值當蘇-35與敵方隱身機相距較遠時
圖為俄羅斯蘇-35戰鬥機在珠海航展進行靜態展示
【諸葛小徹軍情觀察第1927期】近一段時間,美俄戰機在敘利亞上空鬥法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雖然俄方多次聲稱蘇-35可以在空戰中靠高機動性和反隱身感測器反制F-22,但十分震撼的是蘇-35多次被後者反監視。對此,美軍一線飛行員稱,蘇-35的反隱身感測器毫無價值,他們最怕的其實是殲-20。那麼,中國引進蘇-35就值得國人深思了,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爲了學到蘇-35上的向量發動機技術。
俄羅斯為何無法造出優秀的隱身戰機呢?據說是因為蘇聯科學家在1980年代誤入歧途。當時,美軍已經裝備了第一代隱身戰機——F-117A,還計劃研製B-2隱身轟炸機和F-22隱身戰鬥機。但蘇聯人無疑想彎道超車,想在等離子隱身技術方面取得突破,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等離子技術根本無法實際應用,傳統隱身技術拉的更遠。
圖為俄羅斯蘇-35戰鬥機座艙前部的光電探測儀和半埋式空中受油探頭
【諸葛小徹軍情觀察第1927期】無奈之下,俄羅斯人只有採用更加務實的態度,他們將蘇-35戰機裝上更多的「眼睛」——反隱身能力的雷達和紅外感測器。當蘇-35與敵方隱身機相距較遠時,蘇-35可以依託117S發起機推力向量尾噴口和較好的氣動佈局提供的高機動性和機載電子干擾吊艙甩掉對方射來的超視距空空導彈。從而將雙方的交戰距離拉近到能用上格鬥導彈甚至機炮,用高機動性和裝載的更少數量的近距搏鬥導彈來「玩死」隱身機。
這種交戰邏輯表面上看上去不錯,但其關鍵邏輯錯誤就在沒有考慮到敵方還有空中預警機,而美國和北約的空中預警機陣容遠強於俄羅斯,蘇-35這類非隱身機可能剛起飛被監視起來,因此蘇-35想近身肉搏的可能應該不大。
圖為駐敘利亞俄軍裝備的蘇-35戰鬥機,翼下掛載R-73和R-77空空導彈
【諸葛小徹軍情觀察第1927期】而且即便蘇-35真的能進入近身肉搏,但也未必會贏。這是因為僅靠其機頭的「雪豹」E被動相控陣雷達、襟翼L波段雷達即便能發現中近距離的敵方隱身機,但卻很難實時鎖定隱身機。
因為只有持續鎖定目標,才能保證雷達或紅外製導導彈能夠不丟失目標。但當進入到30公里之內的近距離後,敵方預警機顯然不會坐視不管,肯定會調兵遣將,到時候說不定蘇-35會掉進空中「埋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