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Signia Venture 合夥人:後 Facebook 時代的產品設計問題

從零開始學運營,10年經驗運營總監親授,2天線下集訓+1年在線學習,做個有競爭力的運營人。 了解詳情

編者按:Facebook醜聞發酵得沸沸揚揚之際,已然有諸多投資人在反思之餘,對未來新型的社交媒體平台進行了暢想,其中科技新秀——區塊鏈的呼聲最為高漲。 本文作者撰文對科技巨頭和數據集權進行了審視,同時也對新興技術取代Facebook這一論點上表達了審慎樂觀的態度,表明不應該為變而變,而是應該將整個問題置於社會的大 框架下著眼,在產品設計時履行自己的責任。

互聯網的發展突飛猛進。 整個網絡就像新時代的金礦一樣,引得無數勘探者們蜂擁而至。 不過頗為諷刺的一點是,這一次的目的地還是舊金山。

可以預見的是,這些新時代的淘金客們大多數都失敗了。 少數人憑藉著自然壟斷,確保了數字基礎設施中關鍵空間的獨家所有權。 我們對互聯網發展的預測出現了偏差。 因為最初我們相信互聯網會作為一股正向的力量把我們聯繫在一起,然後為所有人帶來淨收益,促進社會的進步。 當然,這麼說並不是否認互聯網的積極作用,因為它確實也帶來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和好的東西。 但是,在風投社區的支持和鼓勵下,網絡世界裡的大干快上和不由分說地打破現狀等瘋狂舉動已經失控, 我們必須著手解決由此帶來的一系列不良後果。

壟斷之問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我一直是一名企業家,天使投資人,以及灣區的風險投資家,對於風投社區,我自信還是很了解它的。 我們樂於將自己看成是一群正在解決世界上種種問題的人。 我們當然喜歡——因為這是一種再好不過的營銷方式。

但是,壟斷的形成對世界更有利嗎? 將資本、權力和數據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對世界有利嗎?

在我看來,答案是否定的——但風投社區不喜歡談論這個話題。 事實是,大多數風投都在致力於建立起這樣或那樣的壟斷,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迅速獲得高額的回報。 至於如何實現壟斷,不外乎是建立准入壁壘以及消除競爭。

Facebook曾經是科技界的寵兒,如今卻被自己的朋友和聯合創始人所拋棄。 Facebook的首任總裁Sean Parker基本上承認,該公司的產品在設計之初就是本著讓人們上癮去的。 另一位Facebook的重要員工Chamath Palihapitiya說,他為引起了人們對“我們製造的產品的意外後果”的關注感到“極其愧疚”。

在這些懺悔的人中,名聲最響的是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的早期的投資人及導師Roger McNamee。 在一系列電視節目和專欄文章中,Roger 一直在關注Facebook對世界的破壞作用和負面影響。

我不知道Facebook是否應該承擔所有的責任。 我們其他人——用戶、媒體、市場、風投社區——真的與這個社交媒體巨無霸的崛起毫無關係嗎?

我相信我們誰也逃不了乾系。 常言道,雪崩的時候沒有哪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要么我們對自身發明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不夠上心,要么當我們發現的時候,我們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很明顯,我們正在走向一個清算的時刻,而且我們第一次發現顛覆Facebook似乎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一大波企業家正在吹捧最近的新技術——區塊鍊和加密網絡,因為它們有能力顛覆Facebook。

數據隱私與後Facebook時代

在我們回顧之前的錯誤判斷的時候,上述這部分同樣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但我擔心我們並沒有將其放在心上,因為我感覺到一種似曾相識的熱情和對即將到來的事情的過度自信。 這種情形很危險,因為頭腦發熱之餘人們很少會冷靜思考,然後提出質疑。

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在思考自己想要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 什麼對社會更好? 什麼對個體更好? 一代又一代的人致力於解決這些問題,他們經常被新技術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的不穩定影響所激勵。 我們現在在面臨同樣的問題,只不過背景換成了數字世界、表達的體系換成了現代的語境罷了。 我們想要建立什麼樣的世界,我們如何讓技術從屬於我們而不是我們從屬於技術? 我們是否理解數字平台的力量? 我們是否可以將數字力量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或者是否希望看到有權力對其進行製衡? 如果有,是什麼樣的製衡?

我對這一點的興趣並不僅限於討論。 作為一名風險投資家,我想投資於傳說中的“後Facebook加密網絡”,或者其他什麼東西,起碼在Roger McNamee的專欄中,他是這麼說的——

限制Facebook和谷歌的力量……幾乎肯定會釋放出科技行業自早期以來未曾出現過的創造力和創新水平,就像當初Facebook和Google做到的那樣。

我對這類事情向來都是異常興奮的,而且我敢肯定不止我一個人如此。 但是,我們不能冒險進入後Facebook時代,而不考慮為什麼我們要進入那個時代。

在互聯網的早期,我們主要擔心的是數據隱私:你總會上一些不想讓別人知道的網站。 但如果我發現你上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網站,好吧,我現在知道了你的這個情況,我會怎麼辦呢? 也許我會用它來羞辱你,當然也許也不會。 或者如果我根據你每天點擊的網站、瀏覽的內容、上網的時間等等這些收集到的數據了解你的行為模式,那麼也許我就可以利用你不知道的方式來操縱或剝削你。

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一點,或者即時注意到了,也很少提醒他人注意這一點。 許多人仍然對他們自己的數據的價值以及使用程度一無所知,也很少知道自己的數據能夠被用來針對他們本人。 他們可能會承認個人數據在某種意義上是很重要的,但是當他們在安裝應用程序的時候,卻依舊很輕易地就讓渡了這一權利。

是否應該採取措施,讓用戶在放棄他們的數據時更為困難嗎? 我們已經通過立法來防止弱勢群體受到剝削——比如勞動法和最低工資。 我們是否需要法律規定個人資料屬於個人? 許多人會說沒這個必要,用戶已經做出了權衡。 但是我們應該懷疑的是,用戶們是否真的理解這種權衡呢?

去中心化?

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社交媒體按照我們期望的那樣——也許不見得比現在更好,但起碼會保障用戶的數據隱私——運行呢? 區塊鏈的支持者說,當然有。 區塊鍊是一種保存數據庫的方式,比起傳統方法來優勢明顯。

當今世界,數字平台上的大部分數據都要經過並儲存在一個中心化機構裡,而區塊鏈則不需要。 比特幣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它可以直接從用戶到用戶,而無需指定一個中心化機構,因為每一個比特幣節點都接收到相同的數字數據庫——區塊鏈——其中包含了所有比特幣交易的最新信息。 由於這些信息被分發給所有用戶,所以不需要中央授權——這一過程被稱為被稱為去中心化。

所以看起來社交網絡同樣也可以按照同樣的規則來運行。 畢竟,社交網絡不就是用戶之間的一系列數據交易嗎? 在區塊鏈社交網絡上,數據並不需要通過中心化機構,而且有可能使用戶免於被剝削。 此外,由於區塊鏈可以很好地進行代幣化(即變成加密貨幣),用戶可以通過將視圖轉換成用於市場營銷目的的數據來實現對平台的讚助。

所有這些都是有跡可循的。 我的朋友兼企業家David sands提醒我,“我們不知道Facebook是如何利用我們的個人數據來決定我們的訂閱內容的,但是這種信息將會在一個基於區塊鏈的社交網絡的開放源代碼 中公開披露。”現在你可能會覺得非常有道理。 身陷困境的Cambridge Analytica首席執行官Alexander Nix曾吹噓過一種“秘密醬料”——以模糊的方式攻擊用戶。 我們倒要看看他這一套勾當如何在區塊鏈裡招搖過市而不被察覺。

不過要是覺得去中心化能解決一切問題,那還是太天真了。 非黑即白的兩分法被證明是非常淺薄的,區塊鏈本身並不決定你是否對平台上癮。 舉例子來說,如果你現在是一個海洛因巨頭,負責整個城市的貨源供應,現在你分成了好幾個較小的供應商,每一個供應商對應一個社區,你看,你現在的確有效地分散了 海洛因的供應,但你真正實現了什麼?

Facebook的問題不在於其中心化,而在於其極化和剝削。 真正的問題在於Facebook把利益置於社會公眾利益之上。 去中心化可以打破這個怪圈,但它本身不是目的:它應該是一個安全而且尊重個人的重新創造、重新設計、重新引入的產品。

另外一個例子是:假設用戶能夠利用區塊鏈控制他們的數據,而如果他們可以把自己的數據自由出售,就真的阻止剝削嗎? 或者只是為另一種剝削打開了大門? 如果用戶仍然不知道自己的數據的價值,別有用心的人可能會更加輕易地得到大量的數據。

自我保護與政治干預

也許有些用戶更願意信任一個中心化機構來管理他們的數據,就像有些人將他們的資產委託給投資組合經理一樣? 這是當前我們面臨的另一個更大的問題——人們到底有多不信任權力的集中? 我們對這個問題非常著迷,特別是在科技界,大家對自由和個人主義非常嚮往,他們會擁抱任何能讓他們從集權中解放出來的東西。 不過從當前的報紙上卻反映出事實未必如此,年輕人們反對資本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原則,傾向於更社會化的、可能是中央集權的政府體制。

這一切都值得注意,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政治教條和日常科技之間已然相互聯繫起來。 對於人工智能來說,如果它要盡職盡責——比如在犯罪前察覺到潛在的不法分子——就需要獲得大量的數據,但這卻是跟用戶的數據隱私相衝突的,然後這兩種觀點 及其各自的支持者就走上了對立的道路。

在一個真正的威權政府將其正統觀念施加到我們的日常事務中之前,我們很幸運地在產品設計上仍擁有相對豐富的自由。 這就是我認為我們需要履行責任去做的正確事情。 我們會設計新產品來保護用戶嗎? 數據使用的權限有哪些呢? 產品設計師應該重新考慮這些東西,對社交媒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James Madison在《聯邦黨人文集》中認為,“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沒有必要要政府了。”在政府決定乾預科技之前,我們最好表現得像個天使。

這似乎是一種不受歡迎的約束,但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我們正在見證,在觸碰公眾底線之前,工程學可以走多遠。 設計一種具有社會意識的產品不僅僅是道德問題,還事關自我保護。

後Facebook時代的產品設計問題,是一個社會性問題,任何解決方案都必須跟社會的其他因素綜合起來進行考量。 它會更大程度地激發創造力,而不是扼殺創造力,因為它使我們得以研究和欣賞通常與科技相去甚遠的幾個學科比如倫理、歷史、哲學和心理學等等。 最終的結果應該是更豐富、更優秀的設計,通過更廣泛的產品選擇來迎合更多樣化的用戶群。 “吾未見其不可也”。

 

原文作者:Rick Thompson,Signia Venture的合夥人

原文鏈接: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designing-post-facebook-world-rick-thompson/

譯者:喜湯,由36氪編譯組出品。 編輯:郝鵬程

譯文地址:http://36kr.com/p/5127216.html

本文由 @郝鵬程 授權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於 CC0 協議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Signia Venture 合夥人:後 Facebook 時代的產品設計問題